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海泛舟
-
2 # 劉坤忠120
《三國演義》中的張遼是一流武將,統兵大將,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張遼,原呂布手下八健將之首,但沒有魏續、宋憲、侯成出名,在下邳呂布戰敗時歸順曹操。張遼為人低調,淡溥名利,是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良將。。。張遼合肥之戰,逍遙津之役一戰成名,《三國志》把張遼稱為三國第一大將,文韜武略,忠義忠誠。簡直是瞎扯,張遼在三國時期綜合勢力算中上水平,逍遙津之役是瞎貓碰著死老鼠,以800人襲擊孫權十萬大軍,使吳軍亂了陣角,後李典率三千人一路斬殺,吳軍潰不成軍,魏軍大獲全勝,奠定了張遼名將地位。是孫權不懂軍事,仗著兵多將廣,不防敵軍偷襲,後甘寧率百騎衝撞曹營,不折一人一騎,扳回一局。孫權自豪地說,操有張文遠,孤有甘興霸,足以相敵也。看來張遼比甘寧強不了多少。。。張遼與蜀國趙雲相比,張遼武藝不如趙雲,但張遼的謀略和統兵能力勝過趙雲許多,趙雲雖謀略不足,但謹慎有餘,武藝高強,若張遼與趙雲領兵對決,不管張遼千變萬化,趙雲小心應付,以高強的武藝大破張遼,就綜合勢力而言,張遼不如趙雲。《三國志》將張遼稱為三國第一將,何以服眾,不能以一次成敗論英雄,要看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與修為,才能定論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和時代價值。張遼與趙雲在三國時期都做得很好,成為時代標榜。
-
3 # 萍水相逢良良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馬邑之謀發起者聶壹的後人。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一期歷史人物是三國時期的張遼。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為了凸顯關羽、趙雲、呂布等一流名將的形象。無意間貶低了很多其他的優秀戰將,張遼就是其中一個。張遼雖身為五子良將之首,但知名度卻遠不如這些所謂的一流戰將。然而張遼在歷史上真的有那麼差勁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正史中的張遼,和任何人相比都不落下風。跟隨曹操之後,張遼戰功顯赫,斬蹋頓單于破烏桓,濡須之戰之後,曹操下令任命張遼夥同其他幾人駐守合肥,張遼憑藉自己的實力,多次抵擋住了孫吳大軍的進攻,並把他們擊退。
也就是合肥之戰,張遼不僅以七千人對抗東吳十萬人,還差點活捉孫權,威震逍遙津。《魏略》中提到:“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張遼止啼的典故故由此而來。張遼雖然論武力、論智謀都算不上第一人但他幾乎沒有短板。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一個具備全面能力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帥才!
我們看一下張遼的任官史:
張遼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曾洞察人心而勸降昌豨。
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衝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
又率領追兵再次進攻,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操死後,曹丕登基,仍然堅守自己父親的命令,令張遼防守孫權。後來張遼屯守雍丘,患病,在張遼大病的時候,孫權仍然十分害怕張遼,對他很是忌憚。次年,張遼抱病擊敗吳國大將呂範。這一年,也是張遼病逝的一年,他在江都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後世將其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張遼一生戰功無數,文武雙全,真的撐得起三國時期一大良將。
-
4 # 龍的傳人169039382
張遼,字文遠!三國時期名將!能稱為名將的人必須是有獨立領兵能力,拿的出手的著名戰役!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 衝擊東吳十萬大軍 ,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令東吳軍隊披靡潰敗、聞風喪膽。又率領追兵,大破孫權、淩統、甘寧等人 ,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顯然張遼具備這些能力和條件!
-
5 # 洹上客
張遼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將領,為"五子良將"之首。曾從屬丁原、董卓、呂布。下邳之戰後,歸順曹操。此後隨曹操征討,戰功累累。與關羽同解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率先鋒在白狼山斬殺烏桓單于蹋頓,又討平遼東柳毅、淮南梅成、陳蘭等。
張遼最經典的戰役,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戰,張遼率800將士衝擊孫權的十萬大軍,打到了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後以七千之眾大破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聲名大噪,“張遼止啼”也成為民間流傳的傳奇典故。張遼為歷代推崇,併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曹丕登基後,仍令張遼守禦孫權。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屯駐雍丘,染病。張遼大病期間,孫權依舊對其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不負眾望,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在江都病逝,諡剛侯,享年五十四歲。陳壽撰寫三國志時,稱他為“五子良將”。
論張遼戰功,在五子良將中,無人與其匹敵。與大家都熟悉的關羽相比,實不在其下,甚至還要超過關羽。單論他防守東吳的功績,就不是關羽能比得了的,其戰力更是魏國第一。
張遼和關羽一樣都做過前將軍,但論其爵位封號,關羽就無法相提並論了。張遼在曹丕登基後改遷為前將軍,都鄉侯,後封為晉陽侯,食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死後諡剛侯,而關羽生前一直是壽亭侯,死後追諡為壯繆侯。一個是縣侯,一個是亭侯,一個是剛侯,一個是壯繆侯,完全可以分出其高下了。
-
6 # 一週醬
《三國志.魏書.張樂於張徐傳》魏文帝曹丕在張遼去世後的詔書評價為“國之爪牙”,即國家的武將之意。不管演義還是正史,對張遼都有很多的著墨,從這裡也能看出,確實是個牛逼閃閃的人物。張遼的戰績很突出,一生最輝煌的時刻應該是合肥之戰,逍遙津一役讓張遼的聲望達到巔峰。而且一直到張遼去世,合肥都是孫權的心病。
曹魏在用人上重用宗族,夏侯淵負責西南戰區防務,曹仁負責荊州防務,張遼則是唯一非宗族將領負責東南防務,因為緊鄰一線直面東吳,所以其工作尤為重要,而且多次以弱對強,張遼確實極其完美的完成了任務,堪稱同級別最強,對比夏侯淵丟命,曹仁險些被關羽攻克,張遼的戰績更是一枝獨秀。所以,張遼的級別定位應該是同期曹魏陣營裡最優秀的戰區司令。
至於武力值的話,受演義影響比較大,但歷史上不可能是兩個將軍捉對廝殺,多數還是集體作戰。關於張遼武力史書上寫“武力過人”,合肥之戰中張遼也是親自拿刀砍人-“遼披甲執朝,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直前急擊,圍開……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武力值絕對是無敵級別!
