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泛泛之一
-
2 # 漫卷詩書喜欲狂i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丁克族對家族繁衍生息犯下了滔天大罪,我不管你快樂不快樂,圖著一時快活的精緻的利己主義,除了扭曲人類發展規律之外,剩下的必是晚境的淒涼!
生活很複雜,生存很艱難,生養後人更艱難。活下去是偉大,改變生存條件更偉大,生養後人是所有偉大中的最偉大!
-
3 # 人潮擁擠我卻退離
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生子 我以前很不理解他(她)們 覺得很自私 後來我無聊和她們聊天 發現她們才是最無私的 他(她)們的邏輯是 孩子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 而父母有 以後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而自己給不了孩子好的 教育 生活 醫療 為啥還要帶孩子來這個世上吃苦 我當時都懵了 突然發現 她們比啥都沒有還拼命生的父母好太多了
-
4 # 閒人愚見
世間事,大體因果分明比較平衡。年輕時倆人做丁克族,生活輕鬆快活,不必付出撫養孩子之辛苦。但老年後也必失去無子孫之天倫之快樂。
-
5 # 使用者9356367495781
外國的這些垃圾破爛玩藝,就像肯德基麥當勞一樣,“髒”!汙染了趕時髦年輕人的心身!不要孩子,等你臥床不起,誰端碗水給你喝呢!還有幾條,不在例舉,自己想想吧!
-
6 # 少暄
我是被動丁克,到現在也沒後悔。
丁克最大的隱憂就是老了無人照顧,陷入孤獨。如果選擇丁克,從年輕開始就要為年老準備,除了努力工作賺錢,還有就是要做好各種風險保障,以備年老時之需;再就是努力培養愛好,讓自己精神有所寄託。
人生一世,最重要的是體驗活著的美好,有孩子也好,沒孩子也好,只要活成自己想要的人生,就夠了。
-
7 # 尊榮72436798
命中註定有無子女不是任何人說了算!再說人算永遠不如天算世間人眼光短淺失算的機率還是佔了百分之九成以上別說自己無法去掌控,就是老天爺也要尊重個人的業障來分配誰該有的福德,所以說奉勸世間人要遵循“命裡該有與該無的規律”不必過於抗命,因為到後來發現受傷害的還是自己…
-
8 # 人不由己5881
這個問題跟《圍城》中的邏輯很相似,城外的想進城,城裡的想出城,是不是坐在城牆上看著城內外才會明白呢。
丁克與否純屬兩人的個人意願,既然做了決定,就無所謂後悔,或許沒丁克的人最後都後悔了呢。
-
9 # 手機使用者1276330509
丁克與不丁克和所有的矛盾一樣,都有其兩個方面,無所謂哪個對哪個錯,各有利弊,自己選擇決定,自己親身經歷體會,就像鞋子一樣,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別人無可厚非也別說三道四。
-
10 # 人間行走又一天
不管做出什麼選擇,人都會後悔,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只能選擇一條道路。
結婚的會後悔,不結婚的也會後悔。
生孩子的會後悔,不生小孩的也會後悔。
不管怎樣,做出了選擇就堅持下去吧。
實在後悔,最後都來得及修正吧。
-
11 # 歲月無聲視界
距離“丁克”(DINK:dual income no kids)這一概念傳入中國,已經過去將近三十年。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一個家庭、兩份收入,不養小孩,似乎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已有超過60萬的丁克家庭。
有些人認為,丁克在年輕時候可以是一種潮流,但等到這些人老了,勢必面臨各種各樣的危機。那麼,那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選擇丁克的人們,現在過得怎麼樣?他們在丁克的這些年裡後悔了嗎?不妨聽聽親歷者們怎麼說:
我跟我先生都是60後丁克族,當年是姐弟戀,我比他大五歲,現在我倆都是奔六的歲數了。
“姐弟戀+不生孩子“,放在當下來看可能不算什麼事,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足以引爆家庭關係中的兩枚炸彈。我父親在銀行工作,母親是知識分子,按理說,這樣的家庭組合,對於接受新事物的程度和對子女選擇的理解上應該高於一般家庭,但我家偏偏是個反例。
先不說丁克,當年談個戀愛都把家裡攪翻了天。本來自由戀愛在八十年代挺流行的,到了我這裡他們就千方百計想要拆散,不僅自己爸媽,家裡的親戚都跑來勸我,說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越大越顯老,他現在愛你以後還是會出去想找小的,以後有你苦頭吃。
感謝先生,起碼到目前為止沒讓我有過這方面的擔心。說回丁克,坦白說,一開始我們是瞞著家裡的,畢竟結婚已經廢了老大勁,直接開宗明義說不想生恐怕我這邊連母女關係都保不住了吧?
