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魔都麻辣燙
-
2 # 摩行小張
可能對於不同的人看法都不一樣吧!至少我覺得還是挺不錯的,接下來我就說一下去白雁坑村的過程。
從嵊州市甘霖鎮出發,驅車20多公里的盤山公路,時間是將近1個小時,在路的盡頭就是目的地——白雁坑村。
白雁坑村是一座真正的高山村莊。村子四面都被青山包圍著,山原風光無與倫比,還有一條通源江穿村而過,清泉石上,清溪慢流,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意境。
而千年香榧林和萬年巨石陣這是白雁坑村最有特色的兩張名片。
千年香榧林
香榧的果實為堅果,又稱“香榧子”,橄欖形,果殼較硬,內有黑色衣包裹淡黃果仁。營養價值很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多種微量元素,是乾果中的珍品。
依託絕美的高山風光和香榧古樹資源,村內新建了一座香榧公園,許多人慕名而來。園內種有數百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香榧樹,樹幹粗壯,枝繁葉茂,墨綠色的枝葉垂頭鄉下,鬱鬱蔥蔥,極富生命力。
萬年巨石陣
幾年前,相關部門曾對白雁坑村及周邊溝谷進行調查,發現這裡大面積分佈的凝灰岩質巨石堆積體,為火山噴發和後期崩塌等地質作用形成,確定白雁坑地質遺蹟點54處。2018年末,白雁坑村被正式命名為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
村中修建了一條長達3000多米的遊步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護村中的地質遺蹟,這條遊步道上的石板塊,都是村民從數百里外搬運過來的。
遊步道連線了香榧林、巨石陣等多個景點,它也被稱為“科普小路”,多個景點處都設有科普長廊、觀景長廊、觀景臺,依山就勢,視野開闊,穿行其間可學習地質文化知識,也可遠眺鄉村美景。
-
3 # 喜陽陽的房車生活
白雁坑村的海拔有七百多米
所有的民居都是依山坡建成的,錯落有致,小溪蜿蜒山谷之中,那裡空氣很好,雲霧繚繞,是值得一去的。
村子還以地質古村,雲上人家而出名。村口的紅獅崖下,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大石頭,古樹古石,讓人驚歎。白雁坑村分佈多處著獨特的地質遺蹟,幾年前,國土部門地質調查分析,這裡的地質景觀是由於一萬年前火山噴發,地殼抬升、山體崩塌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所以,它也被譽為“億年火山岩”,吸引了無數遊客來一窺究竟。
如果樓主選擇在冬天去的話,爬上山頂,你會看到這樣的景色:霧凇有奇景,天然去雕飾。霧凇,也叫樹掛,靈動的掛在樹枝上,展現出動人的身姿。
總而言之,白雁坑村去旅行的話絕對是不錯的選擇。畢竟這樣的景色在城市中很難看到了。
-
4 # 猴子說建築
(圖片為從山頂看白雁坑村)
去白雁坑完全是個巧合,當時我是從大連自駕一路玩到了浙江,在紹興玩完後就去了嵊州,到了嵊州並不知道要去哪玩,偶然間在手機裡查到了白雁坑這個地方,第二天就決定開車前往。從嵊州到白雁坑村並不算遠,開車大約走了2小時(開的比較慢),路況從國道到鄉道最後是盤山路,越走越窄。如果有暈車的朋友,這段路絕對是次考驗。
(當時住的民宿)
白雁坑村就像它的名字,是在山裡的一個村子,從山頂往下看像是在一個坑裡,住戶不是很多,但發展旅遊業,很多家蓋著小樓作為民宿,去時村子裡剛剛開始發展旅遊業,還算是原生態,人不是很多,遊客棄其量二三十人。
(一棵老香榧樹)