-
7 # 我心你聆
我認為是張遼應該在第二檔次武將
關於三國演義武將實力排名有個說法,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槍神張繡和文顏,打末鄧艾和姜維。這裡面涉及的武將基本都是有一定實力的,但作為排位就不怎麼合理了。首先張繡,只是在民間小說野史裡表現出色,但若是隻看三國演義,張繡沒有任何單挑或是衝陣描寫,也就是沒有任何出色表現,所以不應該上榜。周泰,確實勇猛,曾經20合擊殺蠻王沙摩柯,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次救得孫權,並且重傷不死,但其實這裡是否可以理解為為周泰實力不夠強而導致自己無法避免受重傷呢?因為像趙雲馬超等超一流猛將在千軍萬馬中毫髮無損,作為對比可以發現有些小將總是死於亂軍之中,可能有人說周泰是因為要救孫權才無暇自顧,但還是感覺有他自己實力有一定關係。更重要的是,周泰除了擊殺沙摩柯外沒有任何單挑記錄,並且總是與韓當一齊出戰,這就沒有超一流武將的氣魄了。夏侯惇夏侯淵徐晃,這三個人都沒有超一流的實力,徐晃最大的黑點在於被顏良文丑血虐,同時也成就了顏良文丑的威名,夏侯惇夏侯淵二人也沒有出彩的戰績,反而有些尷尬的對戰,夏侯惇單挑呂布,貌似速敗(書中沒有具體描寫多少回合),人家張飛可是100合不敗,夏侯淵30合戰不知名的漢中將領張衛不下,還需要使用拖刀計才將其斬殺。鄧艾姜維二人武力可能相當,而姜維最大的亮點就是與年老趙雲交戰佔上風,而且後期在突陣方面表現不錯,勉強可以上榜。魏延應該和徐晃張遼張頜差不多。有人覺得關羽可能沒那麼強,原因在於關羽有不少尷尬作戰記錄。聯手張飛30餘合戰不倒呂布(呂布100合無法擊敗張飛),數十回合才斬殺黃巾將領管亥,30合戰紀靈不下,被無名小將孟坦射中手臂,無法戰勝年老黃忠,但關羽的有些表現太出彩,斬殺顏良文丑(雖然有出其不意以及赤兔馬的功勞),年近六旬戰平龐德,年近六旬+右臂受傷與徐晃戰了80餘合,所以關羽肯定還是很厲害的。有一點需要說明,武將單挑回合數不一定能看出實力強弱,比如說馬超20合敗張頜而張飛卻三五十合戰張頜不下,但馬超卻與張飛是平手,這個可以解釋為武將風格相剋,武將狀態的好壞等。綜上,三國演義中屬於第一檔的武將為:呂布趙雲馬超張飛關羽典韋顏良文丑許褚黃忠龐德太史慈孫策。
-
8 # 落山風3
張遼在武屬第二級別,遜於蜀五虎將魏之夏侯惇許褚,謀屬第三級別,遜於左慈黃承彥司馬徽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龐統。總來說,文武全才,又不精。
-
9 # 知足Content46
張遼是曹魏集團唯一一個位列武廟的名將,然而名氣雖然很大,但是主要靠的是領軍作戰打兵打仗,實際上武力值只能排第六位左右。
根據書中相關記載張遼能夠五十回合戰平淩統,八十回合戰平太史慈,五十回合戰平張郃,實力也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還是比不上能夠和許褚打個五十回合的徐晃。
逍遙津之戰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而主角是曹魏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張遼能夠取得逍遙津之戰的偉大勝利,是著實不容易。因為在當時,張遼能夠指揮的軍隊只有七千人,而吳軍卻足足有十萬。
2、白狼山之戰207年(建安十二年)八月,曹軍一直急行軍到距離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附近,袁尚、袁熙與蹋頓單于、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才倉皇集結“數萬騎”向西迎敵。兩軍在白狼山遭遇。這是場遭遇戰,其實也是場決戰。
-
10 # 慢慢是我
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秩萬石。東漢末年,其位在三公之上,時漢朝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另以袁紹為太尉,袁紹以太尉位在大將軍下,故“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品秩同大將軍,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兩級:大將軍、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位在驃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衛將軍:位在車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前後左右四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週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金印紫綬,位次列於上卿。職務或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漢末以後,將軍名號繁多,名稱素樸之前、後、左、右之類,遂漸廢棄。
三國時常設的高階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列於九卿,高於其他臨時設定的雜號將軍。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如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
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南北軍。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階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階官員。
四徵將軍(四徵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衛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徵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徵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鎮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列於上卿,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源於漢末,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全稱“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此官者,賜與代表天子威權的符節與黃鉞以節統領持節將軍等高階將領。吳同魏制。蜀漢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併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始置於三國曹魏,魏文帝以曹真為上大將軍,是諸大將軍中最高稱號。孫權亦曾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數量增加。故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以下皆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主內外軍政事。另曹操設立軍師祭酒,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曾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軍,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階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衛軍。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階將軍名號。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東漢末年,關東群雄討伐董卓時,袁紹以曹操代理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呂布在殺董卓後,亦曾擔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武帝始置,原統領水軍,取其舟涉江湖,波浪伏息之意,武帝時衛尉路博德為首任伏波將軍,漢末夏侯惇曾任此職。
度遼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武帝始置,範明友率軍渡遼水東擊烏桓,武帝后取其渡遼水之意,於是拜其為度遼將軍,漢末高柔曾任此職。
遊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代所置,以負責統領遊擊機動部隊,以相機出戰迎敵,漢末樂進曾任此職。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代統領騎兵之將領,驍騎意為驍勇精悍之騎兵。漢武帝時以李廣為驍騎將軍,率騎兵出擊匈奴,三國曹魏之秦朗曾任此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乃統率諸將之官。曹洪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彰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折衝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虎牙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勳曾任此職。
