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漠孤煙1012

    浪漫主義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那到底怎麼樣的文藝觀才真正叫浪漫主義呢?1928年,高爾基曾說過:“浪漫主義的定義有過好幾個,但是能為所有的文學史家都同意的正確而又十分全面的定義目前卻還沒有,這樣的定義還沒有制定出來。”到目前為止,關於浪漫主義,大多數的文人學者是根據藝術作品的特色來定義的。比如思想特徵上,浪漫主義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浪漫主義對法國大革命後的現實極為不滿,往往把非資本主義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義作家深感古典主義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創作是一種枷鎖,於是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圍,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們特別重視愛情題材,對人的夢境也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其次,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也成了浪漫主義的一大特徵。由於厭惡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反感庸俗醜惡的現實,對工業化的恐懼和憎惡便成為浪漫主義詩人共有的特點,而雄偉瑰麗的大自然和遠方奇異的情景,則成為浪漫主義作家寄託自由理想之所在。他們標舉盧梭的“迴歸自然”的主張,把自然看作一種神秘力量或某種精神境界的象徵。浪漫主義作家不僅歌吟本國自然之美,而且樂於描繪異國風光,如美洲的叢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哥特式的建築,古代的廢墟等等。除此之外,從司各特開始,到雨果、大仲馬等大多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但他們的描寫卻不一定反映歷史真實,而有時純粹是自我的想象,擷取歷史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插曲在史書上語焉不詳,可以任憑作者自由馳騁。同時,浪漫主義作品還重視民間文學,尤其是中世紀的民間文學。為此還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而浪漫主義作品的藝術特色也成了文人學者們研究定義的一大依據。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誇張和想象,用詞也傾向於華麗一路。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這些都離不開對比、誇張和想象的手法。同時憂鬱感傷的情調也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

    浪漫主義因作家的態度不同,分成了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鬥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消極浪漫主義者則不然。他們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絡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

    喬治·戈登·拜倫、波西·比希·雪萊、約翰·濟慈、維克多·雨果等作家作為積極浪漫作家的代表在西方的浪漫主義文學裡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記。而維克多·雨果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雨果的浪漫主義思想都體現在了他一部部精彩而宏偉的鉅著之中。

    雨果認為基督教的產生,把詩引向真實,是人們看到肉體和靈魂,獸性和神性,惡與善,醜與美在人性中的共存。這樣,就使文學衝破了古代文學只描繪美的典型的藩籬,滑稽醜怪進入文學之門。而這就是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原則。雨果的創作中,這鮮明的對照讓他的作品更有特色。他在《這是六月裡》裡寫道:“上帝在地面上創造著麥穗, 葡萄,灌溉著叢林的流水,鮮紅的果子,蜜蜂吸取 花粉的玫瑰,橡樹,桂花,而你卻在建造斷頭臺。”將善的上帝和惡的拿破崙三世、美的大自然和醜的斷頭臺、生命與死亡做了對比。美醜對照是雨果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而《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浪漫主 義的代表作。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體現了這種對照原則,運用這種原則組成驚心 動魄的情節,創造了異乎尋常的人物,給人們展現出一幅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抗爭的畫面。《巴黎聖母院》的故事情節始終圍繞著三個人展開:美麗純潔,天真善良的 吉普賽少女——艾絲美拉達,表面道貌岸然,內心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 唐·克洛德·弗羅絡·德·蒂爾夏普以及外表畸形醜陋,內心善良崇高的聖母院 敲鐘人——卡西莫多。雨果用離奇的情節,巧合、誇張、怪誕、富於幻想的描寫讓小說的藝術特色更加鮮明。環境與事件,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種法庭、兩種審判之間,人物形象的對比等等都讓浪漫主義的色彩更加濃重。

