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午夜櫻花語
-
2 # 文字拾荒人
“仙宗十友”是一個活動於初盛唐時期具有共同宗教背景的文人群落。他們並沒有共同活動過,是後人根據其共同的宗教背景和文學愛好歸類而成的,那為什麼會出現“仙宗十友”這種說法呢?其實對一定的社會群體進行總體性命名的做法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可能這些當事人實有交往,也可能是人們由於他們具有相同的品質把他們放到一起的。
比如白居易與胡杲、吉戈、鄭據、劉真、盧真、張渾、狄兼謨、盧貞燕集,皆年高不事者,人慕之,繪為“九老圖”。大致看來,仙宗十友也是這種性質的一個群體。關於“仙宗十友”成員的說法小有爭議,主要有兩種。第一種以《海錄碎事》為代表,認為這十個人包括:司馬承禎、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之章。第二種見於《益州名畫錄》。認為這十個人包括:司馬承禎、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高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之章。兩種說法的主要分歧點就在王適和高適,其他人並無異議。
高適是盛唐時期出色的文人,又曾經略邊事,有軍功,尤其以邊塞詩歌及事功知名當時。《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有傳,詳言其一生的主要事件,有赴薊北、客居淇上、舉有道科及授封丘尉、送兵薊北、入河西幕等等。他的事蹟中少有與佛道人士交往的記錄。除李白外,他與“仙宗十友”中的其他人物沒有任何交往的記錄。杜甫《贈李白》中提到三人梁宋之遊,但他與李杜浪遊梁宋也無任何宗教方面的記載。
《金石文字記》卷三中載:“中嶽體玄先生潘尊師碣文,王適撰,司馬承禎八分書。”這個潘尊師就是司馬承禎的老師——高道潘師正。王適為潘師正寫過碣文,可見他和當時的道教界是有聯絡的。這樣看來,王適位列“仙宗十友”還是比較合適的。
道教關於神仙的種種描繪,豐富了詩人的想象,擴大了唐詩的藝術境界,形成了盛唐詩歌奇詭壯麗的藝術魅力。道教重樸貴真,反對雕飾的思想使得文人在詩歌創作上追求真情實感,反對付浮豔文風。“仙宗十友”作為一個典型代表,集中反映了初盛唐時期道教對唐詩繁榮的影響。無論宋、元人以十人並稱出於何種目的,客觀上,從宋子問、陳子昂到賀知章、王維、孟浩然、李白,恰好反映出盛唐詩風的行程過程。
“仙宗十友”是盛唐氣象在後人的歷史視野中結成的海市蜃樓,是後人因仰慕盛唐氣象虛擬而成的文人集團。後人之所以把這十個人放在一起,而是因為他們身上存在一些十分突出的共同特點。首先是結緣道流。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道流有聯絡。“仙宗十友”中樞紐性的關鍵人物是司馬承禎,他是初盛唐時期的上清高道。在“仙宗十友”中,他的社會聲望和政治地位最為顯赫,也只有他的活動縱貫武朝和玄宗朝而不敗。“仙宗十友”的成員大部分都有與司馬承禎交往的記錄。其次是好尚文學。單就文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來說,就有陳子昂、宋之問、李白、王維、孟浩然、賀知章等重量級人物。
“仙宗十友”中,初唐詩人陳子昂、宋之問在革除詩壇積弊和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化方面分別做出了傑出貢獻,在唐詩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而盛唐的李白、王維、孟浩然諸家,更以其豐富多彩的詩歌創作,體現了盛唐詩的繁榮。把他們與司馬承禎聯絡在一起,這個組合既符合司馬承禎為代表的茅山派的交遊歷史,又可以啟示我們從唐代的思想文化、文人的生活心態等方面揭示初盛唐詩歌的發展和繁盛。
-
3 # 東西渡
隔離期間在家正好讀了胡孚琛的《丹道法訣十二講》
仙修好了可以進入神職,入不入神職看個人意願,或者繼續修隨心。
仙宗的宗,宗是本源,回到來處。 仙宗十友的時代精神裡,司馬承禎最具代表性,得受上清經法,德位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
大唐之相自信滿滿,精滿氣足神旺,包羅永珍,泱泱大氣,大無畏,仙的精神裡有逆有返的力量,敢於打破,仙宗十友是時代的濃縮,是個表徵,仙宗十友每位可入神位一官半職,可入仙位,飄忽無蹤,渾然忘我,契入於道的一任天機之中,小看天下,打破小我的執著,參破時空的虛幻,直入宗的本源,悟就在一念之間!