平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騭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破羌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繡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徵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費觀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建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建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孟達曾任此職。
建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閻晏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吳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昭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公孫度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領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偏將軍:
低階將軍名號,位比雜號將軍略低,高於裨將軍。漢末戰亂,出現了大量隸屬於將軍府的偏將,即為偏將軍、裨將軍,另外也有牙門將軍。當時許多武將都曾被授予偏將軍之職。如曹真、于禁、張郃、關羽、馬超、趙雲、周瑜、魯肅、呂蒙、黃蓋、全琮、韓當等名將皆擔任過偏將軍。
牙門將軍(牙門將):
初為劉備所置,為偏將,位比雜號將軍略低。趙雲曾任牙門將軍,赤壁戰後後遷為偏將軍,故牙門將軍低於偏將軍。魏延曾任牙門將軍。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階軍官。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為軍中副將。
門下督、帳下督:
漢、魏時期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階將領。漢全稱為“門下督盜賊”,簡稱“門下督”、“督盜”、“督盜賊”。魏、晉或稱“門下督”,或稱“帳下督”。主兵衛,任巡察導從等事。
春秋之晉國以卿大夫為軍將,遂有將軍之號。自戰國以至秦漢,將軍皆主征伐,臨事而設,事畢而罷。後漢以來,將軍成為軍隊常設統帥,地位日重。
起初,將軍依次有大將軍以及驃騎、車騎、衛、前、後、左、右等名號,權位相當於公卿,可開府治事、參與朝政,故將軍之位不輕授於人,唯重臣可以任之,有時則因征伐事由或者作用設立其餘諸將軍,如度遼將軍。
漢末以至魏晉,征伐頻繁,戰事日增,故設立名目繁多的將軍稱號,即為雜號將軍,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將軍名號。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演義》十大武將排行榜:呂布第一,關羽第二!
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三國演義》武將的排行榜,但是,就筆者閱讀《三國演義》的經驗而言,這些武將排行榜並不客觀。所謂武將,不僅應該武力值高,還應考慮領兵能力,用兵韜略、地位及資歷等綜合因素。對此,重排《三國演義》武將排行榜如下:
《三國演義》第一武將:呂布。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曾經在虎牢關大戰劉關張三兄弟,曾經幫助王允除掉了賊臣董卓,曾經是一方諸侯,統率徐州,更曾經打敗過袁術和曹操。呂布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力,在三國都是首屈一指。因此,把他排在第一名,毋庸置疑!
《三國演義》第二武將:關羽。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聞名天下的勇將,憑藉手中的青龍偃月刀,他曾經溫酒斬華雄,更曾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在幫助劉備開基立業的過程中,關羽更獨自鎮守荊州,攻打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就身份地位而言,關羽更是劉備手下的首席大將,因此,綜合排名,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二武將,實至名歸!
《三國演義》第三武將:典韋。
在《三國演義》中,典韋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員大將,以勇猛而論,典韋善使一對鐵戟,不輸於呂布。就功績而言,宛城之戰,是典韋拼死守住營門,才使曹操安全逃走,否則,曹操就被張繡殺死了,也就沒有以後的魏國了。所以,典韋是《三國演義》第三武將,名副其實!
《三國演義》第四武將: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劉備手下僅次於關羽的大將,他善使一柄丈八蛇矛,勇猛不弱於呂布。更是劉備的結義弟兄,在劉備建立蜀國之後,張飛奉命鎮守閬中,是獨當一面的大將。
就功績而言,在劉備與曹操、呂布等多次戰爭中,張飛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張飛是《三國演義》第四武將,最為合適。
《三國演義》第五武將:趙雲。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武力不輸於呂布,他曾經在長坂坡,大戰曹操百萬人馬,救出了幼主阿斗。更曾經護送劉備到東吳,迎娶了東吳郡主孫尚香。在劉備建立蜀國之後,與東吳猇亭之戰慘敗,也是趙雲就回劉備,到白帝城。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趙雲也曾多次追隨。所以,趙雲排在十大武將中的第五名,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第六武將:許褚。
在《三國演義》中,許褚是曹操手下,僅次於典韋的大將。他被曹操封為虎侯,統率曹操的近衛軍,保護曹操。在武力上,許褚的勇猛不輸於關羽、張飛,更曾經在潼關大戰馬超,在渭水救過曹操。所以,綜合排名,許褚是十大武將中的第六人,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第七武將:馬超。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被劉備贊為“錦馬超”,勇猛不輸於呂布。在潼關,馬超曾經和曹操大戰,差點兒殺死曹操。馬超更曾經大戰許褚,未分勝負。
就功績而言,馬超還幫助劉備,奪取了西川。就身份地位而言,馬超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後,曾經是一方諸侯。因此,綜合排名,馬超是十大武將中的第七人,最為合適。
《三國演義》第八武將:張遼。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一開始是呂布手下的大將,他的勇猛不輸於關公。在後來歸降曹操之後,在與袁紹大戰中,張遼幫助曹操火燒烏巢,奪取冀青幽並四周,更幫助曹操斬殺烏桓可汗蹋頓,是曹魏稱霸北方的第一功臣。
赤壁之戰中,曹操兵敗,而是張遼捨命保護曹操退回北方,之後奉命鎮守合肥,曾經在逍遙津大敗孫權十萬大軍,所以,綜合排名,張遼是十大武將中的第八人。
《三國演義》第九武將:甘寧。
在《三國演義》中,甘寧應該算是東吳第一名將。早年他投靠孫權,曾經幫助孫權消滅了駐紮在江夏的黃祖。在赤壁之戰中,甘寧曾經幫助黃蓋、闞澤用詐降計,騙過了曹操,為赤壁火攻破敵立下了大功。
在孫權與曹操爭奪合肥之戰中,甘寧更是百騎劫曹營,使得曹操不敢小覷東吳。因此,在十大武將中綜合排名,甘寧是第九名。
《三國演義》第十武將:徐晃。
在《三國演義》中,徐晃是曹操手下的大將,善用一柄宣花斧。在官渡之戰中,徐晃曾經幫助曹操火燒烏巢,在曹操平定北方各個諸侯的過程中,徐晃也立下了赫赫戰功。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差點兒嚇得曹操遷都,徐晃奉命救援樊城,更是大敗關羽。
因此,就綜合排名,徐晃是三國第十大武將,最為合適!0,武將之首,其官職位比三公,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秩萬石。東漢末年,其位在三公之上,時漢朝天子以曹操為大將軍,另以袁紹為太尉,袁紹以太尉位在大將軍下,故“恥班在太祖下”。屬官有長史、司馬。
驃騎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品秩同大將軍,時而在三公之上,時而在三公之下。將軍中位比三公的共兩級:大將軍、驃騎將軍
車騎將軍:位在驃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衛將軍:位在車騎將軍之下,位比上卿。
前後左右四將軍:
即前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後將軍。週末始有,漢朝時並不常置,金印紫綬,位次列於上卿。職務或典京師兵衛,或屯兵邊境。漢末以後,將軍名號繁多,名稱素樸之前、後、左、右之類,遂漸廢棄。
三國時常設的高階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列於九卿,高於其他臨時設定的雜號將軍。
中郎將:
漢朝武官的級別分:將軍、中郎將、校尉三級。由於將軍並不常置,有戰事時才冠以統兵者將軍之稱,所以平時一般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為中郎將,品秩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衛隊,屬光祿勳管轄,如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虎賁中郎將、羽林中郎將。
