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經001

    1.計時隔離不是懲罰而是冷靜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計時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冷靜、反思的行為。

    選擇的隔離的地點應是安靜(沒有電視、玩具、音樂),可以是房間、牆角等爸爸媽媽看得見的地方;但絕不是小黑屋、陌生環境這種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地方。

    “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於破壞性的問題行為,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

    對於輕微的問題行為,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或家務等,則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第二種方法:堅持原則,對孩子說“不”

    大多數孩子都時常當自個爸媽的話為耳邊風,右耳進左耳出。該吃飯了,孩子在看電視喊好幾次都不肯吃;該做作業了,孩子在外邊玩,怎麼叫都不肯聽....

    相信這些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氣急敗壞最後還是在打罵下孩子才妥協。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專案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第三種方法:家庭會議,制定規則

    1.家庭會議能增進彼此的交流與溝通,讓家庭的運作更順暢;

    2.針對自己的問題,孩子往往能提出充滿新意的“獨創版”解決方案;

  • 2 # 玫瑰馨苑產後全復中心

    涂爾幹說:“只有在過去中才能找到組成現在的各個部分。現在和過去展開交戰,全然不顧自身正是源於過去,構成了過去的延續,必然會帶來問題。”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很多技能、習慣、處事方式都是在原生家庭中習得,包括如何與人溝通、互動,處理我們的情緒和需求。

    同樣,我們價值觀和信仰的形成也與我們的父母息息相關。我們對自我的看法源於家庭的養育:如果在大多數時間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著的,有安全感的,那麼,我們就會發展出堅強和穩定的自我意識;如果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和愛,自我意識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和脆弱。

    有4種比較典型的原生家庭問題:1.在矛盾的充滿衝突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或有脾氣暴躁的父母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會認為大聲爭吵、辱罵才是正常的溝通方式。在他們成年後,也往往會慣性使用這種交流方式,不管是對朋友、親人還是夫妻之間。另外,在一個父母雙方都經常情緒低落、互相爭吵的環境中長大,會大大提高孩子的焦慮水平。他們可能會產生信任問題,認為家庭生活是不穩固的,所有的關係都是脆弱和不可靠的。

    2.經常遭到父母的拒絕和忽視孩子需要父母“看到”並接受他們真實的樣子。如果父母不能看到孩子真實的性格,而一味用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要求孩子,孩子就會很容易情緒低落、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父母忽視孩子真實的樣子,拒絕接受孩子的本性,一方面會導致孩子一直到成年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變成了吹毛求疵的人,經常用不合理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3. 是受過情感/身體/性虐待等創傷經歷的倖存者虐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包含身體或精神上的。一般來說,受到虐待往往會造成這些後果:低自尊、焦慮、抑鬱、信任問題、自我評價過低、好鬥、親密關係和兩性關係上的問題等等。

    4.父母中的一方角色缺失,或在情感上遭到父母中某一方的拋棄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事實上,往往這些父母自身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所以使得他們無法對孩子表達出溫暖和愛。

  • 3 # 大格小絮新世界

    我是一位6歲寶貝的媽媽,其實說實話,能做到這點既不打不罵不發脾氣,真的很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尋找一些小妙招,來面對我們的孩子

    第一種方法:計時隔離法

    看過美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的家長,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也會終止自己的不良行為,去自己的房間裡待著,這就是美國教育的獨到之處。

    什麼叫做計時隔離?