    同時,雨果還認為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絕對的現實”。“藝術不可能提供原物。” 藝術的領域和自然的領域是不同的,自然和藝術是兩回事,彼此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藝術除了理想之外,還有塵世和實在的部分。這區分了藝術真實 與現實真實的不同。他認為浪漫主義文學是一面“集聚的鏡子”,非但不減弱原來的顏色和光彩, 而且還把它集中,凝聚起來,把微光變成光彩,把光彩變成光明。在這一過程中,有“偉大的高高飛翔的翅膀”,這“偉大”的事物就是理想, 是一種絕對精神,它照耀這世界,才使世界有光彩。而雨果的“偉大”就是浪漫主義所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理想,因而是永恆的,偉大的,體現人的真實,時代的精神。它是一種理想的真實。雨果的《 悲慘世界》就是根據這一浪漫主義的真實原則創作的。冉·阿讓被迫的經歷、芳汀的悲慘遭遇、滑鐵盧戰役等是真實的,但冉·阿讓超人的體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又是浪漫主義的突出體現。

    另外,浪漫主義戲劇要求打破統一律,打破古典主義規則的束縛。雨果認為,希臘戲劇的一些規則來自於希臘劇場的特殊性和條件,在當時是合乎自然的東西,可是到了十九世紀,就不再適用了。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自由原則的體現。而這具體表現在雨果反對抄襲和模仿。認為古代的作品並不是完美的,模仿古代作品就更加不真實。一個有才能的詩人會因為模仿而失去本色。浪漫主義認為戲劇家要從“最根本的源泉汲取營養”。若以前的作家詩人因為模仿別人而偉大,那是因為他們模仿的只是形式,他們聽從著自然和自己天才的特點,保持著自己的本色,而這是他們偉大的真正原因。因此,藝術是天才的產物。同時,雨果反對“三一律”,只儲存情節的一致性。時間、地點的一致在浪漫主義作家看來都是荒謬的,只有“劇情或整體的一致是唯一正確而有根據的”,因為它建立在心無二用的這一事實之上,因而是必須的。當然,情節一致和情節單調不能混為一談。 在《歐那尼·序言》中,雨果提出:“浪漫主義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劇中完全打破了古典主義戲劇的慣例,地點任意轉換,不遵守時間的一致律,並把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糅合在了一起。 在五幕詩劇中,雨果以16世紀的西班牙為背景,敘述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與公爵呂古梅的侄女莎爾相愛,遭到國王卡爾洛阻撓,公爵破壞,最後雙雙死去的故事。 沒有明確的時間,沒有統一的場景,但歐那尼和莎爾的愛情和歐那尼與國王的鬥爭為父復仇的兩條情節線卻是一致而連貫的。

    當然,和其他古典文學大師具有不可避免的侷限性一樣,雨果的浪漫主義也有明顯的不足。首先他還沒有完全擺脫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影響,認為美是基督淨化後的產物。同時,他還誇大了天才在藝術創作上的作用。但儘管如此,雨果所創立的積極浪漫主義理論,至今並沒有失去它的進步意義,它仍是我們理解積極浪漫主義的重要理論。

