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想與現實僅差一步
-
2 # 名字好難找
個人覺得說的太多反而不好!不如默默聽聽他們的心聲,問問她他們想要往哪個方面發展,如果是長久打算,就得互相謙讓對方
-
3 # 開封VS白哥
有矛盾需要調解,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的人,(自己的子女也不行),都是一家人一碗水端平也就不會有解決不了的事情了,
-
4 # 鳳竹軒月兒
我給到的建議就是不要去過多的干涉。
就像當初他們談戀愛結婚的時候不要有太多的干涉一樣,畢竟孩子已經成年了,他能夠為自己的感情生活負責。父母過多的干涉反而會適得其反。
夫妻之間的感情經歷,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他們之間自然會去談。父母不是當事人,無法瞭解其中的糾葛,所以也無法去品評誰對誰錯,說不好還挨埋怨。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夫妻能走到一處是他們的感情到位,同樣無法走下去了,也是因為他們感覺在一起不合適了,一切別人都說了不算。感情是發自於個人內心的,鞋子穿在腳上只有腳知道合不合適。
作為父母能做到的頂多是讓他們夫妻理智的去溝通,勸和不勸離吧!
-
5 # 我是你最遠的朋友
孩子婚姻發生矛盾,如果正在吵架,父母就裝聾作啞,自己該幹嘛就幹嘛去,因為你說什麼都是多餘的,甚至會火上澆油。等吵過了,才向自己孩子問清楚情況,多開導,讓他(她)多想想對方的好處。
在適當的時候,在對方面前多批評自己孩子,也順便提一下自己孩子的優點。
總之,讓她(他)們自己慢慢調節,不要過多參與。解鈴還需繫鈴人。
-
6 # 淼淼談情
無論怎樣去說,你一定要有個方向,那就是你是去解決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有的父母,從小對孩子嬌生慣養,捨不得孩子受半分 委屈。孩子結婚以後,也是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讓另一半很沒有歸屬感,時間久了,所有的矛盾都會被激化。現實生活中就有很多這樣的列子,由於父母一味偏袒,而導致離婚的,不在少數。
所以作為父母,一定不要總是向著自己的孩子。聰明的父母往往是這樣做,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嚴厲指責,而另一方一定要去使勁稱讚表揚,對方心裡舒服了,氣也就消了大半,矛盾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兩個人吵架,是很需要有一個聆聽者,把心裡的不快發洩出來,問題也就解決了。
-
7 # 66魚的情感
針對“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去勸呢?”,其實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家庭都會有吧!畢竟沒有那個愛情是一帆風順的,基本上都是跌宕起伏的!下面就來看看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改怎麼勸呢?
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該不該去勸呢?應該勸誰呢?當然了,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時,一般會因為工作或則感情方面發生了什麼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父母則認為“孩子們的事,不管可能會更好”,而另外一部分人則認為“還是得勸勸,畢竟感情不和,對夫妻關係不好,久了會影響感情”,那麼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
到底該不該勸呢?
如果婆媳關係比較好的話,還是應該對他們勸勸,如果不好的話就算了,畢竟再加入進去的話,可能會變得更加的不好!
那麼勸誰呢?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都是勸自己的孩子,因為畢竟是你生的,怎麼說也不會生氣,你也是為了他,同時開導開導他,讓他多想想她,多關心關心她;然後再去勸勸她,最後兩邊勸,或許中午或則晚上吃個飯,就和好了。
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因為家庭的一些事,父母或許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如果是感情問題,上面的那種就可以解決了,如果是因為家庭問題,或許就要換個方法了。
如果你孩子婚姻發生矛盾,你可以問你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什麼“或許是經濟,或許是生活習慣,或許其他”,然後讓他告訴你,父母嘗試著去改變,畢竟每個年代都會有每個年代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不適應的,需要彼此的融合,一般小的自尊心強,所以還得需要父母多適應一下,相信吧!“日久見人心,你對她好,她也看得見的,最後會解決問題的”
-
8 # 南橋布衣
如題,最好是不要去幹涉!