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中郎將反而成為了中下級軍官的職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將略低一級的武官官職,品秩為“比二千石”。在漢代設八校尉分掌南北軍。漢末三國時期,有軍功者越來越多,眾多被封為雜號將軍,校尉反而成為了低階軍官的職位。
八校尉:
漢武帝起所置京師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軍隊。分別是長水校尉、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射聲校尉、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東漢時,省中壘校尉、胡騎校尉、虎賁校尉。到三國時期,八校尉的職權越來越小,最後淪為低階官員。
四徵將軍(四徵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徵東將軍、徵南將軍、徵西將軍、徵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衛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徵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鎮將軍(四鎮大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徵將軍之下。漢末三國時期有加大將軍號,如鎮西大將軍,位次列於三公
四安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東漢時有此名號,位次列於上卿,在四鎮將軍之下。
四平將軍:
重號將軍名稱,即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漢魏間始置,位次列於上卿,在四安將軍之下。
大都督:
源於漢末,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全稱“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此官者,賜與代表天子威權的符節與黃鉞以節統領持節將軍等高階將領。吳同魏制。蜀漢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都督:
東漢末年始置。因各雜號將軍之間並無隸屬關係,故設都督一職,督管幾路軍隊,為軍事統帥。後以“都督某州軍事”,掌管駐紮在該州的所有軍隊,併兼管該州民政,權力非常大。
上大將軍:
始置於三國曹魏,魏文帝以曹真為上大將軍,是諸大將軍中最高稱號。孫權亦曾封陸遜為上大將軍。後呂岱亦任此職。
雜號將軍:
漢魏時期,有軍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職的數量增加。故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為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為雜號將軍。以下皆為雜號將軍:
軍師將軍(軍師):
雜號將軍之一。劉備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主內外軍政事。另曹操設立軍師祭酒,以荀攸為軍師,凡軍國選舉及刑獄法制皆使決之。吳也曾以朱然為右軍師。
領軍將軍(領軍、中領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曾置領軍一職,由史渙擔任,與護軍一起並掌禁軍,後更名為中領軍。曹丕更名為領軍將軍,主五校、中壘、武衛三營。蜀、吳亦置,為高階將軍名號。
護軍將軍(護軍、中護軍):
雜號將軍之一。與領軍同時置,由韓浩擔任護軍,掌禁衛軍。曹丕更名為護軍將軍。蜀、吳亦置,為高階將軍名號。
奮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東漢末年,關東群雄討伐董卓時,袁紹以曹操代理奮武將軍;沮授也曾在袁紹軍中任奮武將軍之職;呂布在殺董卓後,亦曾擔任此職。
奮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伏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武帝始置,原統領水軍,取其舟涉江湖,波浪伏息之意,武帝時衛尉路博德為首任伏波將軍,漢末夏侯惇曾任此職。
度遼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武帝始置,範明友率軍渡遼水東擊烏桓,武帝后取其渡遼水之意,於是拜其為度遼將軍,漢末高柔曾任此職。
遊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代所置,以負責統領遊擊機動部隊,以相機出戰迎敵,漢末樂進曾任此職。
驍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漢代統領騎兵之將領,驍騎意為驍勇精悍之騎兵。漢武帝時以李廣為驍騎將軍,率騎兵出擊匈奴,三國曹魏之秦朗曾任此職。
都護將軍(都護):
雜號將軍之一。乃統率諸將之官。曹洪曾任此職。
越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彰曾任此職。
厲鋒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洪曾任此職。
折衝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樂進曾任此職。
蕩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遼曾任此職。
滅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虎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虎牙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勳曾任此職。
平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騭曾任此職。
平狄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郃曾任此職。
捕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典曾任此職。
破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堅曾任此職。
破羌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繡曾任此職。
威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平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周泰曾任此職。
徵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飛曾任此職。
討虜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黃忠曾任此職。
討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王平曾任此職。
討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策曾任此職。
揚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臧霸曾任此職。
揚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滿寵曾任此職。
振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費觀曾任此職。
振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禮曾任此職。
建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郭淮曾任此職。
建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建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操曾任此職。
建信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儀曾任此職。
建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孟達曾任此職。
建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閻晏曾任此職。
安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于禁曾任此職。
安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安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麋竺曾任此職。
輔漢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輔國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輔吳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昭曾任此職。
武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武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公孫度曾任此職。
宣威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睿曾任此職。
昭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綏武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蔣斌曾任此職。