  • 2 # 左國曹

    雨果,法國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

    作為歐洲文學中的一種文藝思潮,產生於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那到底怎麼樣的文藝觀才真正叫浪漫主義呢?1928年,高爾基曾說過:“浪漫主義的定義有過好幾個,但是能為所有的文學史家都同意的正確而又十分全面的定義目前卻還沒有,這樣的定義還沒有制定出來。”到目前為止,關於浪漫主義,大多數的文人學者是根據藝術作品的特色來定義的。比如思想特徵上,浪漫主義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浪漫主義對法國大革命後的現實極為不滿,往往把非資本主義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義作家深感古典主義所宣揚的理性對文藝創作是一種枷鎖,於是強調創作的絕對自由,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圍,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們特別重視愛情題材,對人的夢境也進行了大量的描寫。其次,描寫自然風光,歌頌大自然也成了浪漫主義的一大特徵。由於厭惡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反感庸俗醜惡的現實,對工業化的恐懼和憎惡便成為浪漫主義詩人共有的特點,而雄偉瑰麗的大自然和遠方奇異的情景,則成為浪漫主義作家寄託自由理想之所在。他們標舉盧梭的“迴歸自然”的主張,把自然看作一種神秘力量或某種精神境界的象徵。浪漫主義作家不僅歌吟本國自然之美,而且樂於描繪異國風光,如美洲的叢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國,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哥特式的建築,古代的廢墟等等。除此之外,從司各特開始,到雨果、大仲馬等大多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但他們的描寫卻不一定反映歷史真實,而有時純粹是自我的想象,擷取歷史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插曲在史書上語焉不詳,可以任憑作者自由馳騁。同時,浪漫主義作品還重視民間文學,尤其是中世紀的民間文學。為此還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而浪漫主義作品的藝術特色也成了文人學者們研究定義的一大依據。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誇張和想象,用詞也傾向於華麗一路。浪漫派尋求強烈的藝術效果,追求異乎尋常的情節,描寫異乎尋常的事件,刻畫異乎尋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獨的叛逆形象,這些都離不開對比、誇張和想象的手法。同時憂鬱感傷的情調也為浪漫派作家所愛好。

    浪漫主義因作家的態度不同,分成了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於正視現實,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滿反抗、戰鬥的激情,寄理想於未來,嚮往新的美好生活。消極浪漫主義者則不然。他們不能正視社會現實的尖銳矛盾,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他們的思想是同那個被推翻了的封建貴族階級的思想意識相聯絡的。他們從對抗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出發,反對現狀,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的宗法制,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去尋找精神上的安慰與寄託。

    喬治·戈登·拜倫、波西·比希·雪萊、約翰·濟慈、維克多·雨果等作家作為積極浪漫作家的代表在西方的浪漫主義文學裡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滅的印記。而維克多·雨果由於法國大革命的曲折莫測,決定了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他也是整個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劇作《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在法國最終戰勝了古典主義。雨果是浪漫主義作家中鮮有的全才,在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其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悲慘世界》等具有史詩般雄壯的風格,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

    雨果的浪漫主義思想都體現在了他一部部精彩而宏偉的鉅著之中。

    雨果認為基督教的產生,把詩引向真實,是人們看到肉體和靈魂,獸性和神性,惡與善,醜與美在人性中的共存。這樣,就使文學衝破了古代文學只描繪美的典型的藩籬,滑稽醜怪進入文學之門。而這就是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原則。雨果的創作中,這鮮明的對照讓他的作品更有特色。他在《這是六月裡》裡寫道:“上帝在地面上創造著麥穗, 葡萄,灌溉著叢林的流水,鮮紅的果子,蜜蜂吸取 花粉的玫瑰,橡樹,桂花,而你卻在建造斷頭臺。”將善的上帝和惡的拿破崙三世、美的大自然和醜的斷頭臺、生命與死亡做了對比。美醜對照是雨果浪漫主義文藝思想的核心。而《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浪漫主 義的代表作。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體現了這種對照原則,運用這種原則組成驚心 動魄的情節,創造了異乎尋常的人物,給人們展現出一幅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抗爭的畫面。《巴黎聖母院》的故事情節始終圍繞著三個人展開:美麗純潔,天真善良的 吉普賽少女——艾絲美拉達,表面道貌岸然,內心殘忍虛偽的聖母院副主教—— 唐·克洛德·弗羅絡·德·蒂爾夏普以及外表畸形醜陋,內心善良崇高的聖母院 敲鐘人——卡西莫多。雨果用離奇的情節,巧合、誇張、怪誕、富於幻想的描寫讓小說的藝術特色更加鮮明。環境與事件,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種法庭、兩種審判之間,人物形象的對比等等都讓浪漫主義的色彩更加濃重。