    計時隔離是指孩子在調皮不聽話鬧脾氣的時候,父母將孩子暫時(一般為3-10分鐘不等,看年齡段分配時間)隔離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罰站、坐板凳等形式),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

    在國外家庭裡,父母會說“回你的房間去”;

    在學校裡場地有限,老師就在教室裡佈置個角落,做為孩子們“計時隔離”的場所:

    ▵計時隔離椅椅子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就算孩子因為不良行為被限制行動,也不忘提醒他自己仍是被愛的。

    一方面,它能使父母冷靜下來,避免因為情緒的衝動而對孩子實施體罰;另一方面,“計時隔離”對孩子是一種溫和的處罰,它使孩子暫時不再得到他人的注意,更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

    因此,這種方法適用於3~6歲兒童的不良行為矯正。

    計時隔離雖然對孩子的調皮行為作用顯著,但父母也要注意這幾點:

    1.計時隔離不是懲罰而是冷靜

    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計時隔離這個方法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讓孩子冷靜、反思的行為。

    選擇的隔離的地點應是安靜(沒有電視、玩具、音樂),可以是房間、牆角等爸爸媽媽看得見的地方;但絕不是小黑屋、陌生環境這種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的地方。

    2.計時隔離不宜濫用

    “計時隔離”通常主要適用於破壞性的問題行為,例如打架、摔東西、故意損壞玩具、哭鬧等。

    對於輕微的問題行為,例如沒有收拾玩具,沒有完成作業或家務等,則不適宜採用這種方法。因此,這種方法不能被濫用。

    3.隔離前先實施警告

    作為家長,在孩子“罰站”前一定要先對其提出警告,而且一定要告訴其為什麼要“罰站”。

    有一次,小新一直哭哭鬧鬧地不想吃飯、只想玩,而且還不讓爸爸吃飯。於是我便告訴她“你自己不吃飯可以,但爸爸媽媽要吃飯,你如果再不讓爸爸吃飯,你就要罰站啦!”

    這是對於孩子的一種警告,還別說,不願意“受罰”的小新還真聽話,立馬乖乖地不吵鬧吃起飯來了。

    4.結束之後再講道理

    孩子隔離結束之後,父母應該與孩子語氣平和的進行溝通:“剛才做錯什麼了?”、“知道錯誤了嗎”

    這時候,孩子冷靜下來,爸爸媽媽的引導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第二種方法:堅持原則,對孩子說“不”

    大多數孩子都時常當自個爸媽的話為耳邊風,右耳進左耳出。該吃飯了,孩子在看電視喊好幾次都不肯吃;該做作業了,孩子在外邊玩,怎麼叫都不肯聽....

    相信這些寶爸寶媽們都經歷過,氣急敗壞最後還是在打罵下孩子才妥協。

    其實,孩子這種“無視”的行為,從小防治,父母們也就不用這麼操心了。正是因為許多父母,都不堅持自己的原則,往往說了之後不作出行動,孩子自然也就無視、拖延了起來。

    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專案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回家了。

    我開始覺得很驚訝想知道這些媽媽是如何做到讓孩子這麼聽話的,因為有時我讓小新回家,他也會要求繼續玩而不願意離開。

    於是我也試著跟小新說:“小新,再玩五分鐘咱們就回家 ,該吃飯了”估計她也沒有時間概念,滿口答應了,但是五分鐘過後,我喊她回家,她卻耍賴不肯回。

    我想到不能讓她覺得我說話不算數,於是不管她如何哭鬧扯著她就走,即便她亂踢亂蹬哭成淚人也不理會。

    結果就這樣兩三次後,以後我每次給小新做什麼事情要求限時,如洗澡玩水限時,該去睡覺限時等,她都會乖乖地在我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從此不再用哭鬧跟我對抗了。

    其實,要讓孩子聽話,父母說話算話,堅持原則就是最好的以身作則。

    有很多媽媽都在後臺跟我反映:孩子老是想要買玩具,不給買就潑灑大哭不肯走。這時候,媽媽們一般開始會說不準買之類的話,但是孩子一哭鬧久了,就開始不耐煩就給買了。

    通常這樣,就會讓孩子養成“即使不聽話,爸爸媽媽也會滿足我”這樣的認知。

    正確的做法就是堅持自己的最初的原則,不準買就是不準買,孩子哭,也不要輕易妥協。孩子累了,自然而然不哭了,幾次下來,他就會知道:哭也是沒有用的。

    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越早開始越好,一般來說,等到十歲之後,再給孩子建立這樣的規則意識,則很困難了。