-
4 # A天問
仙宗十友
"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於對活動於初盛唐時期的司馬承禎、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個稱美性質的範疇。
中文名
仙宗十友
時 代
唐
成 員
司馬承禎 李白 王維等
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647-735),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人稱白雲先生, 河內溫縣人,今 屬河南溫縣。晉宣帝司馬懿之弟司馬馗的後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少時篤學好道,無心做官。拜師 嵩山道士潘師正,得受上清經法、 符籙、導引、 服餌等道術,隱居天台山玉霄峰。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 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 唐代偉大的 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 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 杜牧即“ 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其人 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 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陳子昂
陳子昂(約659~約700),梓州 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字伯玉。唐代詩人, 初唐 詩文革
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 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則天重視,授麟臺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 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聖曆元年698)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其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組詩《感遇》38首,《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登澤州城北樓宴》等。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 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 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 摩詰,號摩詰居士。出身河東王氏,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 右拾遺、 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 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 尚書右丞,故世稱“ 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通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宋之問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陽市)人, 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宋之問在世時與沈佺期齊名,其詩多為應制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詩有較充實的內容,在藝術形式上,宋之問的詩以屬對精密、音韻協調見長,大多詞采綺麗,對仗工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孟浩然
孟浩然 (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 襄陽(現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遊 長安,應進士舉 不第。曾在 太學賦詩,名動 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居的逸興以及羈旅行役的心情。其中雖不無 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孟浩然的詩雖不如王維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故後人把孟浩然與王維並稱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王適
初唐人,卒於公元814年,生年不詳。著有《舊唐書經籍志》。
畢構
畢構(650—716)唐代大臣。字隆擇,河南 偃師人,原籍 東平(今屬山東)。少舉進士。神龍初遷 中書舍人。睿宗時任吏部尚書、廣州 都督。 景雲時歷任陝州刺史、益州 大都督府長史兼充劍南道按察使,所任均有治 績,曾受睿宗璽書嘉獎,後任御史大夫、封 魏縣男。 玄宗時官至河南尹、 戶部尚書。
盧藏用
盧藏用(約664 - 約713),字子潛,唐代詩人,幽州 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徵明偕隱終南山。長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遺,神龍中,為禮部 侍郎,兼 昭文館學士。以託附 太平公主,流放嶺南。與陳子昂友善,曾編輯《陳伯玉文集》贊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能屬文,工草隸、大小篆、八分。書則幼尚孫(過庭)草,晚師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規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八首。《唐書本傳 書斷》
賀知章
賀知章(約659年— 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 越州永興(今浙江 蕭山)人。 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
少時就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 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 侍郎、秘書監、太子賓客等職。
為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賀知章詩文以 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詠柳》、《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錄入《 全唐詩》共19首。
-
5 # 韓其潭5296
“仙宗十友”是活動在初唐盛唐時期的一批傑出文人。他們並非一個緊湊的集體,而是由後人根據自己的標準歸納而成的歷時性的群落。總體看來,“仙宗十友"是五代以降的古代文人,出於對活動於初盛唐時期的司馬承禎、李白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個稱美性質的範疇。
他們前後相繼引領了盛唐氣象的產生,而作為盛唐氣象的預流文人,他們的社會活動,尤其是文學活動又具有不應忽視的歷史地位。他們是盛唐時代政治、宗教與文學等意識形態中的活躍要素和諧共處的結果和反映。這一點也許可以為今天的社會建設提供一些借鑑。
盛唐時期湧現出400多位詩人,但最著名的是仙宗十友。他們是司馬承禎、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其中最有名的五個人是李白、王維、孟浩然、司馬承禎、賀知章。
他們在各自領域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同時他們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同向文化符號,那就是道教文化,這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道教文化被熱捧的時代,仙宗十友就成為人們追逐崇拜的物件。
回覆列表
“仙宗十友”是唐朝以後的古代文人,出於對初盛唐時期的李白、王維等十位文人群落的追慕而提出的一個讚美性質的稱謂。
“仙宗十友”有: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2、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
3、王維,字摩詰,號摩詰居士,唐朝著名詩人,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其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4、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唐代詩人、書法家。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李白、李適之等謂“飲中八仙”。
5、陳子昂,字伯玉,唐代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
6、司馬承禎,字子微,法號道隱,自號白雲子,人稱白雲先生,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師,因其文學修養極深,得以歸入“仙宗十友”。
7、畢構,字隆擇,與陳子昂、宋之問、司馬承禎等被當時的人稱為“方外十友”。可惜所作文章皆已散佚,今無作品傳世。
8、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漢族,初唐時期的詩人,其詩以屬對精密、音韻協調見長,大多詞采綺麗,對仗工整,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9、王適,唐朝詩人。
10、盧藏用,字子潛,唐代詩人,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
以上十位詩人,大都喜歡參禪問道,嚮往出世的山水田園之樂,因此後人給予“仙宗”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