最開始幾年壓力沒那麼大,倒不是因為父母覺得我年輕,而是因為他們還在生我的氣,不太想管我的事。三十出頭的時候,我媽緩過神來,不對啊?這丫頭怎麼還沒動靜呢?結婚挺有想法的,生孩子怎麼滯後了?
我想過各種迂迴的辦法:說自己工作忙、沒精力、對小孩沒有特別的喜愛,甚至有想過去搞張醫院證明,後來想想還是算了,不給自己惹麻煩了。
但我為什麼不想要小孩,說到底有兩個原因吧:一是先天不喜歡小孩,我在家裡是長姐,從小要照顧比自己小5歲多的兩個弟弟,已經覺得挺耗費精力的。二是爸媽的模式也讓我看到:有了孩子人就像被抽掉了一半的注意力,很多事情身不由己,倒不是他們有時候必須如何,而是他們自己也沒得選,而我想多為自己活一點。
我也的確這麼做了。退休之後的這幾年感觸頗深吧,以前幫先生打理生意的時候也忙忙碌碌的,沒什麼個人時間,後來逐漸把一些個人愛好撿起來,我喜歡彈古箏,剛開始的時候跟著網上的影片學一點,後來也去外面報了班(不是那種給小孩上的考級課)。我還有個有點“時髦”的習慣,平時沒事的時候下午喜歡去有咖啡館的書店看書,我看很多小年輕都會去,他們還互相拍拍照,這我就不湊熱鬧了。
我跟弟弟家的小孩也相處得挺好,她今年大三了,一直覺得我是個“挺酷”的姑媽(我從她朋友圈看到的),有什麼好玩的活動也會叫上我一起,她私下跟我說和我比和她媽更有話題,我聽完倒是有點說不出的滋味,一方面覺得自己心態年輕,挺高興的,另一方面也不禁會想,如果有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能跟TA這麼無話不談呢?
但丁克在我個人看來並不適合大多數人,它需要一個人有相對獨立的精神世界,起碼你自己待著的時候,不會經常感到無所事事,如果做什麼都希望有人陪,表達欲比較旺盛的,還是有孩子比較好,畢竟小孩可以分散掉你大部分的精力,中國父母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愛操心吧?講起來把小孩養到18歲成年就好了,但有幾個能真正做到呢?還不是忙著張羅買房、結婚、娶媳婦……永遠停不下來。
關於養老,我倒是看得挺開的,有孩子未必指望得上,沒孩子也不一定就孤獨終老。老年生活質量怎麼樣,歸根到底還是看身體好不好,所以我現在每週堅持去湖邊鍛鍊、定期體檢,說完全不擔心是假的,但做好能做的,其他的就看命吧。
我個人非常不喜歡“養兒防老”的觀念,生養孩子本應出於自願,這麼一說反而變得很功利,你讓孩子聽到了怎麼想呢?
我是70年代生人,出生東部沿海一線城市,跟老公自由戀愛結婚至今,現在兩人都移民美國,有房有車,養有一狗,生活還算富足。
我二十多歲的時候打過一次胎,是意外懷孕,當時已經領證了,但還沒辦酒席,其實要生也是可以生的,但我內心實在太抗拒了,我無法想象未來幾十年的人生要被一個可能到來的新生命捆綁住,得知懷孕的十幾天裡,我每天患得患失、茶飯不思,老公看我那個樣子,也不好勉強,只是安慰我說:“都還年輕,以後想要再要吧。”
雖然我知道打胎對女性身體傷害很大,但比起意外懷孕帶來的恐懼感,我還是一咬牙選擇了前者。
有過那麼一次之後,我做了比較深入的思考:如果有孩子,我能做好對TA的教育嗎?我們的經濟條件能讓TA享受到更好的一切嗎?當時的答案都是未知的,跟老公詳談後,他充分尊重我的選擇。
我算是那種在事業上比較有想法的女性吧,不甘於已有的一切,想要給自己更好的生活。時間一年年過去,工作上的忙碌分散了我對“要孩子”這件事的注意力,再次思考這個問題時,我35歲了,已經可以被划進“高齡產婦”的範疇,那時的經濟條件倒是足以承擔一個小生命的降臨了,但我“恐育”的焦點又轉移到了自己的身體上,畢竟打過一次胎,年紀又大了,萬一生出來個不那麼健康的,又面臨兩難選擇……
我現在回想起來,我雖然算不上是“鐵釘”一族,但就在這麼猶猶豫豫間,“踐行”了丁克的理念。比起那些覺得“生孩子”就是完成人生一項任務的人,我自覺並不後悔,但若是看到那些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小夫妻,我內心其實是羨慕的,也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自責自己缺乏某種勇氣和擔當。
其實丁克這個群體裡也有一些細分的,很多是“白丁”(指白白丁克了很多年,最後因為種種原因還是生了孩子),尤其男性。我身邊發生過一個挺極端的例子,女方是我在國內的好友,本來夫妻倆說好了要丁克到底,結果男方後來反悔了,四十多歲的時候在外面找好了小三,就跟妻子談離婚……
