-
1 # 榴蓮7441
-
2 # 鴻福魅影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元至順年間,劉基舉進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年)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朱元璋即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曾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次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誣陷而被奪祿。入京謝罪時,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時贈太師,諡號“文成”。
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1]
-
3 # 蘭州軍哥聊生活
劉伯溫,名:劉基,字:伯溫,他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中國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它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幾方面,:
1、政治思想
主張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
2、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3、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5、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
所以,劉伯溫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他輔佐朱元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大明王朝,被後人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偉人。
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思想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大善之人。一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二專指 孔子;三指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四稱皇后、皇太后;五泛稱佛、菩薩等得道者;六指對有異術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稱;七指清酒的別稱。亦指酒之清者。
中國歷史上公認的聖人有34位:
1、 大聖 (老聖)老子
2、 文聖 (至聖)孔子
3、 元聖 周公
4、 酒聖杜康
5、 醫聖 張仲景
6、 詩聖 杜甫
7、 書聖:王羲之
8、 畫聖 吳道子
9、 茶聖 陸羽
10、武聖 關羽
11、草聖張旭
12、亞聖 孟子
13、科聖(木聖)張衡
14、商聖 范蠡
15、謀聖 鬼谷子
16、宗聖 曾子
17、復聖 顏回
18、述聖 子思
19、算聖 劉洪
20、史聖 司馬遷
21、樂聖 李龜年
22、棋聖 顏子卿 馬綏明
23:詞聖 蘇軾
24: 曲聖 關漢卿
25:藥聖 李時珍
26:兵聖 孫武
27:木聖 魯班
28:智聖 東方朔
29:劍聖 裴旻
30:雕聖 (塑聖) 楊慧之
31:字聖 倉頡
32:字聖(說文解字的字) 許慎
33:鬼聖 蒲松齡
34:文(散文)聖 歐陽修
因此,劉伯溫算不上聖人,他是古代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
-
4 # 沃克特爾
劉伯溫不算是聖人,但他與之前歷史上的姜尚(姜子牙)、張良、諸葛亮一樣,都是智囊人物,他們高超的智慧一直另後世敬仰。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從這一名句,以及姜尚、張良的故事當中,人們知道他們幾位,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智囊,民間傳說中,他們都是智慧的化身。
劉伯溫,就是劉基,原中學課本中《賣柑者言》,就是他的一篇小文章。劉基在元朝末年即為元朝官吏,他用《賣柑者言》諷刺元朝腐敗官員的“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著有《誠義伯文公集》。
元朝末年,劉福通、韓山童透過“石人一隻眼,掀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首先發動黃河民工起義。之後,全國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其中,劉基劉伯溫加入了朱元璋義軍隊伍,並與朱升、宋濂等人,一起輔助朱元璋先後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從諸多義軍中勝出,並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劉伯溫因足智多謀,民間傳說中成為了神仙一級的智慧人物。
-
5 # 永川中公教育
只能算是軍事家,政治家
劉伯溫,民間傳說其“知前後五百年事”,能夠料敵先機逢凶化吉,朱元璋每遇難題都要向他請教,其真實身份是星宿下凡來輔佐真命天子,而才幹甚至比諸葛亮更勝一籌。畢竟諸葛亮只能三分天下,而劉伯溫卻能一統天下,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其實這些傳說太過於神話和誇張,那劉伯溫的真實身份又是什麼?
劉伯溫起先是浙江的一個知識分子,以儒士自居,心中也有匡扶濟世的宏偉目標。朱元璋起事後,劉伯溫和當地儒士宋濂等四人,共同去拜訪朱元璋,並在帳下成為一名普通謀士。當時朱元璋為人禮賢下士,其軍紀也較為嚴明,這些都是獲得劉伯溫等人認同的原因,倒未必是他能未卜先知。
然而劉伯溫的真實貢獻如何,看開國功臣的排名就知道!在朱元璋賜封的34人中,公6人,侯28人,劉伯溫有幸列入名單最後一名,得到了“誠意伯”這個頗有用意的稱號,和最後一名的尷尬位置。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心中,劉伯溫沒有太多實打實的功勞,大概是苦勞更多吧。
明朝建國後,劉伯溫雖然兢兢業業工作勤勉,在國策、軍略上都有建樹,但朱元璋對他的態度卻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無情。一次令劉伯溫求雨,十天仍求不得便罰為民。後來朱元璋與眾人討論“當世大儒都有誰”,異常輕蔑的說,像劉伯溫這樣的人哪配稱“大儒”?隨後在朝廷祭奠孔聖人之時,朱元璋責備劉伯溫不參加祭奠,學禮的功夫不到家,令劉伯溫非常難堪。
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劉伯溫只能告病還鄉,深居簡出。每天的生活只有喝酒下棋,連一句話都不肯多說。他心裡很清楚,一言一行都會有人監視,朱元璋遠在京城卻無所不知。當地縣令要來拜訪他,嚇的他口稱小民,躲在屋內不敢出門。即使這樣也沒有好結局,最終朱元璋借胡惟庸的手,借看病為名毒死了劉伯溫。兩個兒子下場更慘,一個投井而死,一個在獄中自殺。
由於出身貧寒,朱元璋對自己的過去一直較為敏感和自卑,有意強調自己做皇帝的合理性和正確性。他效仿高祖劉邦“斬白蛇”、“呂后望氣雲”等手法,大力加強宣傳工作。劉伯溫懂得讖緯之學,又是前朝儒生,朱元璋便樂意營造劉伯溫的“神蹟”,樹其為宣傳戰線的一面大旗。故事傳的越神,越證明朱元璋做皇帝是天命所歸,這些故事在民間傳播以後,更是形成多個版本,官方也沒有加以阻攔。
-
6 # 14885143955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代的開國功丞,博通經史,精通兵法,精曉天文,輔助朱元璋統一天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力保大明安定。被後世人們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之美譽。先知先覺,料世如神的傳奇人物。他不是什么聖人,只不過智慧過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有過不忘,能背出來的本事,施德政,得民心的治國思想核心,實踐了他一身親民為表率。依法治國,打破了人治的統治,法律走向了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回覆列表
劉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大臣,他輔助朱元璋稱帝,後來的百姓也把他傳神了,也出來了很多關於劉伯溫的小曲故。在古代百姓對劉伯溫的評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知道前後五百年的事情。傳說在當時很多的人都說劉伯溫是諸葛亮的轉世,但是那個時候的劉伯溫看見百姓把他和諸葛亮做比較十分的不開心說了一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