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二三008
-
2 # 淡中知味
其實兩者是兼顧最好,現在很多雞湯提倡孩子多出去旅遊,見世面,確實是好事。前提是你的經濟條件允許,而且不要太奢侈,畢竟我們大多數家庭節衣縮食,幾次旅遊家底所剩無幾就得不償失了,其實,普通工薪階層,還是儘量多看書,讀萬卷書,將來自己有實力,再去行萬里路,當然,經濟條件好的,自然同時兼顧就可以,畢竟孩子在小的時候還是有很多時間,但是作為過來人,孩子在十歲之前去任何地方,都是奔遊樂場去,其他山水不會感興趣的,倒是途中乘坐交通工具會很鍛鍊孩子,所以建議每次寒暑假要簡要的出遊,可以去親屬家,拜望老家爺爺奶奶,途中見聞對孩子的見識接觸還是很不錯的。
-
3 # 牡丹花開23155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都重要,不讀書不知文化的精彩,只讀書不出門走走看看,體會不到千山萬水和人聞文化的魅力。所以二者皆重要。
-
4 # 老樹時光倒流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一種比喻,“書”是一種知識,而“路”就可以視作實踐、閱歷。古人說的全文大至是這樣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至於說到哪個更好,我認為根本就不應該分割開來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告訴我們知識需要去實踐、去應用才有價值,才有作用,否則永遠只能是書本知識,而實踐卻可以讓知識轉變為實際經驗、理論。而實踐並不但只是我們自己去做,而且還需要我們細心觀察事物,總結前人經驗,理解到成敗得失的原因,這樣才可以做到事倍功半。
-
5 # 人話簡史
讀書增長知識。
行路增加閱歷。
二者齊步並進,可以豐厚人生,強化自己的認識論和判斷力。
這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的基石。
-
6 # 愛運動生活吧
兩者都好,兼而有之最好。讀書是理論,走路是實踐。理論要與實踐要相結合,才可以找到適合自己成功的路。沒有理論,也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沒有實踐什麼也都做不了。所以我們既要讀書又要走路。向自己的美好生活出發!
-
7 # 海岬高處
書要讀,路也一定要走。
知識理論要理解,實踐技能也要融會貫通。但是有時候我感覺實踐有時候要比讀書強很多。實踐檢驗著真理,人類的探索如果不邁出一步又一步,那麼我們終究不會有現在的社會文明與科技進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多數普通的人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動手實踐,都在工作,而前二十多年都在讀書,或許有些人繼續攻讀與鑽研,但也只屬於少數。
讀書可以讓我們知曉很多事物,過去與未來,但是,我更建議你出去走走,更建議你親自動手,那樣別人或許會覺得你不只是一個會讀書的書呆子
-
8 # 逆襲之徒
令人忍俊不禁的問題。
走太多路只會讓你得足弓炎、甲溝炎的機率增大,還能讓你大腿變粗。
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個行萬里路的意思,是讓你增加見聞。讓你讀完書,學完書中的道理後,去四處遊歷,能將書中的知識活學活用,發現不同的民俗文化,瞭解政策對百姓的真實影響,去分析時弊,去洞察各類民俗文化形成的原因,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樣才能內將書裡所學,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古人可學的知識總量,十分有限,四書五經,外加一些奇門遁甲類的雜書,學完就沒了。但大千世界是一部更大的鉅著,需要以已掌握的知識為基礎,自行去研究和拓展,形成個人的論著。
是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現代人,知識和資訊量大到空前,讀書的目的,也和古人有了極大的區別。
古人讀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的是入仕做官。所以,“行萬里路”,是去考察更多地方,為能做一個好官打基礎。
現代人讀書,其目的更為複雜,每一個階段,想透過讀書實現的都不一樣。此時,再說“行萬里路”,極可能是個苦悶大學生當然窮遊。寫幾篇遊記,供人把玩而已,價值十分有限。以功利的視角看,這叫不務正業。
現代人,讀書,明白為何而讀;選擇讀好書;再解決透過輔助的手段,幫你吸收書中的知識。
好在,我們有網際網路,可以足不出戶的連線世界,跟各路牛人交流和學習。
問自己三個問題:
1.你近期要讀什麼書,讀這些書的目的是什麼?
2.如何能幫你促進吸收,運用書中的知識?
3.如何透過網際網路,找到這些能促進你吸收的途徑和牛人?
所以,看古人的東西,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別生搬硬套
-
9 # 我的西北我的夢
我認為兩項兼得更好!我理解為讀書讀的多了,不管走到哪兒?走多遠!可以透過走路體會到書中的意思!能夠實地的瞭解各個地方的民族風情及為人處事!