白雁坑村最美的時間是在清晨日出時,整個村子籠罩在一層雲霧之中,特別夢幻的感覺。村子裡幾棵千年的香榧樹值得一看,香榧果也是這裡的特產。山裡是整片的竹林,竹筍和香茶也是這裡的一大特色。上午去爬山順便拔竹筍,鑽進竹林裡找竹筍絕一種特別爽的體驗,從發現到拔出那一刻那種感覺想想都覺得爽,邊走邊拔也是採了小包竹筍,回來炒著吃特別香。
(山裡拔竹筍)
在爬山過程中印象比較深的是半山腰有一口清泉,從山上往下流,水特別清甜,接了兩瓶回來用清水泡茶特別香,茶好水也要好,泡出的茶也有股清甜。
(山上的泉水)
山頂海拔大約1000米,可以看到遠處連綿不斷的一座座山,風景特別美。
(遠處連綿不斷的群山)
總結:作為一個北方人來到白雁坑絕對是心曠神怡,有得吃有的玩,空氣清新,景色怡人。 民風也比較純樸。是一個非常值得去的地方,特別是值得在此住上一晚,感受清晨的白雁坑最美。
-
5 # 大海旅行記
朋友你說的是,浙江嵊州市白雁坑村吧。其實就是嵊州市通源鄉白雁坑村。這裡是一個群山環抱的白雁坑村莊,據說是幾年前有幾個地質勘察人員去白雁坑村地質考察,當地村民十分好奇,看見這些揹著帆布包,拿著鐵榔頭的人每天來往於村內村外,在忙些啥呢特別好奇。
這訊息1傳10傳100很快如同山裡的風,地質遺址這個陌生的詞彙吹入藏在大山裡的村民的耳朵。在村民的心中,地質文化很遠很遠……跨越億萬年的地質科學博大精深,村民們完全不明白“崩塌地貌”“火山岩”等等這些專業詞語。
說近,的確被專家稱為地質遺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湖,是村民們熟悉的,是朝夕相處的環境,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村民們與地質遺址共存,尤為親切。
原來在遠離都市,山高路遠,交道不便的白雁村,被發現地質遺址資源50多處。這裡的千香榧林集中坐落在此。高山溼地,崩塌地貌,萬年巨石陣,“石中有榧,榧中有村”融為一體的景緻呈現出獨特的韻味。
就這樣在村黨委的召喚下,村民開始了積極參與地質文化村的建設。修建遊人行道,長廓,停車場,補栽植物綠化,農房裝飾改造,修建民宿,飯店等,建成了一個又一個藏在大山環抱中的白雁坑新農村的景觀景點,閃現著當地民間傳統文化的特色風俗。
要說好玩和分享,就是白雁坑是一個新興還未全開發的旅遊景區,群山環抱,碧水長流。一座座小山戀鬱郁,一進村全是香榧樹,特色民宿。沿路登山,白雲深處有人家,安靜空氣又好,一眼望去風景獨好。
-
6 # 粵遊粵開心
當時我們是坐飛機到了義烏機場,家裡開車過來接的。從義烏機場開車到白雁坑村大概兩小時左右。現在附近好像有高鐵站,特意查了下,好像是嵊州新昌站,開車個把小時吧,公交的話可能要轉幾趟車。我當時是7月份去的,不過感覺氣候還好,不是特別熱。
當時一進村子,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石頭特別多,古樹特別多,後來才知道這是這個村子的特色。白雁坑村位於紹興市最高峰的山腰處,海拔700米左右,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遺蹟資源,它是我國首個地質文化村。村子還因香榧而聞名,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種有老榧樹,村裡有古香榧樹2000多棵,其中雄香榧王距今已有2000餘年,“村中有榧,榧中有村”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村子裡還建有一條長達3000米的遊步道,將香榧林、巨石陣、高山溼地等特色景點相結合,遊客可以走古道、觀遺蹟、賞榧林、品香茗、遊農家,非常愜意。
-
7 # 重慶小荷