孩子的婚姻,發生了矛盾,這種情況在華人的家庭中,可說是比比皆是,見慣不驚了,年輕人的婚姻,由於雙方瞭解並非透徹,相互間的磨合也並未到位,於生活中對具體事物的看法及處理,持有各自的觀點,加之相互間勾通與交流的缺失或方式上的錯誤,甚至還不懂得怎樣去包容與妥協,相互間為此發生些矛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而做為雙方的父母,首先就應該明白自己的身份,對於成年已婚的孩子而言,父母也僅僅是長輩而已,而並非孩子未成年時的家長身份了,這種身份的轉化,雙方的父母一定要認識清楚,才能擺正自己的的位置,而並非在孩子的婚姻發生矛盾時,出面去扮演什麼警察,法官的角色,應該清楚,自已最多就是其長輩,導師的角色,
既然是明白了自己的角色,也就知道了自己應該怎樣去面對,對於才成年結婚的孩子,應於平常的勾通與交流之中,引導傳授他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去看待和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而不是在他們發生矛盾時,出面去插手干涉,當然,當他們矛盾升級時,也可出面制止,但一定要做到不偏袒任何一方,僅僅只是制止,防止矛盾進一步升級,不作任何評判,只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去解決,即冷靜的坐下來,真誠的去勾通與交流,以消除誤會與成見,化解矛盾,修復感情,當然也應注意,不應以分開冷靜為由,以懲罰性為目的的,將二人強行分開(這種情況多見於女方的父母),即使是女兒提出,想回父母家住一段時間,也應堅決拒絕,因這種對男方懲罰性的行為,並不能真正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而只會使雙方的情感進一步的撕裂,預後極是不良,
所以,作為雙方的父母,應該首先弄明白自己的身份,擺正自己的位置,於平日與子女的勾通交流中,引導傳授他們,怎樣正確的去認識處理家庭矛盾的方法,而不是在發生問題時,出面去拉偏架,或插手干涉,這樣,只會是使矛盾更加的複雜化,受害的,只會是大家!
-
9 # 吳小枝594
找原因,解決問題,解決不了,找親家,兩家長輩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再就是孩子的問題大人不插手,讓他們自己解決。
-
10 # 心理諮詢笑逐顏開
每一個人的婚姻當中都會有矛盾,而很多家庭瑣事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但是作為老人的建議一定不要干涉的太多,很多年輕人的婚姻都是因為老人干涉的太多而發生了更多的矛盾。
婚姻當中發生矛盾的時候,我們要幫孩子分析,首先要分析他對婚姻的觀點是什麼?他希望自己過什麼樣的生活,她自己的行為,離她的生活有多大的差距,這個矛盾的發生他佔了多少責任?
有這樣一個分析孩子才會更加冷靜客觀的來思考問題。
最大的忌諱是父母這個時候指手畫腳,指出對方的錯誤表達,自己的孩子在這個婚姻當中的委屈辛苦。
在小兩口沒有矛盾的時候,父母的這種表達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會小一些,當他們有矛盾的時候,父母這樣的表達會加劇孩子內心的委屈,痛苦,憤怒,甚至是對對方的排斥。
幫孩子分析完這些之後,對待孩子的伴侶,做老人的也要講一些事情,因為你知道了這件事情,你什麼都不說,顯得不負責任,對孩子的伴侶說的也是這樣的話,讓他去想對於婚姻,他需要的是什麼?並且要告訴他沒有哪一段婚姻是沒有矛盾的,沒有哪一份情感是完全不會讓人有點點失望的感覺的。
-
11 # 江豆豆阿
小吵小鬧,拌拌嘴不傷和氣。不觸碰底線即可,實在過不了的也沒必要將就。父母也不應該為了自己的面子讓子女守著不幸福的婚姻。
-
12 # 一棵參天小草
有關於孩子的婚姻發生矛盾的問題我有一下看法;
1、首先要看是什麼樣的矛盾,如果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產生矛盾就沒必要參與,讓小兩口自行解決就好,實在不行就雙方互相勸勸,如果是原則上的問題,做家長必須端正態度以示權威,決不能大事小事都活稀泥!總之小兩口過日子還是不要參與太多為好!