-
10 # 亦文人文
可否這樣理解,讀書即從現有理論中獲取知識,行路是指透過自己的觀察實踐獲取知識。下面我們分別論述。
一是行路派。這裡的典型代表是陶行知,據說,此公原名陶知行,取“知行合一”之意,後來深悟具體實踐觀察的重要,遂改了名字。而觀察又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基本方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其中是否會有一個時間成本和試錯成本的概念,畢竟,這一方法獲得的知識蕪雜不成體系,需要整合排列,所以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可說是反對行路派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是讀書派。現成的知識是前人智慧經驗的總結,在傳遞的過程中幾經檢驗,得以存留的,無不是檢驗合格的產品。從效率和便利的角度,更具優勢。但是知識和真理是不斷髮展的,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永遠是無限接近準確,在無數次否定之否定中,追求本元,例如,哥白尼首倡日心說,相較於地心說,在那個時代,即是真理一般的存在,但到今日,小學生都知道其中的錯誤。所以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其實世事往往如此,選定了一個方向,就等於拒絕了其他啟程的起點,而任何一個方向,都是有偏差的,所以孔子會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認識兩次飛躍的概括: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實踐。
-
11 # 付小蕾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應該是相輔相成同等重要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理論需要透過實踐來檢驗,而實踐又可以出真知。
我們讀萬卷書,不僅可以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更能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能更深刻全面地去認識世間萬事萬物。不帶思考去看世界,即使行了萬里路那也只是個郵差。
行萬里路可以讓我們親身去體驗去經歷生活中的一切,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積累知識和經驗,總結人生道理。如果光有滿腦子的理論知識,沒有實踐的經驗,那讀萬卷書也只能算個圖書管理員。
所以,讀萬卷書是為了更好地行萬里路,而行萬里路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書中的道理,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學以致用。二者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必須相互結合,同等重要。
-
12 # 今古雜壇
如果單純論哪個重要,我覺得“行萬里路”要比“讀萬卷書”重要得多。
在商業界好些有這樣的結論,在企業創業之初,文化程度較低的往往容易獲得成功。也有人做過統計,目前全國有名的企業經理人中,第一學歷專科以下學歷佔絕對優勢。我們身邊的情況也一再證明,一些非常有創新能力的企業老闆很多高中都沒上過。這恐怕不是用特殊情況能一言蔽之的。相反,一個閉門讀死書的人很久以來就成了我們嘲笑的物件。我們是否可以說行路比讀書更重要呢?
“行路”我理解為在實踐中學習。人類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從樹上到了地面,我們的祖先首先學會的是行走。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為了尋找安全的憩息地,同時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大禹是在隨父治水中悟到了“宜疏不宜堵”的治洪原理。孔子非常重視實踐在學習中的作用,並透過周遊列國治國安邦來印證所學。李時珍、徐霞客、馬可波羅、達爾文、哥倫布都是靠“行路”寫出了宏偉鉅著或取得重大發現。可見,“行萬里路”較“讀萬卷書”要重要得多。
把“讀書”與“行路”關係作個比喻:“讀萬卷書”好比人們透過一個視窗看到了知識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識和能力這個金山,還要靠走出門去“行萬里路”。
讀書一方面能夠使我看增長知識,學習到別人的經驗,但同時也給你的頭上加了一道“緊箍”(這是經驗的特徵,經驗越多,人們頭腦受到的束縛越多,創新意識越差)。“讀萬卷書”之後,只有“行萬里路”,走出去親自看一看,體驗一下書中描述的情景,你才會發現書中所說的不及體驗的千分之一,同時也使你理解了作者對這種情景的感受並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較,從而放大你的知識,只有這時讀書的效果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說:讀書好比一個放大鏡,不管你心中的知識是“真”是“假”,它都會放大若干倍(當然,讀書越多,放大倍數越大)。
只讀書不行路,你受到地束縛就越來越多,好比吃多了飯不能消化吸收,只能是累贅,不但無益而且“害人不淺”。
作為教師這個職業,一向崇拜讀書,比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無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輕視“行路”的想法。知識分子從書本到書本已經幾千年了。
可以看到,現在的教師群體已經脫離實踐太久了,多數的教師已經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教師這個職業也自然被“神聖”到無以理解的地步。要得到社會的支援首先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要得到社會的理解首先要融入這個社會。
“行萬里路”是當前教師最需要的。
-
13 # 一起美麗行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拿出讀書的心態去行路,也是在讀現實生活的書,內容更是精彩絕倫,融入自己的想法,看法,變成自己的語言,就是獨一無二的書,拿出行路的感覺去採擷書中的精華部分,無疑就是在走在書山的路上,一路走來都是大師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的獨到之處,我們就少走了很多彎路,總而言之,用心去行路,用心去讀書,才會有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結果!