    第三種方法:家庭會議,制定規則

    《媽媽是超人3》裡,賈靜雯為了讓女兒咘咘不吃零食,自己和丈夫修杰楷以及倆女兒一起制定了一個計劃,還一起按了手印,全家執行。

    這種模式,在國外非常常見。

    他們會先召開一個家庭民主會議,父親、母親、大孩子、小孩子……所有家庭成員能加的會議,一起商討獎罰措施。

  • 4 # 週週09

    對所謂的科學育兒,不打不罵不發脾氣 這3點,我們現實當中很少有人做得到,誰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優秀的一個,多數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周圍認識的人的認可,得到同齡孩子的崇拜,得到父母的表揚和讚美。但是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兩面性。我們可否這樣理解:第一,打有輕有重,打不是真的打;不打不是真的不打,再不傷害小孩子心靈,不傷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適當的打達到引導教育孩子的更好效果,可以理解為不是打。第二,罵不是真的罵,不罵也不是不能罵,要掌握一個度,就是說要看孩子當時所做的行為和事情,究竟是屬於哪方面的?是關於破壞公物行為,還是不尊重老一輩,或者說是受一些他人壞習慣影響,當然還有很多很多領域,都要我們大人首先要正身,正言,正行,做到言行身教。這個時候,你所說的話,對小孩子來說是有很大的鼓舞,鼓勵,並且也願意接受我們的批評和糾正。當然很多事情要一步一步來,有時候一口吃不了熱豆腐嘛,堅持健康的言傳身教,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快。第三,不發脾氣,其實任何人都是有脾氣的,但是脾氣還真的是不能亂髮。特別是在孩子面前,更不能把自己暴躁發脾氣,發情緒的一面在孩子面前展露出來。時時刻刻把愛孩子為孩子著想的一面,與孩子平等交流的一面展現出來。不讓孩子的心靈上留下陰影,我很認可任何時候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我經歷過,也受到了在孩子面前發脾氣的懲罰。建議所有人在這一點上多學習,多理解,多包容,多控制自己的情緒,健康積極的做好自己,身教大於言傳,所以要少發脾氣。個人見解,大家參考。

  • 5 # 李大寶的成長日常

    我也推崇科學育兒,但是不打不罵不發脾氣我覺得我做不到。我寶寶現在才五個人對月,平時都是我自己帶老公輔助。到現在為止我已經對寶寶發過幾次脾氣了,就是我完全睡眠不足寶寶還哭鬧鬨不住的時候我對寶寶發了脾氣。過後又覺得對不起孩子,她還那麼小她懂什麼,她不懂事當媽的還不懂事嗎?就很後悔自己對孩子發脾氣。但是在當時的情況,沒人幫你又累又氣又哄不住,長時間自己帶孩子很少接觸人沒地方發洩情緒,綜合下來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情緒。能科學育兒固然好好,但是這個標準是一個理想狀態,誰能保證自己一直一直能管控好脾氣。所以我做不到,但是我儘量去做

  • 6 # 小胖哥哥到此一遊

    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傷心]

    1.初為人母人夫,都會細心呵護孩子,看到別的家長暴跳如雷,甚至出手打孩子時,初為人母人夫的我們,都會指指點點那些打罵孩子的家長,怎麼這麼不冷靜,孩子還小幹嘛那麼兇。所以我在心裡默唸,我不會打孩子,更不會罵孩子。

    2.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我和我的孩子都能和平相處,細心呵護他那幼小的心靈,生怕他手一點點傷,每次把他送入幼兒園時,總會但心他,在幼兒園會不會吃不飽,會不會被小朋友欺負,有什麼事情會不會和老師講,總之一天都在緊張中。更不會去打,罵,發脾氣。