-
13 # liufang劉芳
如果孩子的婚姻發生了矛盾,他們自己又解決不了,來求父母幫忙解決,這個時候父母才應該去;如果孩子不要求父母幫助解決問題,父母就不要出面干涉,讓他們自己去處理。
結過婚的人都知道,夫妻在一起生活,難免磕磕碰碰、吵架,有時候小夫妻吵架,家中沒有外人的時候會很快的安靜下來,如果身邊有了外人,他們都想爭個面子,不想在外人面前讓人覺得自己在家裡沒力度,為了不讓外人小看了自己,會讓爭吵的局面難以控制。
孩子們結婚了,就要讓他們自己過日子,獨立處理家中的各種事情,家長儘可能的不要“越俎代庖”。
如果孩子們不能處理兩個人的矛盾,家長才可以去幫忙解決。
家長出面解決問題,應該避免袒護自己的孩子,要站在公正的立場說出自己正確的看法、建議、處理意見,不要因為袒護自己的孩子,傷了另一方的感情。
我有個鄰居張大姐的做法很讓我佩服,她有3個兒子,兒子和媳婦吵架她不去摻和,如果兒媳婦來找她,她就會把兒子叫來,兒子進屋不分青紅皂白她就給兒子幾巴掌,自己的兒子當然不敢還手,她的做法首先讓兒媳婦氣消了一大半,轉而去安慰她,讓她不要生氣。
然後,張大姐讓兒子媳婦說說為什麼吵架,她給評評理,到底是誰錯了,如果怨自己的兒子,她會接著收拾她兒子,如果是兒媳婦錯了,先不說,兩個人氣消了先回家,過幾天兒媳婦消氣了,她再跟兒媳婦心平氣和的談談,這個時候,兒媳婦反而不好意思了,會主動跟婆婆承認錯誤,兒子和媳婦的家庭矛盾就順利解決了。
張大姐的3個兒媳婦都很喜歡她,有心裡話都跟她說,她也把兒媳婦都當作女兒,她的兒媳婦幾天看不見她就會很想她,她們的婆媳關係非常融洽。
兒媳婦跟兒子是一家人,兩個人吵架也都是家裡的各種小事,看見老公捱了打,心裡會很心疼,也會在心裡埋怨自己小題大做,不該來找婆婆訴說,我覺得,張大姐的做法值得借鑑。
孩子們生活的幸福,父母才能安心,雖然小夫妻不能避免夫妻吵架,但是,父母的態度也會左右事態的發展,如果父母做事公平合理,孩子的家庭矛盾會很快得到解決,如果父母偏袒自己的孩子,讓另一方的心裡不平衡,認為是他們一家人合夥欺負自己,這個時候,家庭矛盾就會被激化,問題也很難解決。
所以,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父母去說的時候一定要公平合理,儘可能多多批評自己的孩子,儘快把孩子的婚姻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讓他們夫妻摒棄前嫌、言歸於好。
-
14 # 喜歡養花的男人
有一齣戲叫《打金枝》,就是駙馬把公主給打了,其實也沒怎麼打,就是給了一嘴巴,但公主是皇帝的女兒啊,何時受過這個,於是跑回皇宮告狀去了。自己養的女兒是個什麼脾氣這皇后非常清楚,於是把公主狠狠的訓斥一頓,然後又對忐忑不安的女婿說你多多擔待吧,以後夫妻之間有事要好好商量,不能你欺他來他壓你的,只有你敬他來他敬你,才能成為知熱知冷的夫妻。
看看,這皇后多明白呀,要是一見女兒被打了不問青紅皂白就跟著一起教訓駙馬,那小兩口以後的日子保準隔閡很大,也過不好日子了,所以當自己的孩子在他的婚姻裡發生了矛盾,做父母的就跟人家皇后學學也未嘗不可。