    同時,雨果還認為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絕對的現實”。“藝術不可能提供原物。” 藝術的領域和自然的領域是不同的,自然和藝術是兩回事,彼此相輔相成, 缺一不可。藝術除了理想之外,還有塵世和實在的部分。這區分了藝術真實 與現實真實的不同。他認為浪漫主義文學是一面“集聚的鏡子”,非但不減弱原來的顏色和光彩, 而且還把它集中,凝聚起來,把微光變成光彩,把光彩變成光明。在這一過程中,有“偉大的高高飛翔的翅膀”,這“偉大”的事物就是理想, 是一種絕對精神,它照耀這世界,才使世界有光彩。而雨果的“偉大”就是浪漫主義所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愛的精神理想,因而是永恆的,偉大的,體現人的真實,時代的精神。它是一種理想的真實。雨果的《 悲慘世界》就是根據這一浪漫主義的真實原則創作的。冉·阿讓被迫的經歷、芳汀的悲慘遭遇、滑鐵盧戰役等是真實的,但冉·阿讓超人的體力和驚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又是浪漫主義的突出體現。

    另外,浪漫主義戲劇要求打破統一律,打破古典主義規則的束縛。雨果認為,希臘戲劇的一些規則來自於希臘劇場的特殊性和條件,在當時是合乎自然的東西,可是到了十九世紀,就不再適用了。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自由原則的體現。而這具體表現在雨果反對抄襲和模仿。認為古代的作品並不是完美的,模仿古代作品就更加不真實。一個有才能的詩人會因為模仿而失去本色。浪漫主義認為戲劇家要從“最根本的源泉汲取營養”。若以前的作家詩人因為模仿別人而偉大,那是因為他們模仿的只是形式,他們聽從著自然和自己天才的特點,保持著自己的本色,而這是他們偉大的真正原因。因此,藝術是天才的產物。同時,雨果反對“三一律”,只儲存情節的一致性。時間、地點的一致在浪漫主義作家看來都是荒謬的,只有“劇情或整體的一致是唯一正確而有根據的”,因為它建立在心無二用的這一事實之上,因而是必須的。當然,情節一致和情節單調不能混為一談。 在《歐那尼·序言》中,雨果提出:“浪漫主義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歐那尼》寫的是16世紀西班牙一個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反抗國王的故事。劇中完全打破了古典主義戲劇的慣例,地點任意轉換,不遵守時間的一致律,並把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糅合在了一起。 在五幕詩劇中,雨果以16世紀的西班牙為背景,敘述貴族出身的強盜歐那尼與公爵呂古梅的侄女莎爾相愛,遭到國王卡爾洛阻撓,公爵破壞,最後雙雙死去的故事。 沒有明確的時間,沒有統一的場景,但歐那尼和莎爾的愛情和歐那尼與國王的鬥爭為父復仇的兩條情節線卻是一致而連貫的。

    當然,和其他古典文學大師具有不可避免的侷限性一樣,雨果的浪漫主義也有明顯的不足。首先他還沒有完全擺脫基督教神秘主義的影響,認為美是基督淨化後的產物。同時,他還誇大了天才在藝術創作上的作用。但儘管如此,雨果所創立的積極浪漫主義理論,至今並沒有失去它的進步意義,它仍是我們理解積極浪漫主義的重要理論。

  • 3 # 俏花旦

    雨果的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藝術真實觀、美醜對照觀、創作自由觀和教育功能觀等四個方面。 《巴黎聖母院》是浪漫主義小說的經典之作,也是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是遵循了對比邏輯,沒有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在雨果看來,浪漫主義是藝術史發展過程的最高表現,浪漫主義戲劇體現了悲劇與喜劇、美與醜、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的完美結合,因而能夠最充分、最全面地描繪生活。雨果認,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滑稽醜怪是戲劇的一種最高度的美。雨果之所以特別強調滑稽醜怪,是因為他把滑稽醜怪表現為近代藝術的新型別,是藝術發展的表徵,同時,也是浪漫主義區別於古典主義的重要特徵之所在。