    3.孩子上小學了,孩子算是進入他人生的第二階段了吧!從踏入小學的第一天放學回來,望著一大堆作業,我和孩子都進入了緊張的狀態,孩子沒有了快樂,我也沒有了好的心情,每天陪孩子寫完作業都會在深夜10點半左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所謂的:不打,不罵,不發脾氣的科學教育的思想已經飛入九霄雲外。

    所以現在的我對所謂的科學教育:不打,不罵,不發脾氣,我是怎麼也做不到。

  • 7 # 天佑媽咪

    不能完全做到,例如:每天晚上給我家大寶輔導作業時,經常都上演武打片,他爸爸經常勸我,怎麼能動手打孩子呢,你好好跟孩子說嘛,我總會說三句話,不用說不用說,我知道我知道,忍不住忍不住,每次事後也特別難過,睡覺前都在自責,不應該這樣多大寶。

    可是每個媽媽大概都有對孩子咬牙切齒的時候,當你喊他來吃飯他不停地磨蹭的時候,當你剛把家裡收拾好,一回頭又是一團亂的時候,當你哄睡哄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是不睡的時候,有多少次你爆發了,又有多少次你想爆發忍住了。

    其實每位父母都不想對孩子打罵發脾氣,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 8 # 是趙小七呀

    有些科學育兒並不科學。

    現在有一些東西都是偽科學,毒雞湯,將本質的東西改變了,我回答了很多問題都是不要全部借鑑,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因人而異,適合其他孩子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

    教育孩子要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脾氣,借鑑也要有一個度,比如說三不原則在我孩子身上有用一點點,但是不是事事都有用,有些事上用這個方式反而讓我孩子變得得寸進尺,越來越過分。

    老人都說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現在網路越來越發達,不論寶媽還是老人,都會看到一些育兒推薦,認為很有道理,慢慢的就會將這些推薦作為反思,然後教育孩子,卻掌握不好這個度,反而變成了慣著孩子。

    舉個例子:現在有一些育兒觀說,孩子見了陌生長輩,如果孩子不願意,不要去強迫,以後慢慢就好了!但是反之,你在外面看到很沒有禮貌的孩子,作為家長也會反感!不能說什麼事情都是慢慢長大了就好了,孩子願意不願意是一回事,家長說不說是一回事,一次不願意,我們作為家長每一次的教導孩子是可以聽到的,這是基本的東西。

    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如果這個孩子原則性的問題呢?還要三不嗎?或者說確實犯錯了,你一次兩次選擇了三不,好好說,好好教,但是他又在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去做,完全不聽,咱們要怎麼做呢?[可愛][可愛][可愛]

    所以咱們家長,在育兒方面首先要徹底全面瞭解自己的孩子,再去分析怎麼去管教!

  • 9 # 鑠媽育兒

    首先來回答什麼是科學育兒?所謂的科學育兒是摒棄傳統帶娃模式中的經驗主義,尊重娃的生長髮育規律,瞭解孩子的生長曲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在現代合理科學的育兒觀念中,把孩子帶好,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得到正確養育。

    這就涉及到“育兒心理學”。您可以多去看看。瞭解了孩子所處特定年齡段,本該有的正常特徵後,學會包容,正確的愛孩子。

    傳統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兒方式早過時了,這樣的育兒法,有很大的弊端,被打罵長大的孩子,更可能會有自卑,暴力傾向,嚴重不自信,孤僻,冷漠,更有甚者會發展為危害社會的人。所以父母們,該覺醒了,咱們的孩子雖然小,也需要被理解,被尊重!

    所以,孩子需要咱們做家長的,換之以柔和的教養方式,於無形中春風化雨般的溫柔對待和養育。

    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發生不當養育行為呢?