不過在現實社會中,一般自己的孩子和姑爺或者兒媳吵架之後,父母知道了一般都先教訓自己的孩子,比如兒子和兒媳吵架了,那肯定先罵兒子一頓,然後再哄哄兒媳,不管是不是兒子的錯,都應該這樣。如果你要反著來那就壞了。
比如兒子本來就錯了,你還幫著兒子數落兒媳,那不存心增加矛盾麼,這有好兒麼,兒媳婦兒那得多委屈啊,你不能因為護犢子就不講道理,要老這樣小兩口不離婚才算怪呢。
再比如兒子沒錯,是兒媳錯了,小兩口打起來了,那你也應該先說出兒子的不是來,然後再指出兒媳不對的地方,這種調解方法兒媳心裡會非常受用,同時也高看你這個做婆婆的。兒子是自己親生的,就算你說錯了他內心裡也不會真的怪你。
就是女兒和女婿打起來了也得這樣,這是一種平衡方式,我覺得做父母的好像都知道這一點。
-
15 # 愛上未來008
兩個人由戀愛步入婚姻,生活也就從浪漫走向了現實。戀愛時雙方都看重的是對方的優點,即使有缺點,也被對方無視。尤其是80後,90後,獨生子女居多,結婚前各自都是父母心中寶貝,沒有嬌生慣養麼差不多家務活從不主動去做。婚後,面對柴米油鹽家庭瑣事,和兩人已經養成的習慣,難免不生出摩擦,產生矛盾。這時候對方的缺點會被無限放大,甚至到忍無可忍的程度。
當孩子婚姻發生矛盾時,做為雙方父母,要當好自己孩子的消防員,及時滅火而不是添柴。當自己孩子挑對方毛病的時候,父母要指出對方的優點加以讚揚,同時找出自己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加以引導,讓自己孩子認識到家庭生活中矛盾不是單方面形成的,兩口子過日子要學會相互包容,相互體量。
當然,如果孩子婚姻發生矛盾,且矛盾是原則性的,譬如對方有嚴重家暴、常期賭博、混黑社會等行為而且屢教不改的,那就另當別論。人的一生很短暫,沒必要為他人的錯誤買單。做為家長,堅決站在自己孩子這邊,支援孩子走出這段婚姻,勇敢面對新的生活。
-
16 # 西安人民123896
做父母的誰幹涉誰沒有好結果 每個家庭都有一個一家之主 無論對錯 就聽家長的吧 人沒有十全十美 也沒有從不犯錯誤的人 洗洗 睡吧
-
17 # 江山毛春旺
老書記,有魄力,當兒子夫妻在打架,兒子閃了媳婦一耳光,兒媳回房間,收拾衣服修飾要回孃家去,喊著要離婚。老書記,剛進屋,見兒媳鼻子在流血,沒說啥,走上前,給了兒子一耳光。這才大怒說,老婆拿來愛,你怎厶這樣狠心情。書記又拿來木棍要打兒。媳婦見,止住哭,:停下步,坐在床鋪上。婆聽說兒子與媳婦在吵架,連忙跑回家,勸兒媳,罵其子。
兒子打了妻,父打兒,母罵兒,兒媳見,不吭聲,但沒回家去,也莫提離婚,不幾天,兒子與兒媳重歸於好。
柴姓父妻倆,兒子與兒媳在爭吵,父親幫著兒,責其兒媳,母親更厲害,大聲責罵媳。後來兒子夫妻倆,矛盾越鬧越大,父母也隨兒子一樣蹦得歡,後夾兒子夫妻倆,終於離了婚。從今後柴姓倆夫妻惡名聲在外,沒有女人再嫁她家兒,他兒至今五十歲,仍舊光棍當!
兒子夫妻鬧矛盾,做父母的不管誰有理,你想兒子婚姻得維持。必須責其子,護其媳,兒子自家生,罵凣句沒關係,媳婦別人養,應該護,人心皆肉做,兒媳定為感激公婆一番,那能說得出口去離婚?像老書記,兒孫滿堂,像柴姓夫妻倆,護兒不護媳,五十歲的兒子至今光棍郎!