我自己偷偷代入過她的處境,只覺得一陣後怕,所以相較男性而言,女性選擇丁克的成本更高,畢竟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沒有選擇了,而男性從生理角度來說還有退路。
我32歲結婚,太太比我小兩歲。
現在回憶起那個年代,不要孩子這件事顯得奇怪又嚴重,當時和父母說,父母第一反應是,你們兩個是不是誰的身體有問題?有病早點去治。我和太太因此沒少受苛責。
說說現在的生活吧,我和我太太目前定居北京,名下兩套房子,身體康健,興趣比較廣泛。
原來不知道“丁克”這個詞,也是後來網際網路發達了才知道的。
我個人覺得沒孩子對於我們的生活真的影響不大,唯一負向的影響是偶爾看到同事家的孩子高考、結婚,多少有點缺憾,但次數多了好像也就習慣了。
所以還是說說正向的影響吧。
首先是身體,我覺得我和太太身體這麼好和沒孩子多少有點關係,不是說為孩子操勞多少,而是想到老了以後,彼此是對方唯一的依靠,就算不為自己想,也得為對方考慮一點。我太太經常和我開玩笑,“咱倆真的得加強鍛鍊,就算將來病了,也一定不能一起病。”
所以在養生方面,我和太太算是做得比較極致了。每天七點起床晨練,八點吃早餐,吃完了去公司看看,轉一圈,然後四五點買菜回家做晚飯,七點半看新聞聯播,夏天遛彎,冬天看書,十點準時睡覺。規律生活帶來的好處之一是,我們看著比同齡人年輕一些,拿我來說吧,很多人說我看著才四十多,但我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
也因為沒有孩子,我們大多數時間都分成了兩塊:留給自己和留給對方。大概是因為那個年代不要孩子的太少了,能達到夫妻二人都主動不想要孩子的情況更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當時結婚那麼晚。
但對於婚姻的謹慎造就了我們不僅在丁克這件事上觀念一致,生活上很多價值觀也非常合得來。
平時幾乎就是二人世界,最喜歡看書的時候一人坐一個沙發,一抬頭透過老花鏡就能看到彼此。
其實丁克就是一個比較個性的選擇吧,像是生小孩這種會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你一生中會做很多次,做完了不後悔就好了,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
當然了,人的想法時刻都在變化,我現在也不好說七八十歲我會不會後悔,但目前這個年紀,我覺得少生點病,比什麼都強。
-
12 # Ly1903
丁克族,最後後悔不後悔,現實生活給了充分答案。大多數不後悔。
其一,沒有孩子,就沒有那麼多顧慮和那麼多煩惱。前些天沸沸揚揚的,在英國讀書的小孩要回國,牽動了多少孩子家人的心。
其二,沒有孩子,雖然少了一些樂趣,揹負了不孝之名。但在北京這類的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養孩子真是個大問題。
其三,沒有孩子,經濟上就是最大的解脫。在北京這類的城市,養育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家立業,你知道要花費多少金錢,多少精力,要操多少心。。
其四,沒有孩子,有後顧之憂,但也只是暫時的。在北京,市政府在大力發展養老事業。現在很多保險公司也看到養老事業商機無限,都在建設或者籌建新型養老之家。有的規模已經很大了。
其五,沒有孩子,雖然自私一點。但也應該看到,在北京這類的大城市打拼的不易。年輕人,享受生活的豐富多彩,無可厚非。
回覆列表
丁克族,後不後悔我不知道,
但是“被丁克族”是一定後悔的,
舉例:
一對夫妻,男的不喜歡孩子選擇丁克,
女的沒辦法因為愛被丁克,
久而久之接納了這種生活,
可沒想到隨著年紀越大,
男人看他人膝下有人歡樂無數動了心思想要孩子了,無奈女人年紀大了久懷不孕。
於是男人在慾望驅使下和別的女人發生關係生下孩子,並在別的女人逼迫下要求這個陪自己丁克的女人讓位,從此人家一家三口其樂融融。
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所謂的丁克就是追求無孩子牽絆自我放飛的自由,夫妻二人真有心丁克麻煩彼此都做了絕育斷了傳種接代的念想才好,這樣也各自保護了對方,以後後悔也無用,做不到這點就別叫著丁克搞的自己比別人會生活懂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