    一,多學“育兒心理學”,知道孩子這個年齡段有這個行為是很正常的,是孩子長大的標誌,是孩子自我意識萌發的開始,家長就會理解,所有孩子不當的行為,比如,亂扔東西,亂咬人,拽人頭髮,吃飯推一邊撒的到處都是等等。那麼家長知道了這些,就會清楚,不是孩子的錯。該做的就是正確引導,就對了。

    二,如果有時真的忍無可忍,比如,辛苦做好的飯,孩子一手打翻、晚上剛睡著,不停哭鬧等。這些時候真的很惱火哦!但家長們必須理智,這不是孩子的錯,孩子還小,他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慾望,如果那麼小小的孩子,還要承受父母的“河東獅吼”,嚇的魂不附體,孩子真的很無辜!這時候,一個字“忍”,心中默唸“12345678910”哈哈,別說,很管用。

    總之,對孩子充滿愛,瞭解孩子生長髮育中的正常行為,學會如何正確對待,就一定會做到,春風化雨般的溫柔!

  • 10 # 龍鳳胎奶爸海東

    我做不到,我也不相信有人能做到!在自我修行中,做到真正的無我,即是成佛,既然成佛了,也就不會去育兒了吧!只要你有我,必然有情緒,有情緒就必然會發脾氣,發脾氣就很可能口出惡言或者出手。這是因!

    但是,果的方向就是修行到無我!所以發脾氣和打罵確實是無能且惡俗的表現!我們應該做到的是正確認識自己,犯了錯誤要承認,並且積極去負責任解決後續的問題!做好後續,你才會慢慢的做到科學育兒!!

  • 11 # 龑菲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所謂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總是很骨感,每一個父母在孩子出去之前都會想象有了孩子以後我會跟孩子做朋友,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尊重孩子,讓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會覺得孩子越來越難帶,大呼小叫,雞飛狗跳,孩子哇哇哭,我們氣的頭疼欲裂是常事。所以我們要試著:

    1放鬆心態。這大概是我們從懂事起到死亡都會勸自己的一句話。對孩子寬容等於對自己寬容。

    2克己。每次發脾氣的時候都儘量控制一下,忍無可忍的時候再發脾氣吧。

    3準備一個通話本,把你想給孩子說,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的話寫在本子上,讓孩子有什麼想說的也寫在本子上。

    4實在想發脾氣的話可以暫時跟孩子離開一下,比如自己去另一個房間呆一會,或者出去轉一圈,或者讓家裡人帶孩子出去轉一圈,也許冷靜下來就好了。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大概孩子要能理解我們需要等到他們自己做父母了吧,那時候我們就可以跟他們說:看,你小時候就是這樣氣我的!

  • 12 # 小太陽辰辰媽

    科學育兒的“三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你能做到嗎?

    說實話,面對還沒有懂事的娃娃,想要做到這“三不”,真的是有點困難的。有些父母覺得,打是親罵是愛。當有人勸他們不要對孩子打罵,他會覺得你很嬌氣很矯情,太慣著孩子了。他們會覺得,再怎麼打,他也是我的孩子,我上一秒打了他,下一秒他就可以對我嘻嘻笑。是啊,正是因為孩子很容易就原諒了父母,所以父母才覺得對孩子打打罵罵沒關係。

    孩子都是善良的,他會理解你是因為生氣,而不是因為父母不愛他,就算他很害怕他也不說。那作為父母,你看到你對孩子打罵發脾氣的時候他們害怕的樣子,你會後悔嗎?所以,父母要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試著去理解孩子們。

    其實,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有必要的考試就是做父母,要透過一系列考試面試,取得了做父母的資格證,才可以生孩子。要不然,有的孩子生下來沒人管,有的孩子要忍受原生家庭的不幸,等等等等。