    以《巴黎聖母院》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創作於1831年)(又稱《鐘樓怪人》)是法國作家,詩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普賽女郎愛絲美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俄國.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國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說《巴黎聖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卜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麵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範本。小說的發表,使雨果的名聲更加遠揚。 內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愛絲美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地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麼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 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絲美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鍊金術士克洛德·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普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慾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這些小販哪裡把他放在眼裡,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衝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來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於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鐘而震聾了耳朵。狂歡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絲美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醜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 可是,弗羅洛在慾火中燒無法入睡,因為牽著小山羊的愛絲美拉達還在教堂門前的廣場上唱歌。他高聲對自己說:“在人世間我只有痛苦。她長得那麼美,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舞跳得那麼好,難道是我的過錯?她能夠使人發瘋,難道是我的過錯?”他實在無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來!”鐘樓怪人快步跑向愛絲美拉達,把她抱起來就向聖母院跑去。愛絲美拉達拼力抵抗並高喊“救命啊!”恰巧侍衛隊長浮比斯正在巡邏,聽到喊聲騎馬率眾趕到,救下吉卜賽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愛斯美拉達帶到一家旅店,要了一個房間,正要對她非禮,機警的姑娘擺脫了他的糾纏,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們聚集的“奇蹟王朝”。 在這“奇蹟王朝”統治下的“黑話王國”裡,乞丐王克勞班正在審理不懂切口而誤入“王國領地”的窮詩人乾果阿。按照王朝的規矩,他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跟絞索配對,要麼跟王國中的女人攀親。可是幾個老女人都嫌他過於單薄,沒一個人肯要他。這樣,乾果阿只能被吊死。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愛絲美拉達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這樣,兩人當場舉行婚禮。善良的少女同意與他結為夫妻,只是為了救他一命,把他帶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與他同房。 犯了強搶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審理後,被帶到廣場上當眾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過的鐘樓怪人口渴難熬,他向士兵和圍觀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卻是一片戲弄和辱罵。這時,美麗的愛絲美拉達撥開眾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邊。心中充滿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飽含熱淚,不住地說:“美……美……美” 廣場上,窮詩人幫助愛絲美拉達上演小山羊認字的節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陽神浮比斯的名字。這時浮比斯正在廣場旁邊的王宮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兒獻媚取寵。公主百合花讓浮比斯到廣場上,趕走愛絲美拉達,以證實他對她的愛情。