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嘿詩

    釋義——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

    孔子說知命,應該是一種正知!只有正知,才能使得一個凡夫有願力、有動力、有能力去降服自己,超凡脫俗,成為一個“君子”、“真人”、“菩薩”,乃至“聖人”、“至人”、“佛”(徹底覺悟的人)

    孔子自己確實曾經說過,他說人生走到一定的時候,走到你自己求學、學習到了一定時候這麼一個境界上,人是應該"下學而上達",也就是說要能夠了解什麼是自己的天命。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了,在孔子的經典思想裡面,一向是不主張談"怪力而亂神"的,那麼他又是怎樣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之天乎。"他說我從來不怨天、不尤人,即不抱怨說天命讓我就這樣了,也不向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說是別人導致我這樣了,我要學習的是達到上達,達到通天的道理,這裡"知我者之天乎"是指天地大道的規則,讓自己如何能夠合乎大道。其實"不怨天、不尤人"是我們今天常說的話,就這樣區區六個字容易嗎?

    一個人如果做到這樣的話,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洩出去的抱怨、苛責都壓在了自己的心裡,如果你不再向他人推卸責任的時候,就意味著給自己少了很多開脫的理由,那麼孔子說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呢?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讀,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社會上跟對別人的要求、對別人的苛責都要重要的多。

    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只有小人才會在人際糾紛中不斷地蜚短流長,只有小人總在琢磨說別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寧可在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大道之約,所以這種大道就是他所說是"天命"。不見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為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最後說一說"知命、知禮、知言"三個境界吧,其實人生的成長是倒著的,我們都是最先知道的是"知言"在與人言和讀書中瞭解這個社會,這能夠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麼樣。但是知人不能夠擔保你不尤人,你也會抱怨別人,因為每個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短之間就會出現磕磕碰碰。再下一個層次就是"知禮",知禮之後,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說人自我建立了,這種抱怨會少的多;更高的一個層次是"知命",這個知命就是孔子所說的,作為君子建立了一個自迴圈的系統,他內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對抗外界,這就是知命。

  • 2 # 內雙

    簡單回答就是了解自己瞭解自己包括跟自己有關係的一切。為了簡單反著回答一個連自己都不瞭解的人何以稱為君子呢!

  • 3 # 尊前談笑

    要想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兩個關鍵詞——“命”“君子”。

    孔子在這句論斷中所說的“命”,不是命運的意思,而是指事物的規律以及所蘊含的道理,與《詩經》中的“永言配命”的“命”是一個意思。“君子”當然也不單單指正人君子,而是指集美德、智慧、才幹於一身,人格高尚的一類人。這一類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維護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的中堅力量。

    所以明白了這些關鍵詞以後,就其義自見了。尤其是結合下文中的“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我們就基本可以透徹地理解孔子的這段話的核心要義,即不能夠理解掌握事物規律,就不能夠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

  • 4 # 心理師楊立新

    關於這個命,自有人類以來,其實都是在追尋這個問題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類都是在追尋人的永恆。

    孔子也好,國學文化也好,西方文明也好,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知命,意味著要認識到自己的經歷,要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只有這樣,才能未卜先知,才能領悟道,才能跳出五行外,才能真正的解決人的永恆的問題。

    所以,孔子還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為什麼孔子會這樣說?透過先知命,再明白這個道,最終達成人的永恆。

  • 5 # 南宸溪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為什麼要知命才能成為君子呢?

    知命,就是知天命,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只有到了五十歲才知道天命是什麼,就是到了五十歲,才真正的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人活在這個世上,又有了比“四十不惑“時更深刻的理解,這時候才有資格、或者有可能成為君子,因為人生閱歷的問題,沒到這個歲數有些事情你想不通,也理解不了,五十歲之前的時間,都是為了成為準備君子而努力花費的時間,是人生必須經歷的過程。

    什麼是君子呢?這是孔子理想中人們的樣子。

    君子者 ,權重者不媚之, 勢盛者不附之 ,傾城者不奉之, 形穢者不惡之, 強者不畏之, 弱者不欺之 ,從善者友之 ,為惡者棄之, 長則尊之 ,幼則庇之 ,為民者安其居 ,為官者司其職 ,窮不失義, 達不離道 ,此君子行事之準 。孟子曰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要想成為君子,就需要滿足這些條件,古代的聖賢,用這些要求自己一輩子,而我們現在的人,早於沒有當初的束縛,也沒有必要以這麼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只是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越來越透徹,到了五十歲,就算不能成為符合標準的君子,但也能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 6 # 金兆鑫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說:“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和使命,便不能成為一個君子;不知禮,便無法立足社會;不知辨識別人語言的是非,便無法辨別人的好壞。”

    “命”包括命運和使命,知命便是知道自己的命運,並且抉擇自己所要達成的使命。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途徑,我們知命,表現在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發揚仁、義、禮、智的精神。不論活得多久,都要盡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接受生死有命的安排,用心求得好死!在接受命運的同時,抉擇自己此生所要完成的使命,竭盡所能,做到什麼地步就完成到什麼程度,但求死而無憾,毫無愧怍。

  • 7 # 夢中有澤

    這句話是整部《論語》的最後一句話: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什麼意思?

    首先了解了孔子其人,才能瞭解其言。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權與禮制並存,且“禮崩樂壞”的時代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核心思想就是以仁與禮來治國的政治思想觀念。

    孔子倡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社會,其實,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社會與法制社會是相悖的,這是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有個君的樣子,臣要有個臣的樣子,父要象個父的樣子,子要象個做兒子的樣子。各安天命,以卑尊尊。

    所以,孔子的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瞭了。

    不各安天命,就不是君子的行為。

    不懂禮儀,就不能安身立命。

    不分析揣摩別人的語言,就不能瞭解別人的內心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所瞭解的理財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