    有些父母認為,對孩子打罵發脾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細細想來,一個人的脾氣秉性與原生家庭是息息相關的。曾經有一位爸爸說:“你不好好學習,我就打你!”當別人對他進行勸說時,這位爸爸說:“我沒覺得有什麼啊,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瞭解之後才知道,這位爸爸小時候調皮搗蛋就被他的父親追著打,遇到事也不會聽他解釋,上來就是一頓打罵,所以他習慣了這種方式。他沒有被溫柔的對待過,所以對待孩子也會不自覺的以打罵來處理問題。因為沒有人給他示範過正確的做法,錯誤的做法就會一代一代傳下去。父母們,你們發脾氣的時候有照過鏡子嗎?面目猙獰又恐怖,可能你自己見了都害怕。養孩子是我們做父母修行的過程。就算這個過程很困難,但是我們卻不能放棄,因為放棄的可能就是孩子的未來。所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平和的心態和平和的語氣去跟孩子們說,不要在發脾氣怒吼了。一次不行,下次一定要注意,直到改好,這時你會發現你已經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了,哈哈哈。對孩子的打罵吼叫,其實是最沒用的。掌握好方法,既可以讓大人不發火,又可以上孩子們聽話。硬性規定要“溫柔而堅定”的拒絕。如果孩子以哭鬧來反抗,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對他們發脾氣,一定讓他們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完,你只需要在他們身邊安靜的陪著他們就可以了。非硬性規定的,根據情況來。父母們一定不要限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慾。如果實在不可以,可以用各種遊戲的方法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用遊戲來引導孩子的積極行為。

    還是那句話,做父母是一場修行。現代社會倡導的科學育兒,雖然做起來難,但那都是為了孩子以後更好發展,為了以後的子孫後代。要更好地瞭解自己的孩子,就算有時候理解不了,也請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包容。記得要多跟他們說:“我愛你!”

  • 13 # 敏敏老師說育兒

    “三不”家長,說起來容易,恐怕做起來難。

    人都是有情緒的。尤其是作為家長,身上有一個按鈕,這個按鈕你可能不知道在哪裡,但是孩子一按就靈――那個讓你發脾氣的按鈕。他們的一些行為,看起來好像總是給你添麻煩,跟你對著幹。有時候明知打罵發脾氣不好,也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問題,但是在孩子按動按鈕的那一刻,還是控制不了自己。

    再優秀的家長,也都不是100%完美的。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自己在修煉的路上會犯錯誤,別有瑕疵。心態放輕鬆一點,可能你在看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時,就對他們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脾氣自然會少一點。

    同時,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脾氣,練習一些有效的方法也能夠提升家長情緒管理的段位。比如,深呼吸、數數字、暫時離開等等,等到冷靜一點的時候,再來面對孩子的問題,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成長的路上,孩子永無止境,家長亦然。

  • 14 # 方塊5

    其實我覺得“人非聖賢”,怎麼可能徹底凌駕於七情六慾之上,做到不生氣呢?如若果真能做到,那才是非科學吧?

    生氣,我覺得有何不可?只要是正常的情緒表露,我覺得反而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關於表情的認知,讓他明白什麼樣的事情會讓人有這樣的表情,促進他的發育不是更好嗎?還可以藉機教會孩子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有的熊孩子就是那麼招人心煩,偶爾拍兩下屁屁我覺得也沒啥,還能讓孩子長點記性。但是道理始終要給孩子講明白的,不然他稀裡糊塗,因為什麼被打也不知道,也不懂以後要朝哪個方向修改。

    雖然我們可以發脾氣,也可以小懲一下孩子,但必須不是隨意的,而是忍無可忍的狀態下,深呼吸也起不了作用的情況下,小小施展一下就行。

  • 15 # 古今子談

    你好,我是二寶媽媽,在十幾年來,我自己帶娃和看周邊的其他媽媽帶娃的情況,這樣所謂科學育兒(三不)即不打不罵不發脾氣的說法基本就是空話,起碼我是沒有見過這樣的父母。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情,太過於科學的理論就只能是幻想。

    不用打的孩子也許還有,不用罵的孩子那就是鳳毛麟角,至於連父母脾氣都不用發的估計就是一個可愛的布娃娃吧。

    讓父母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只有可愛的布娃娃

    不狠狠打可以,不打是不可能的,魯迅也受過打

    從小孩子長大會爬會跳會走之後,由於活動能力的增強,而對於家庭、社會的規則還來不及熟悉形成,因而小孩子必然會觸碰到大人制定的規矩,或者冒犯他人的忌諱。

    小孩子闖禍了,父母一般會選擇原諒,心平氣和教育或提醒。但是這個禍可大可小,打爛一個碗沒有關係,打爛十個碗也沒有關係,但是打爛電視機呢?也不用教訓一下?