中堅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許褚曾任此職。
中衛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會曾任此職。
冠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丁奉曾任此職。
翊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領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曹休曾任此職。
副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劉封曾任此職。
綏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儀曾任此職。
鎮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趙雲曾任此職。
鎮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魏延曾任此職。
撫軍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步協曾任此職。
撫邊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陸遜曾任此職。
撫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張嶷曾任此職。
昭德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簡雍曾任此職。
昭文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伊籍曾任此職。
秉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乾曾任此職。
懷集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申耽曾任此職。
興業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李嚴曾任此職。
綏遠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孫瑜曾任此職。
綏南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全琮曾任此職。
忠節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楊洪曾任此職。
奉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姜維曾任此職。
扶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朱治曾任此職。
立義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龐德曾任此職。
威烈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韓當曾任此職。
橫野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徐晃曾任此職。
橫江將軍:
雜號將軍之一。魯肅曾任此職。
監軍(中監軍):
監督、巡查軍隊之職,有時也以軍師或軍司兼其職。
別部司馬:
軍中司馬,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其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偏將軍:
低階將軍名號,位比雜號將軍略低,高於裨將軍。漢末戰亂,出現了大量隸屬於將軍府的偏將,即為偏將軍、裨將軍,另外也有牙門將軍。當時許多武將都曾被授予偏將軍之職。如曹真、于禁、張郃、關羽、馬超、趙雲、周瑜、魯肅、呂蒙、黃蓋、全琮、韓當等名將皆擔任過偏將軍。
牙門將軍(牙門將):
初為劉備所置,為偏將,位比雜號將軍略低。趙雲曾任牙門將軍,赤壁戰後後遷為偏將軍,故牙門將軍低於偏將軍。魏延曾任牙門將軍。曹丕於黃初年間也置牙門將,冠服與雜號將軍同。後世以牙將為低階軍官。
裨將軍:
最低一級將軍名號,為軍中副將。
門下督、帳下督:
漢、魏時期將帥手下直屬部隊的低階將領。漢全稱為“門下督盜賊”,簡稱“門下督”、“督盜”、“督盜賊”。魏、晉或稱“門下督”,或稱“帳下督”。主兵衛,任巡察導從等事。
春秋之晉國以卿大夫為軍將,遂有將軍之號。自戰國以至秦漢,將軍皆主征伐,臨事而設,事畢而罷。後漢以來,將軍成為軍隊常設統帥,地位日重。
起初,將軍依次有大將軍以及驃騎、車騎、衛、前、後、左、右等名號,權位相當於公卿,可開府治事、參與朝政,故將軍之位不輕授於人,唯重臣可以任之,有時則因征伐事由或者作用設立其餘諸將軍,如度遼將軍。
漢末以至魏晉,征伐頻繁,戰事日增,故設立名目繁多的將軍稱號,即為雜號將軍,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的將軍名號。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演義》十大武將排行榜:呂布第一,關羽第二!
在網路上,有很多關於《三國演義》武將的排行榜,但是,就筆者閱讀《三國演義》的經驗而言,這些武將排行榜並不客觀。所謂武將,不僅應該武力值高,還應考慮領兵能力,用兵韜略、地位及資歷等綜合因素。對此,重排《三國演義》武將排行榜如下:
《三國演義》第一武將:呂布。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曾經在虎牢關大戰劉關張三兄弟,曾經幫助王允除掉了賊臣董卓,曾經是一方諸侯,統率徐州,更曾經打敗過袁術和曹操。呂布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力,在三國都是首屈一指。因此,把他排在第一名,毋庸置疑!
《三國演義》第二武將:關羽。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是聞名天下的勇將,憑藉手中的青龍偃月刀,他曾經溫酒斬華雄,更曾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在幫助劉備開基立業的過程中,關羽更獨自鎮守荊州,攻打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
就身份地位而言,關羽更是劉備手下的首席大將,因此,綜合排名,關羽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二武將,實至名歸!
《三國演義》第三武將:典韋。
在《三國演義》中,典韋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員大將,以勇猛而論,典韋善使一對鐵戟,不輸於呂布。就功績而言,宛城之戰,是典韋拼死守住營門,才使曹操安全逃走,否則,曹操就被張繡殺死了,也就沒有以後的魏國了。所以,典韋是《三國演義》第三武將,名副其實!
《三國演義》第四武將:張飛。
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是劉備手下僅次於關羽的大將,他善使一柄丈八蛇矛,勇猛不弱於呂布。更是劉備的結義弟兄,在劉備建立蜀國之後,張飛奉命鎮守閬中,是獨當一面的大將。
就功績而言,在劉備與曹操、呂布等多次戰爭中,張飛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張飛是《三國演義》第四武將,最為合適。
《三國演義》第五武將:趙雲。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武力不輸於呂布,他曾經在長坂坡,大戰曹操百萬人馬,救出了幼主阿斗。更曾經護送劉備到東吳,迎娶了東吳郡主孫尚香。在劉備建立蜀國之後,與東吳猇亭之戰慘敗,也是趙雲就回劉備,到白帝城。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趙雲也曾多次追隨。所以,趙雲排在十大武將中的第五名,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第六武將:許褚。
在《三國演義》中,許褚是曹操手下,僅次於典韋的大將。他被曹操封為虎侯,統率曹操的近衛軍,保護曹操。在武力上,許褚的勇猛不輸於關羽、張飛,更曾經在潼關大戰馬超,在渭水救過曹操。所以,綜合排名,許褚是十大武將中的第六人,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第七武將:馬超。
在《三國演義》中,馬超被劉備贊為“錦馬超”,勇猛不輸於呂布。在潼關,馬超曾經和曹操大戰,差點兒殺死曹操。馬超更曾經大戰許褚,未分勝負。
就功績而言,馬超還幫助劉備,奪取了西川。就身份地位而言,馬超是伏波將軍馬援之後,曾經是一方諸侯。因此,綜合排名,馬超是十大武將中的第七人,最為合適。
《三國演義》第八武將:張遼。
在《三國演義》中,張遼一開始是呂布手下的大將,他的勇猛不輸於關公。在後來歸降曹操之後,在與袁紹大戰中,張遼幫助曹操火燒烏巢,奪取冀青幽並四周,更幫助曹操斬殺烏桓可汗蹋頓,是曹魏稱霸北方的第一功臣。
赤壁之戰中,曹操兵敗,而是張遼捨命保護曹操退回北方,之後奉命鎮守合肥,曾經在逍遙津大敗孫權十萬大軍,所以,綜合排名,張遼是十大武將中的第八人。
《三國演義》第九武將:甘寧。
在《三國演義》中,甘寧應該算是東吳第一名將。早年他投靠孫權,曾經幫助孫權消滅了駐紮在江夏的黃祖。在赤壁之戰中,甘寧曾經幫助黃蓋、闞澤用詐降計,騙過了曹操,為赤壁火攻破敵立下了大功。
在孫權與曹操爭奪合肥之戰中,甘寧更是百騎劫曹營,使得曹操不敢小覷東吳。因此,在十大武將中綜合排名,甘寧是第九名。
《三國演義》第十武將:徐晃。
在《三國演義》中,徐晃是曹操手下的大將,善用一柄宣花斧。在官渡之戰中,徐晃曾經幫助曹操火燒烏巢,在曹操平定北方各個諸侯的過程中,徐晃也立下了赫赫戰功。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差點兒嚇得曹操遷都,徐晃奉命救援樊城,更是大敗關羽。
因此,就綜合排名,徐晃是三國第十大武將,最為合適!