浮比斯騎馬來到廣場,大聲轟趕著正在演出的藝人,小聲和姑娘訂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見面的幽會。 心神不寧的弗羅洛聽說乾果阿和姑娘已結為夫婦,怒火中燒十分生氣,當得知他們只是名義夫妻,又轉憂為喜。他在街上遇見喝得爛醉的侍衛隊長浮比斯,聽他說要去和姑娘幽會,立即正言勸阻,聲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婦,但浮比斯反駁說:“你何必把愛情和婚姻混為一談。”他徑直向那家旅店走去,弗羅洛像影子一樣緊隨其後。 浮比斯來到旅店的小樓上,愛絲美拉達正坐在床邊等著他。當他們熱烈地吻抱時,浮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給姑娘,姑娘順手把它丟擲窗外。恰巧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竊聽的弗羅洛的眼前。當這對情人再次熱烈擁抱時,弗羅洛拾起匕首,從窗外把它刺進了浮比斯的後背。 在審判愛絲美拉達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闆作證說,看見一個渾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樣,把銀幣變成了幹樹葉。坐在審判席上的弗羅洛說:“是魔鬼,而不是這位姑娘刺殺了衛隊長。”無辜的愛絲美拉達只關心衛隊長的生死,因為浮比斯可以證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訴她,衛隊長不僅活著,而且對被害經過一無所知。他絲毫不肯為姑娘開脫罪責,這使愛絲美拉達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認自己施用魔術驅使黑衣魔鬼刺殺了衛隊長。法庭判處姑娘絞刑,次日執行。 卡西莫多敲鐘之後,在塔樓上看到弗羅洛神色緊張地注視著聖母院門前的廣場。穿著白色死刑犯袍子的愛絲美拉達站在夜間匆忙搭起的絞刑架下,絞索套在脖子上,平靜地等待著行刑的時刻。卡西莫多不顧一切地從門內衝出,把姑娘搶進了巴黎聖母院。行刑計程車兵驚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著鐘樓怪人獨自一人劫持了法場。因為聖母院避難權的原因,士兵們不敢擅入。 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裡,他像守護神一樣睡在房門口。他把愚人節得到的哨子交給姑娘,告訴她遇到危難時,一吹哨子,他就能趕來救援。 弗羅洛到郊外像發了瘋一樣,亂跑了一陣之後,回到了聖母院。他發現愛絲美拉達不但未被處死,而且就在身邊。他跟隨她走進了卡西莫多的房間,愛絲美拉達發現這個人就是刺殺浮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怒火。當弗羅洛正要強姦她時,她吹起了哨子。卡西莫多聞聲而至,趕走了昔日的恩人,並告訴姑娘那次搶她的事,也是出於他的主意。 卡西莫多對愛絲美拉達懷有無限的感激和純真的愛慕之情。他快活地看著熟睡的美人,突然醒來的姑娘被他的醜臉嚇壞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鐘樓上用自己的頭拼命地撞擊著大鐘,低沉的鐘鳴如泣如訴。愛絲美拉達來到他身邊,卡西莫多用手矇住臉,喃喃地說:“我的臉很醜,總讓人害怕。”為了安慰他,姑娘為他跳起了節奏歡快的舞蹈。興奮異常的卡西莫多,像打鞦韆一樣,用身體的重量為姑娘敲響了聖母院的大鐘。他爽朗的笑聲充滿整個鐘樓。卡西莫多在鐘樓上牽著繩子飛來飛去,為愛絲美拉達採摘盛開的鮮花。突然姑娘發現了在廣場上的衛隊長,她叫他的名字,但他頭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讓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為了得到公主豐厚的陪嫁和位於聖保羅的領地,對姑娘的請求不屑一聽,策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覺得自己辱沒了姑娘的使命。 對姑娘強佔未成的弗羅洛懷恨在心,跪到國王那裡,請示如何解決聖母院避難權問題。國王請教了一位尚在獄中的老學者,終於決定可以不顧避難權,強入聖母院捉拿女巫。卡西莫多趁弗羅洛外出時,把教堂的大門緊緊關住。 乞丐王克勞班聽說聖母院避難權將要結束,率領成千上萬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來攻打巴黎聖母院,營救大難臨頭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這些人衝入教堂,他從樓頂上扔下巨大的石條石塊,翻倒灼熱的金屬液體,企圖驅散眾人。勇敢的乞丐終於攻破大門,救走了愛絲美拉達。不料嚴陣以待的國王士兵已從後門進入教堂,雨點般的箭刺向愛絲美拉達和流浪漢們。乞丐王也在混戰中被人殺死。卡西莫多站在樓頂上,看著心愛的姑娘又被吊在絞刑架上,痛不欲生。當他發現弗羅洛正在鐘樓上對著愛絲美拉達獰笑,他把這個道貌岸然的野獸舉過頭頂扔了下去。 從絞刑架上解下來的愛絲美拉達的屍體,被人們放在蒙孚貢大墳窟裡,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後,靜靜地躺在她身旁。兩年之後,人們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骨。當人們試圖分開他們時,屍骨便化為塵土。 [編輯本段]創作歷史 早期創作 從中學時代,雨果便愛好文學創作,開始寫詩。1819年,與詩人維尼等人創辦《保守文藝雙週刊》,經常在刊物上發表詩作,很多是擁護波旁王朝、歌頌保王主義和天主教的。1822年發表第一本詩集《頌歌集》,獲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 。後相繼出版《 新頌歌集 》和《 頌詩與長歌》,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間,還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冰島魔王》與《布格·雅爾加》。 