    魯迅先生用手中的筆喚醒當時麻木的中國人,可謂以待文豪。但是他小時上課遲到是受過先生打掌心的,雖然不是他父母親手所打,但是他母親是非常支援先生這個打掌心的方法。

    歷史證明,先生並沒有打壞魯迅,而是打醒了魯迅。當魯迅因為捱打後在書桌上刻下“早”字,就意味著魯迅開啟了人生的新一頁。

    適當力度打小孩子是有作用的,但是注意控制

    魯迅這個捱打很值得,所以當孩子犯錯後,父母可以適當的力度懲罰一下,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是很有必要的。

    不惡狠狠罵可以,適當嚴肅的批評是必須的,列寧也受過責備

    小孩子是在原生家庭長大,不管是20年還是30年,最終還是要步入社會的。

    社會上的人群,並不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不可能用父母的心態對待你的孩子。但是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環境,必然處處存在衝突,無數的事實證明,衝突並不是都是心平氣和的解決的。

    因而從小對孩子做錯事後適當的批評是很必要的,這能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家裡並不是一個溫室,做錯事也是要受到責備。

    例如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導師列寧,小時候就因為打破花瓶受到大人的責備,如果當時大人不用嚴肅的態度,反而不當一回事的話,列寧也許就不承認錯誤了。

    雖然這只是一個假設,但是事實上連列寧都受過責備,並不影響以後的偉大,那麼有哪個家長敢說自己的小孩子比列寧還乖?

    嚴肅甚至嚴厲的批評、責備能讓孩子醒悟,但不能不講道理的罵人

    當然,有人說,批評、責備和罵人不一樣,我想這是程度的不同。如果是有哪個父母不講證據,不講道理,傑斯底裡的罵孩子,那就另當別論了。

    不亂髮脾氣是可以的,不發脾氣不可能,唐僧對孫悟空也要緊箍咒

    發脾氣恐怕是對小孩子的錯誤行為生氣的最低表現了,當然脾氣的程度也有大小的差別,大發雷霆是不可取的,會對小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大發脾氣的時候,幾乎不可能不伴隨責罵甚至打人。

    所以父母有高超的情商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是很有必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就等於控制好事態的發展。對於犯錯的小孩子,不能每次都表現得和風細雨,更不能次次都毫不在乎。

    沒有,只有緊箍咒才有用。

    發脾氣嚴肅講教孩子的父親

    所以,孩子犯錯了,父母不能總是表現得心平氣和講道理,這是對孩子錯誤的縱容。適當板起臉,提高聲音、瞪大眼睛是很有必要的。

    總結

    對於一個不犯錯或者犯很小錯誤的孩子,我們是不用過分的批評責備的,但是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小錯有小錯的做法,大錯有大錯的做法;偶然犯錯和屢教不改也是有區別的。

    因而所謂科學育兒(三不)即不打不罵不發脾氣,只不過是一種夢想而已,如果現實真有這樣的父母,那無疑是一種懶惰、一種對孩子的放縱。

  • 16 # 雙胎麻麻Lucky

    我做不到。

    如果孩子互相打架、互相傷害時,不打不罵反而是助長不正之風。

    今年年初,我的兩個寶寶開始互相咬、撓。一開始,我是說服教育,讓施暴方罰站反思,方法無效。後來我又開始了,犯錯打手板的教育方法,依舊無效。最近她們互相有點不順心就咬,開心也互相咬,我跟她們定了個新規矩,她咬別人,媽媽就咬她。就當媽媽跟她做的咬人遊戲。現在孩子咬人後也怕我們咬她懲罰她,每一次咬人對她自己來說,都是一堂實踐課。這兩天感覺咬人問題有所減緩,比方法正在觀察中。