-
1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張遼做為曹魏陣營“五子良將”之一,他的軍事才能最為突出,戰鬥功績最為輝煌,聲名最為顯赫,可謂是智勇雙全,有勇有謀,頗具獨當一面的帥才。那麼,論武藝的話,張遼又能排在哪個級別呢?咱們就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在張遼的戰鬥生涯中,主要的臨陣廝殺記錄:
1.濮陽城外,樂進與臧霸廝殺三十合不分勝負,夏侯惇出馬助戰,張遼“截住廝殺”
雖然原著中未表述張遼與夏侯惇的交戰結果,但從後文中“惱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衝出陣來”看,張遼肯定不佔上風,呂布不願意讓夏侯惇這個手下敗將出風頭,於是忿而出陣。
2.延津渡口,張遼、徐晃雙雙出馬,合戰文丑,文丑放箭,第一箭射掉了張遼的盔纓,張遼“奮力再趕”,戰馬又被文丑射倒。文丑返回來殺,徐晃掄斧截住大戰。
張遼和徐晃同時向文丑衝鋒,徐晃警惕性較高,發現文丑要放暗箭,張遼兩次挨射,防禦力弱於徐晃。
3.官渡之戰,張遼出陣,張郃挺槍來迎,“二將鬥了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張郃這個人並非悍勇之將,若遇強敵,往往拔馬便走,這次戰鬥,硬頂張遼四五十合,說明張郃認為自己完全可以抵擋得住。以此看來,張遼的武藝不會高於張郃。
4. 袁紹派蔣奇率兵增援烏巢守軍,張遼突襲蔣奇,蔣奇“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
這是張遼的第一次勝仗,也是他第一個斬獲。
5.曹軍北征冀州,在城外張遼遇到袁尚,出馬來戰,袁尚“不三合,架隔遮攔不住,大敗而走”
張遼的戰鬥力遠遠勝過袁家三公子。
6. 邯鄲之戰,張遼對陣沮鵠,“戰不三合,鵠大敗”,撥馬敗走,張遼追射之,沮鵠“應弦落馬”
這次戰鬥,張遼展示了良好的弓箭功夫。
7.白狼山之戰,張遼力勸曹操趁敵人軍陣不整,提前發動進攻。曹操將臨陣指揮權交給張遼,張遼率眾將四路進擊。張遼揮刀衝陣,正遇蹋頓,“拍馬斬蹋頓於馬下”。
這是張遼的第三個斬獲,體現了優秀的衝陣能力和亂鬥水平。
8.赤壁鏊兵,曹軍遭遇火攻,張遼駕小舟將曹操救下,東吳老將黃蓋追來,張遼“拈弓搭箭,覷著黃蓋較近,一箭射去”,正中黃蓋肩膀,落入江中
張遼第二次用箭,射傷了黃蓋,從此東吳老將黃蓋再沒有從戰場上出現過。
9.葫蘆口突圍,曹軍路遇張飛截殺,許禇騎無鞍馬來戰張飛,“張遼、徐晃二將,縱馬也來夾攻”
三將夾攻張飛,仍被張飛打退,“諸將各自脫身”,曹操回看,發現諸將“多已帶傷”,看來在張飛馬前沒討了好,都掛彩了。
10.孫權率兵攻打合淝,張遼率兵迎敵,東吳猛將太史慈出陣,張遼揮刀迎戰,“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隨後樂進突襲孫權,李典箭射宋謙,太史慈“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
這場戰鬥證明張遼的武力值決不在東吳第一勇士太史慈之下。
11. 濡須口之戰,張遼與東吳年輕猛將淩統對陣廝殺,“鬥五十合,不分勝敗”
從後文中“孫權恐淩統有失”來看,張遼的武力值當在淩統之上。
12.曹丕徵吳,遭火攻敗退淮水,上岸逃走,遇東吳大將丁奉伏擊,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受傷墮馬,被徐晃救走。
這是張遼再次中箭落馬,仍是被徐晃所救。以此看來,張遼的武力值當在徐晃之下。“善射者死於弓箭之下”,張遼總是射別人,他也最終被別人用箭射中,不治身亡。
那麼在三國武力排行榜上,張遼又能排在哪個級別呢?咱們將三國名將分成幾個層次:
超級猛將:這其實有呂布、蜀漢五虎、顏良、典韋、許禇、文丑。以張遼的戰鬥表現肯定進入不了這個層次。
強一流猛將:這其中有龐德、曹彰、夏侯惇、李嚴、徐晃等。張遼的武力值當低於夏侯惇、徐晃,他也排不到這個行列中。
中一流猛將:這其中有孫策、張郃、張遼、太史慈、夏侯淵、魏延等。張遼與張郃、太史慈都曾戰成平手,以他的武力值當儕身屬中一流猛將的行列。
弱一流猛將:樂進、淩統、臧霸等。張遼與淩統交鋒,略有上風,應高於這個層次。
結論:張遼的武力值級別屬於中等的一流猛將。
-
12 # 吟風社
張遼是什麼級別的,要看哪個版本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從出現到如今數百年間出現多個版本,其中以嘉靖本和毛本影響最大,而在這兩個版本張遼定位是不一樣的,嘉靖本到張遼是一類頂尖乃至超一流末的水平,而毛本的張遼只是普通的一流水準。
在嘉靖本中,張遼曾先後與關羽、張飛、趙雲交戰不明回合不落下風。
VS關羽:呂布因張飛奪馬,引兵在小沛大破劉備,命張遼追擊,關羽負責斷後時與張遼交手,未能擊退張遼,被迫不顧被阻於城內一半人馬而提前退走,且後來關羽對張遼武力評價甚高,認為不在自己和張飛之下。