白雁坑村地處西白山腰,海拔700米,區域面積6.03平方公里,與本鄉松明培、通源村,本市長樂鎮,諸暨市、東陽市相鄰,現有一水泥鄉(六米寬)可近直到達諸暨市區(須先去松明培村)。2019年12月25日,入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的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白雁坑村,據傳,約250多年前,錢氏祖先路過此地,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可安居樂業,就建宅定居.因當時坑邊白雁成群,故名白雁坑。白雁坑村在市區28公里處的西白山主峰北側,村周榧子成林,村西有條溪坑,向東北流至崗下。白雁坑一帶是會稽山革命根據地之一,有光榮的鬥爭歷史,有不少烈士墓地所在。面積6.03平方公里。270戶,786人。8個村民小組,263戶,6個自然村(冷塢,油羅山,白雁坑,分水崗,油竹山,石板坑),林地面積7538畝,其中香榧1800畝(新發展950畝),成年榧樹1602枝,乾果20000斤,年產值200W,人均香榧收入為2500元,水田212畝,旱地192畝,人均收入6290元。
-
8 # GO旅拍中國
恭喜你,發現一個沒那麼多人的寶藏景點。
白雁坑村地處西白山腰,海拔700多米。250多年前,錢氏祖先路過此地,見山邊白雁成群,安靜祥和,因此定居了下來。民居依山坡而建、錯落有致,一條小溪蜿蜒于山谷之中,潺潺流水清澈見底。抬頭遠眺西白山高峰,但見山色空濛,雲霧繚繞,著實迷人。
村子還以“地質古村 雲上人家”而出名。村口的紅獅巖下,有許多稀奇古怪的大石頭,大石或臥或立、或俯或仰,亂石如叢,像一個巨大的石陣。石陣之下,是一片古老的香榧林,石在榧中,榧在石上,古樹古石,讓人驚歎。
古榧古石相融相映,形成了“榧石同春”的獨特景觀。一株株有千年樹齡的古香榧,從石縫石隙之中頑強生長,構成了一幅獨特的巨型水墨山水圖畫,如鬼斧神工,天然合成,令人讚歎。
——————————————
——————————————
從巨石陣在往山頂的方向走去,則是一片嫩綠宜人的高山草甸。遇上天氣晴好,野花盛開的時節,把疲憊的身軀輕輕放在草地上,就彷彿和大自然融為了一體。
若是在冬天,爬上山頂,你不禁會感慨:霧凇有奇景,天然去雕飾。霧凇,俗稱樹掛,那些靈動的水滴,隨風掛在了樹枝上,不斷積聚凍粘,展現出了動人的身姿。
李白有很多詩詞讚譽這裡。“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千百年前,詩仙月下自剡溪逆流而上,溪水吟唱,天空與群山在杯底翩翩起舞,終年不絕的山泉從崖壁上落下。不一會兒,他系舟拾級而上,一路奇深重複,登頂而望,峻峭崔嵬,剡溪寒雲吐霧,如遺落的衣帶,飄向天際。
回覆列表
億萬年前,由於火山噴發、地殼運動,白雁坑村及周邊形成了天然的凝灰岩質巨石堆積體。中國地質調查局2017年赴當地調查,確定白雁坑村地質遺蹟點54處,包括地質構造、礦物與礦床、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和環境地質遺蹟景觀五大類。
“由於地理位置好、植被覆蓋率高等因素,千百年來,巨石之上“栽”出了一棵棵香榧樹。”白雁坑村黨支部書記錢秋華受訪時談及,香榧樹是中國原產樹種,香榧具有營養、經濟、藥用等價值,目前全村範圍內擁有千年以上香榧樹500餘株,百年以上香榧樹1500餘株,形成了獨特的“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和諧共存現象。
可見,大自然以“適者生存”的規矩“解讀”了這方神奇。同樣,享受著大自然饋贈的村民們也不斷挖掘這“寸土寸金”,以綠色、可持續的方式“解讀”、延續著山間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