1824年,自由主義日趨高漲,他的政治態度也有所改變,與浪漫派文藝青年繆塞、大仲馬等人組成“第二文社”,開始明確反對偽古典主義。1827年,雨果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是他為自己的劇本《克倫威爾》撰寫的。劇本因不符合舞臺藝術要求,未能演出,而這篇序言則成為聲討古典主義的檄文、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經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認為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序言裡提出浪漫主義的美學主張,宣揚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的對照原則,力圖擴大藝術描寫的範圍。從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豐富的戲劇、詩歌以及小說創作顯示出浪漫主義的實績。主要有批判專制王權的戲劇《瑪麗蓉·德·路爾墨》(被禁演),歌頌希臘民族解放鬥爭的詩集《東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說《一個死囚的末日》。 1830年 ,發表的《愛爾那尼》是浪漫主義戲劇代表作。劇本敘述16世紀西班牙貴族出身的強盜為父復仇而與國王抗爭的故事,具有明顯的反封建色彩,藝術上打破了古典主義關於悲喜劇的界限,顯示了浪漫主義豐富多采的風格。此劇在演出時,古典主義派與擁護浪漫主義的文藝青年在劇場內外鬥爭激烈,最後演出大獲成功,標誌著浪漫主義的勝利,成為法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小說透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爾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故事情節複雜,人物性格誇張,整部作品以色彩濃郁的筆墨寫出,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小說的特點。在《巴黎聖母院》之後,雨果又相繼發表了浪漫主義戲劇《呂克萊斯·波爾吉》、《瑪麗·都鐸》、《昂傑羅》,詩集《秋葉集》、《黃昏之歌》、《心聲集》、《光與影》,小說《窮漢克羅德》以及雜文《文學與哲學雜論》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充滿了反封建反教會的精神。 流亡期間的創作 七月王朝金融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和鞏固,使雨果逐漸在政治上採取了妥協態度。184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此後,他在文學創作上比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後,他逐漸走向共和的立場,在總統選舉中,他投票支援路易·拿破崙,不久,又成為他的反對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發動政變,宣佈帝制,大肆進行鎮壓,雨果被迫流亡國外,達19年之久。 流亡期間,雨果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並以筆作武器,對拿破崙的獨裁政權進行鬥爭。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崙三世的政治小冊子《小拿破崙》,撰寫了揭露政變過程的小冊子《罪惡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諷刺詩集《懲罰集》問世,它充滿革命氣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鼓舞愛國志士的反納粹的鬥志。1856 年出版的《 靜觀集 》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間的思想感情。他的《歷代傳說》是法國文學史上主要的史詩作品。全書共3卷,以聖經故事、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為題材。雨果在流亡期間的其他文學作品有詩集《街頭與林際之歌》 ,長篇小說 《悲慘世界》、《 海上勞工》、《笑面人》,文藝批評專著《論莎士比亞》。 《悲慘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傑作。小說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讓是貧農出身的工人 ,一直幫助姐姐養活 7 個孩子 , 因飢寒交迫,偷了塊麵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獄,又被加重處罰。出獄後,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從善,改名換姓,經營工業,促進小城的繁榮,贏得當地人的推崇,當上市長。為了解救被誤認的無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獄。為了實踐自己對被遺棄而死於貧困的女工芳汀的諾言,逃離監獄,收養她的女兒珂賽特,隱居巴黎。珂賽特長大後,與馬利尤斯相愛。馬利尤斯參加1832年起義,起義失敗時身負重傷,被冉阿讓冒著生命危險救出。最終長期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面對多年捨己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發生崩潰。整部小說突出了貧窮人民悲慘的命運和處境的主題。作者透過冉阿讓、芳汀、珂賽特的不同經歷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畫面,而且以更加豐滿有力的形象描繪把勞動人民的悲慘與不幸完全歸咎於社會的壓迫和資產階級社會的“文明”。