布軍後面張遼趕來,關公敵住。沛縣有萬餘軍,只引一半出來。呂布見玄德去了,也不來趕,自回徐州,便令高順守小沛。
VS張飛:第二次小沛之戰時,張遼和張飛有短暫交鋒。
關公見張遼退去,徑來東門看時,只見張飛已出城外和張遼廝殺,遼拍馬而去。張飛欲趕,關公急召入城,令士卒堅守東門。
VS趙雲:穰山之戰,連續作戰的張遼遠道而來交鋒趙雲,張遼同樣未落下風。
鏖戰之間,張遼忽至,與趙雲相戰。背後于禁趕到,玄德助戰。肋落中,李典又到。玄德見勢危,落荒便走。
毛本中,張遼僅剩和一流武將單挑記錄,分別是張郃和太史慈,對陣文丑那次是中箭,並不算武力汙點,因此毛本張遼只能算是一流武將。
-
13 # 不沉的經遠
張遼在《三國演義》中武藝要比呂布、五虎上將等超一流高手差這一截,屬於第二梯隊,和夏侯惇、張郃等人相當。
在《三國演義》中並沒有明確的一個排行榜,只能根據武將的日常表現,大致確定他屬於哪一個層次。張遼還在呂布手下,在和高順一起圍攻小沛時,關羽曾經對張飛誇獎張遼,說他武藝不在自己兄弟之下。很多人據此認為張遼的武藝和關張相當。不過這其實只是關羽欣賞張遼所說的一句客氣話,並不能當真。
張遼在演義中共和四人戰平,分別是夏侯惇、張郃、太史慈和淩統。而這四人中夏侯惇和張郃都和超一流高手對戰過。
滎陽之戰時,夏侯惇遇到呂布,兩人戰了大約只有十個回合左右,夏侯惇就已經不敵敗走。雖然此時夏侯惇剛剛出山不久,臨陣經驗不足,可能還沒到自己的巔峰時期。但是這麼快就敗給呂布,顯然他的武藝至少要比呂布差了一個層次。
而張郃則和五虎中的四人交過手,先後敗給了趙雲、馬超、張飛和黃忠。甚至張郃和徐晃聯手也不過堪堪困住黃忠,不能將他擊敗。很明顯張郃也要比關羽、張飛等人差著一個檔次。
至於淩統,他在演義中除了張遼還和樂進戰平過,很明顯也不足以算的上超一流武將。
因此綜合看,張遼最多也就是一流水平,比呂布、五虎上將等超一流高手差這一截。這也和白馬之戰張遼不敢出戰顏良,延津之戰要和徐晃聯手才敢去敵文丑對得上。
-
14 # 舊史心說
張遼是中國歷史上稀有的悍勇氣之將,善於突擊戰,而且臨戰反應快。但是沒有將兵過萬的記載,所以很難對張遼統帥大軍的才能進行評價。不過曹操已經對其人作出了評價可以供我們參考“此非大將才也”,也就是說張遼的軍事能力雖然不差卻也沒到一等一的地步。
對於張遼我們必須知道三點:首先白狼山之戰可能是其指揮的。第二烏恆單于蹋頓是曹純率領的虎豹騎活捉的並不是張遼所殺;第三孫權在逍遙津之戰的退兵原因主要是疫病,張遼對孫權的造成的損失並不大。張遼在投降曹操前有一段史料如此描述: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不得不說張遼的運氣可不這麼樣,幾乎是在誰麾下,誰就敗。而且對於張遼在呂布和董卓麾下的作戰經歷記載寥寥無幾,其中在呂布派高順攻擊劉備於小沛時,張遼雖然也參與在其中,但是主功還在高順身上,張遼只能算從戰有功。
之後曹操在攻克下邳時“十敵一則圍之”,張遼承受著數倍敵人攻打的壓力下,讓曹軍依靠水淹,三個月才成功。不無表現了其防守戰的能力,但是在曹操攻克之後,張遼馬上“將其眾降”被陳琳當作反水的典型人物被寫進戲文中。在白馬之戰和官渡之戰結束以後,對於張遼具體的戰績就沒有描寫了,只有“數有戰功”幾個字來概括。 可以說張遼個人能力發揮最明顯的戰役是在逍遙津之戰,此戰張遼獲勝和其冷靜出色的衝鋒陷陣有很大關係,但是也不排除孫權的軍隊人數較少,張遼最後率領七千多人追捕孫權千餘人,最終獲勝也是必然的。
-
15 # 大飛熊騎士
歷史上的張遼是曹魏中數一數二的大將,深受曹操,曹丕兩代的各種殊榮,特別是逍遙津一戰後,孫權被張遼打得轉移了戰略目標,推動了三國的程序,因此張遼也是三國中最重要的大將之一。歷史上的張遼很牛,小說中的張遼又屬於什麼級別呢?個人認為,這個級別不應該只是武藝,而是一個綜合的素質,當然說到小說,還是從武藝說起。
張遼的武藝:濮陽之戰,張遼和夏侯惇不知幾回合打成平手,被呂布打斷;官渡之戰,張遼和張郃四五十回合平手;張遼和徐晃一起追殺文丑,但是張遼被射中坐騎,摔落馬下;平定河北,張遼斬殺袁術的大將蔣奇;三回合擊敗袁尚(斬殺過徐晃副將史渙);輕鬆擊敗祖鵠,並射殺;斬殺單于蹋頓;赤壁之戰,張遼一箭射中黃蓋;火燒赤壁,張遼最早護衛曹操,後又參與許褚,徐晃阻擊張飛之戰;合肥之戰,張遼和太史慈五六十回合平手;濡須之戰,張遼和淩統五十回合平手;
從戰績來說,張遼自然比不上呂布,五虎。顏良,文丑,許褚,典韋這樣的超一流高手,但是從張遼大戰張郃(靠機變打平,大飛熊多次分析),淩統(呂蒙接應)這樣的一流上高手來看,張遼應該具有強一流的實力,特別是和太史慈一戰。太史慈前期屬於接近超一流的高手,武藝下滑後也還有強一流的實力,可是單挑拿張遼沒有辦法,只能暗算,結果還搭上了自己性命,這更是說明張遼強一流的實力。不過,張遼應該略遜徐晃,龐德等強一流同層之高手,高於張郃,夏侯淵,樂進等人。張遼作戰勇猛,斬殺率頗高(蔣奇,祖鵠,蹋頓),唯一弱點是防箭太差,除了被文丑射中坐騎,後被丁奉射成重傷,這點和好基友關羽一個德行。