-
14 # myzxsy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如果條件允許,當然是二者兼顧。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先讀萬卷書,等到有條件了,再行萬里路。
隨便找一個古人,把他一生的行蹤用一條線勾畫出來,我們會發現,大多數有成就的人,都是既讀了萬卷書,又行了萬里路的。以蘇軾為例,他讀書之廣,就不一一贅述了。但看他的行程:眉山——開封——鳳翔(今寶雞附近)——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黃州——南京——穎州(今安徽阜陽)——揚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島內)——常州。幾乎是當時宋朝的地盤,大多數他都去過。他取得的成就,與他的行萬里路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現代人,掌握足夠多的知識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多讀書。同時,地球已經變成了一個村,一定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四處走走,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拓寬眼界,才能具有國際視野,才能在現代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
15 # 霧夜之光
一個非常有意思,卻也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在這裡想說的觀點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哪個重要,是相輔相成的關係,非要說也是先後次序的關係。
只是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
用老祖宗的話來說,叫“學而不思則罔。”,光有理論知識,不加以實踐,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掌握這個知識,沒有真切的體會到當地的風土人情。
相反的,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看到的世界是膚淺、淺薄的。
看到山就是山,看到水就是水。
讀了書,看見山川,想到的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玄妙。看見竹海,想到的是:
細雨纏柳葉,清風疊竹濤的意境。看到夕陽照水,想到的是: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這些都是讀萬卷書才能帶來的福利。
所以回到一開始說的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哪個好,哪個壞。
人一生成長過程,也是這兩個互相交替的過程
-
16 # 嘿詩
”古人都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境界,一種追求。它概括了每個人獲得真知的途徑,強調了讀書領悟和親身實踐的關聯,二者都能使人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和潛質。聰明的人都知道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從來都不是衝突的,在合理的學習環境下讀了萬卷書,再行萬里路,才會更好
-
17 # 半生若夢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那就是兩者皆要有之,這段話出自明朝大書畫家董其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
讀書和行路,哪個更重要?如果非要把兩者分個高下,毫無疑問,是讀書更重要。所以,先講“讀萬卷書”,再談“行萬里路”,古人誠不我欺也。讀書是智慧,行路是閱歷。閱歷當然也可以上升為智慧,甚至可能比從書中獲得的智慧更實用、更重要,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人文素養,閱歷就只是閱歷,不能夠發酵為智慧。
-
18 # Sunny0221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是一種比喻,“書”是一種知識,而“路”就可以視作實踐、閱歷。古人說的全文大至是這樣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至於說到哪個更好,我認為根本就不應該分割開來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告訴我們知識需要去實踐、去應用才有價值,才有作用,否則永遠只能是書本知識,而實踐卻可以讓知識轉變為實際經驗、理論。而實踐並不但只是我們自己去做,而且還需要我們細心觀察事物,總結前人經驗,理解到成敗得失的原因,這樣才可以做到事倍功半。
-
19 # 秋春之
古人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指的應該是要多讀書,多多學習理論知識;除此之外,還要切實地將這些理論知識同社會實際,生活真實完美地結合起來,要認真努力,一絲不苟地踐行著一些理論知識,力將能夠化知識為能力,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知行合一的人,成為一個能夠實事求是,理論聯絡實際的人。其實一個人如果能夠既願意學習知識,又願意親自去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和能力,那麼他才算得上博學之人。古人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20 # 如初見的妞妞
我覺得不矛盾。
讀萬卷書是為了不留“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讀萬卷書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萬卷書獲得的是理論的知識。
行萬里路是把理論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過程,行萬里路是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增長閱歷的過程,行萬里路是給你的生活積累經驗的過程。
回覆列表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選擇題,兩者兼顧最好,但是要選一個的話,那就是讀書。
因為什麼呢?這我就想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XX第一次去西藏看了布達拉宮,為之震撼,他想不到什麼來描述一下所看所想,只能在朋友圈發了個圖片,配了文字:沒好好讀書,不知道怎麼形容,只能一句 ----wc ~~~真壯觀,建的不賴,來抒發一下老夫的內心。
如果多讀書也許他會這樣說:布達拉宮依山而築,宮宇疊砌,巍峨聳峙,氣勢磅礴,其建築藝術體現了藏族傳統的石木結構碼樓形式和漢族傳統的 樑架、金頂、藻井的特點,在空間組合 上,院落重疊,迴廊曲檻,因地制宜, 主次分明。(純屬摘抄)
還聽過這樣一句話:腳到不了的遠方,文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