    科學育兒,我們還是要取其精華。無論大人還是孩子,脾氣秉性完全不同。無法完全完全照搬,我們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而不是生搬硬套。

  • 17 # 雲南王12

    忍不住又想說幾句,獅虎猛獸吃飽了,要與它們幼崽親子互動,幼崽沒完沒了的話,就會下重手收拾它一下,立馬老實了,科學育兒是培養沒心沒肺,冷漠無情,任性放縱的下一代打基礎,小兒成長過程是與家長鬥智鬥勇的過程,你若向他們讓步屈服,可就會得寸進尺的養成不好習慣,育兒古訓最接地氣,專家育兒經害人不淺,舉例說明,吾兒從3至10歲犯錯發脾氣經常受細竹條抽打屁股之痛苦,當然需聽語言教侮,現在二十一了,成了一名陽光教師。而對面同齡小孩,從小父母一味哄讓,什麼還小啊,長大懂事就好的,可現在成了一個好逸惡勞,無所事事之輩。

  • 18 # 不凡的塵埃

    說實話這個真的很難做到,特別是自己獨自帶娃的,連個搭把手的人都沒有,還有一個豬隊友,有的時候孩子鬧騰,怎麼都哄不好,就會很煩躁,特別想發火,甚至對孩子大吼大叫打罵孩子,可每次冷靜下來之後又特別後悔,他還那麼小,甚至都不明白我講的啥,為什麼不能跟孩子好好說呢?可下次再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還是會重蹈覆轍,真的是太難了。如果家裡有其他人幫忙帶孩子的話應該會好點,還有爸爸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安撫一下媽媽,或者在媽媽被孩子弄得疲憊不堪的時候主動請纓,應該會減少這樣的事情發生。

  • 19 # 帶娃逛

    現在很多“科學育兒”倡導親子之間要尊重孩子選擇、平等對話。

    我真的很難理解,成年人跟孩子之間真的能實現平等對話麼?經歷、閱歷、態度、問題,這完全就是不平等條約。

    至於尊重孩子選擇,我覺得這就更難理解了。你確定孩子的選擇就是對的?孩子對自己未來負責?還是你有足夠的能力墊付孩子試錯的成本?

    顯然,很多人做不到。

    不是說天天打,天天罵,但是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該罵的時候,還是要罵;該對孩子發脾氣還是要發。

    如今作為父母,育兒面臨更多的風險和壓力來自於“網路”,因為“網路”傳導給孩子有千千萬萬的資訊,孩子學得快,應用得也快。

    由此,一些原則問題、品質問題,沒必要多講道理,直接給一個深刻的教訓可能會效果好一點。

    如今的孩子懂的比以前多,腦瓜子靈活、嘴皮子利索,講道理還不一定能講得過他。

  • 20 # 淅爸育兒記

    不打不罵不發脾氣...這是誰告訴你的科學育兒?這簡直就是聖人式育兒。

    我所瞭解到的科學育兒(僅談打罵脾氣部分),並不是不打不罵不發脾氣,而是:

    1. 在打罵孩子之後,不要用“我是為你好”來誤導孩子、情感勒索孩子;

    2. 在打罵孩子之後,不要用“我是為他好”來麻醉自己,給自己的無能找藉口;

    3. 在打罵孩子之後,有自我覺知,覺知到孩子聽不進去,可能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對;

    4. 在面對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弄清楚是孩子的責任還是自己的責任,例如有些爸爸不帶孩子,媽媽心裡埋怨著爸爸,但把脾氣發到孩子身上;

    5. 懲罰不僅僅只有打罵;

    6. 最好的懲罰是自然規律懲罰以及邏輯結果懲罰,即不要把自己變成孩子的命運;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宅在家裡,你在家都看了哪些書和電影?有什麼推薦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