張遼的武藝雖然大約處於中上水平,不屬於頂級,但是智勇雙全,張遼卻是頂級的。比如:合肥之戰,剛開始張遼只找孫權單挑,是因為張遼要用激將法,免得和孫權大軍硬碰。而孫權明明知道張遼的用意,偏偏還是忍不住率軍來打合肥。結果,孫權軍大敗,還搭上了一個宋謙(被李典射死)。這還沒完,隨後太史慈派細作入城暗殺張遼,沒想到張遼勝不驕,並無半點鬆懈,還要求士兵們睡覺不許卸甲。果然,合肥城亂,被張遼一一搞定,最後還成功阻擊了太史慈的偷襲。還有逍遙津之戰,孫權軍勢強大,於是張遼成功團結相互不和的李典,樂進,大敗孫權軍。此戰,要不是淩統,谷利死戰,孫權幾乎不免。
正是因為張遼綜合素質好,為人又忠勇,誰也不能小看他,比如三個大BOSS曹操,劉備,孫權。曹操是重用張遼,劉備在白門樓力勸曹操收了張遼,孫權更是被張遼打怕了。而且,小說裡兩個個性最孤傲的頂級大將和張遼也有密切關係,一個是呂布,也算很重用張遼,是手下“八健將”之首;一個是關羽,早在小沛時,就把張遼勸走,還以“武藝不在你我之下”為由,阻擊張飛的追擊。其實,張飛哪裡有那麼容易相信,只是第一,給二哥面子;第二,張飛即便對張遼沒有那麼強的好感,至少也不反感;所以,關羽和張遼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在白門樓,關羽為了救張遼對曹操下跪,土山之戰,是張遼上山勸說關羽,華容道關羽也是看到張遼,徹底決定放曹等等。
所以,張遼武藝不算頂級,綜合能力在小說裡卻是頂級的存在,而且和小說前期的重要人物有各種交集,因此也是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位大將。
回覆列表
張遼,字文遠,起初為呂布麾下“八健將”中的首領,後曹操消滅呂布後歸附了曹操,是曹操手下著名的“五子良將”之首,此後,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勇闖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後來長期鎮守合肥。
張遼官職級別張遼是曹操手下大將,自然擔任重要職位。
公元215年-公元220年 任曹魏徵東將軍,四徵將軍為漢朝舊職,曹操後來重置了四徵將軍,不再是“漢舊諸徵”雜牌偏號將軍了,曹操在掌權後所置的四徵將軍皆為重號將軍。官位低於三公,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公元220年-公元222年,官至前將軍,所謂前將軍,是三國時常設的高階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一般高於雜號將軍。三國時期魏國,設九品中正,品級設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張遼的戰力大家愛讀三國,也愛給這些英雄人物的武力做比較,因此關於三國時期武力排行有一個流傳較廣比較公認的排名,就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這裡看到二張就是指張遼和張郃,論純單打武力,大概在這份榜單上排名十六左右。但是畢竟這份排名夾雜了一些民間的喜好成分,加上對於武力排名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我們可以從其他角度來側面瞭解以下張遼的武力實力,這就可以從張遼打過的一些戰役來看。
濮陽之戰。呂布和曹操在濮陽城外展開決鬥,書中記載樂進對戰臧霸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夏侯惇出馬,張遼截住廝殺,書中沒有記載他們對戰的回合數,但是後面記載“惱得呂布性起,挺戟驟馬,衝出陣來”,這就說明張遼武力是略低於夏侯惇的。
延津渡之戰。張遼與徐晃飛馬齊出夾擊文丑,文丑拈弓搭箭射倒張遼,張遼落馬被徐晃所救。可以看出張遼比文丑稍為弱一點。
葫蘆口之戰。赤壁之戰曹操大敗,率殘部北逃取道葫蘆口,遭遇張飛伏擊,張遼與許褚徐晃三人合戰張飛,被張飛擊退,可見張遼武力和三爺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合肥之戰。張遼駐守合肥時,孫權率兵來攻,張遼出城迎戰,東吳猛將太史慈“挺槍驟馬早出”與張遼大戰七八十回合不分勝負。可見張遼和太史慈屬於同一水平的。
綜合上面幾個經典戰役中張遼的作戰能力可以看出,論單打武力上陣廝殺能力張遼算不上超級猛將的行列,與第一梯隊的超一流戰力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還是有較大差距,但是總體來說能和夏侯惇文丑太史慈等一流高手水平相當,大概排在十五六位,在三國那個戰亂紛飛群雄逐鹿的年代能有這樣的排名其實已經很厲害了,而且張遼並不只是一個可以上陣英勇殺敵的武將,也是一名智勇雙全的帥才,因此整體來看張遼在三國時期算的上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