兒子夫妻鬧矛盾,不聞不問也不對,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如若你自覺清高,那就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演說一番。實際上,夫妻爭吵無對錯,一個碗兒碰不響,要使家庭和諧,就學學老書記,偏兒媳,消矛盾,使日子過得興旺。
-
18 # 默默桃兒
陪伴就好
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也有孩子的思考和想法,孩子需要成長,也需要經歷。作為父母,當孩子需要傾訴時,聽她說,當孩子需要美食時,給她做,當孩子需要溫暖時,溫暖她,當孩子需要建議時,再說你的想法,當然,只是建議。
-
19 # 珍的似水年華
我弟媳跟我弟吵架升級到打架,我弟媳打不贏我弟。三更半夜打電話回鄉下老家問我媽:“我要跟你兒子離婚,你賠我多少。”我媽回她說:“我們做父母的只有給兒子結婚彩禮的義務,沒有離婚賠錢的,你們要是離婚的話我們也沒辦法,你們自己看著辦。”我弟媳氣的把電話給掛了。
這麼些年了我弟跟弟媳的矛盾就沒斷過,我爸跟我媽一般都是裝聾做啞的。比較記得的是有一次,我弟拉貨上南寧,帶著老婆小孩順路回村裡。在車上時我弟媳看到我弟駕駛室後睡覺的地方比較亂就說幫他整理一下,結果一捆用橡筋捆著的錢掉駕駛室前面來了。我弟惱羞成怒大聲說:“那是我的錢,你幹嘛?”我弟媳氣的跟他吵架。然後我弟那個王八蛋居然就把我弟媳跟兩個小孩趕下車,讓他們坐公車回村。我弟媳氣得半死。回到老家了當然沒好臉色給我父母看。我媽就知道她肯定又跟我弟置氣了。剛好那天我難得打電話給我弟,他以為我要罵他。就自己叨個沒完,被我說得掛我電話了。我打電話回去叫我媽別惹她。我媽說難怪回來臉色那麼臭。你放心,你弟的脾氣又臭又爆比你爸還厲害,誰受的了。我不會理他們的事,我忍忍就過了。
其實有時候父母,姐妹也是他們夫妻矛盾的源頭。我的父母跟我妹都試過。我弟口頭上比較孝順我爸媽,但是實際行動由我弟媳來做,做的不合他意他就發脾氣。我們家都是我弟媳做菜(只要她回家)有一次過年吃飯,那時我還沒結婚,他們結婚了十年我才嫁的,大家都在吃飯,我弟突然就看著我弟媳,我弟媳不解其意。我弟把筷子一拍說:“怎麼不給媽夾菜。”我都震驚了,雖然說老媽揹著小侄子但是弟媳也是剛忙完上桌。搞什麼啊。然後我弟媳生氣了把碗筷一丟回房間去了。害得我們後來拿東西去給弟媳吃,安慰她她都不理。
還有我妹的那次我是後來才知道的。那時候我妹要回縣城發展住她們家。我妹有個不雅的習慣,其實如果自己一個人住也沒什麼。但是住弟弟家還是過了。她習慣在家不穿內衣晃盪。我弟媳覺得這樣不好,她也不好意思提醒她。就想著讓我弟說,結果我弟就發火覺得我弟媳事多。兩個人就吵了起來,甚至於要到離婚的地步。我妹還不知道呢,覺得我弟媳脾氣不好,老是繃著臉,反正就是大家都不開心。又不知道是她自己的原因。還覺得弟媳老是拿老公,小孩發脾氣。吵架時我弟說離婚,她還站隊了。結果沒離成。事過境遷了我弟媳還跟我說:“姐我死也不會忘記玲姐當初怎麼勸你弟跟我離婚的。明明是為她吵起來的,她還那樣。雖然她現在對我們很好。”
-
20 # 再堅持走一步
我覺得做為父母應該客觀的指出自己孩子在婚姻中做出的不妥之處,提醒孩子自我反思,但我們不會參與其中進行幫調,要讓他自己解決自己必須面對的人生,做為父母應當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
回覆列表
無論矛盾的起因是什麼,一定要指責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己最瞭解,他不會真的跟你記仇,說過去了沒事。相反,如果你首先責備兒媳婦或者是姑爺的話,他會覺得自己是個外人,不受重視,會變本加厲,當然他不會對長輩發火,很顯然,自己家孩子就成了撒氣筒。所以,如果真的是為自己家孩子好,千萬要拎得清,保持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