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維空間的穿梭者
-
2 # 90101長刀在手
對於曾經的名將或是戰役,我們更多關心的是勝負,對於在一次戰役裡面所使用的奇計奇謀,我們更是津津樂道,而對於治軍,“慈不掌兵,軍紀嚴明”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不能取得勝利,我們會有意無意間忽略治軍,而把注意力關注在謀略上
-
3 # 國學書舍
我們先糾正一個問題,題主或許存在一些誤解,因為從古至今,在真實的戰場和戰爭智慧中沒有任何人會把兵家和奇謀劃等號,之所以存在這個誤解,是因為大多數小說和電視劇的錯誤引導。
就好像在《三國演義》之中,沒有重點描述治軍的智慧,而是烘托每個人的奇謀戰略技巧,比如說:諸葛亮用兵如神,善於借東風,草船借箭等等。
這只是小說和電視劇造成的假象,不管是古代還是如今,兵家的重點都放在了重視治軍的本領上面,這在《孫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一個很好的答案。
《孫子兵法》是中國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也被廣泛地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之中。
《孫子兵法》這本書不僅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這本書的開篇就有這樣一句話: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這句話的意思就說: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心到軍民生死,國家存亡,不能不認真研討。
所以,要從五個方面,透過敵我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這五個方面分別是: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制。
所謂政治,就是民眾和君主的意願是否一致,就是君將是否齊心,將士是否願意為君主而死,而不畏艱險;天時,就是指氣候的變化情況對於戰爭是否有利;地利,就是指徵戰路途的遠近,地勢的險峻和平坦,對於戰爭是否有利;將領,就是指將軍的才能,仁德,威嚴等等;法治,就是指部隊組織編制的建設,各級將領的管理和軍資和軍需物資的掌管等。
在《孫子兵法》中講述了戰爭的五個重點,而所有的奇謀劃策,都要以這五個重點作為基礎。
奇謀劃策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這5種基礎,只能算作小聰明,就好像一個人做事一樣,公司裡面招了100個人,如果領導連這100個人都管理不好,就算有一個優秀的專案給他,他也做不出模樣出來。
團隊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前提,團隊的秩序就是公司發展的靈魂,所以不要輕信那些電視劇和小說的誤導,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
《孫子兵法》對於戰爭中的奇謀也有介紹,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兵者,詭道也。所謂“詭道”,就是指軍事活動充滿了詭詐之機變,計謀與秘策等等,這個原理揭示了戰爭的本質。
戰爭本身就是多變和充滿狡詐的,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敵方如何出招,就好像下象棋一樣,你永遠不知道對手的下一步會怎麼走,所以在戰爭之中軍事力量是基礎,除了鬥力之外還要鬥智慧。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假象,我們總認為在軍事方面,策略比治軍本身重要,能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才能從這種誤解之中跳出來。
而且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在自己做事的過程中也會有不一樣的智慧,那就是做事的時候德行學問都是自己的基礎,智力只是一種輔助,沒有基礎,智力反而會成為小聰明,成為自己好高騖遠的資本,這樣的人生只會以敗局收場。
反之,修養自己的德行和學問,在德行學問充分完善的同時,來完成自己的目標,才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局。
回覆列表
是你這個提問題的人自己把兵家與奇謀劃等號,其實兵家經典《孫子兵法》首篇講的卻是軍事政治理論,而且通篇講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勝、自然而然的勝,並不主張用險、用計,絕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毛澤東在回答斯諾採訪時就談到說有些人批評他用孫子兵法而不是馬列指揮戰爭,毛說那會兒他也還沒讀過孫子兵法,但也就從此開始讀的。所以,不要自己先給一個觀點式的提問,而這個觀點卻顯得那麼浮躁。建議讀讀孫子兵法,受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