    2 瀏覽2033

    《巴黎聖母院》體現了雨果的什麼創作原則,結合作品加以分析

    《巴黎聖母院》是“對照藝術運用得最全面、最奇特、最鮮明、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對照手法無處不在,滲透一切領域,並構成整個作品的基調。陳敬容在《重譯序》中認為,作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里程碑,小說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善惡美醜的鮮明對照,“這種對照不是按傳統方式把美與善、醜與惡分別集中於不同的兩類人物身上,或根本回避醜惡的一面;而是讓它們互相交錯:外表美的,其靈魂未必善;外表醜的,其靈魂未必惡。敲鐘人加西莫多,外表醜陋到了滑稽甚至兇惡的地步,但他心靈之美之善,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而愈益突出;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德外表何等崇高善良,心靈卻又何等邪惡毒辣;沙多倍爾(即弓箭隊長)是花花公子的典型,賢哲的人們見了他只會搖頭,而單純的少女卻會對他一見鍾情;天真貌美而心地淳樸的街頭賣藝姑娘拉•愛斯梅拉達,對加西莫多的愛情視而不見,卻用純真的感情去愛這個浪蕩子,而且至死不渝。”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還在環境、情節等方面有所體現,收錄在柳鳴九主編的《雨果創作評論集》中的卞昭慈的《一曲幻歌辨美醜——的浪漫主義手法》以及丁子春的《的對照藝術》等文章從各個角度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關於巴黎聖母院教堂的本身,它不僅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場所存在,更是作為建築藝術的經典被雨果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加以細緻地描繪。法國作家莫洛亞在雨果的傳記中寫道:“它的真正的主人公是‘聖母院的大教堂,它那兩座鐘樓的黑森森的輪廓映現在星空中,石制的軀體,巨大的基座,彷彿是一尊蹲在市內打盹的雙頭斯芬克司……’”“他的這部作品對法國建築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之前,文藝復興前的建築被人們認為是野蠻的,他的小說出版之後,它們才受到尊重,被當作是石制的《聖經》。”著名的小說家王安憶在談到《巴黎聖母院》的時候也指出“巴黎聖母院是一種岩層,是歷史和文化積累起來的沉澱,透過它可瞭解到許多的東西”,因而要首先來了解它,這是“理解整個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對聖母教堂的這一描寫無疑成為小說的一個亮點,也更增加了作品浪漫主義的氛圍。

    8 瀏覽37822016-12-01

    分析雨果《巴黎聖母院》體現的浪漫主義文學特徵(包括思想和藝術兩方面),人道主義,美醜對照原則

    浪漫主義文學型別的基本特點:與"新古典主義對立",是說浪漫主義力主表現個性與感性,不像古典主義文學那樣強調理性以及對社會、國家整體的服從;"從中世紀和文藝復興得到啟發",是說浪漫主義在題材與主題的表現上富於傳奇性、奇特性。這些特點都使浪漫主義文學有了與西方傳統文學全然不同的面貌。   浪漫主義文學以一種超越現實的文學精神,執著於對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現,力圖用文學給人類展現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國作家席勒的話說,浪漫主義"試圖用美麗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實" 。 百度有。。。。懶得複製了= =# 再結合作品就行了。。。

    1 瀏覽1227

    求巴黎聖母院的浪漫主義手法體現在哪些地方

    表現在: 1.離奇的情節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誇張和怪誕。如:"奇蹟王朝"對詩人奇特的審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場,抵禦千軍萬馬的進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屍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 這些曲折多變,但在本質上又是真實的情節,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則表現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舉動,巨人般的體力,以及對愛斯梅哈爾達高尚而充滿自我犧牲的愛情及表達方式;克羅德的禁慾和縱慾的矛盾等。這些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獨具的浪漫主義特徵,即追求誇張,想象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 3.強烈的對比 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徵,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聖母院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民陰暗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初版封面 《巴黎聖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作品透過法國路易十一時期一個天真少女慘遭封建王朝和教會迫害而死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反封建反教會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義思想。愛斯梅拉達是個純潔善良、寬厚正直的吉卜賽姑娘,她面對克洛德的淫威寧死不屈,敢於給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罈解渴的泉水。然而,這樣一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卻慘死在中世紀教會的暴虐之下,作家對她的悲慘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巴黎聖母院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又一個人物。他雖然貌醜,但內心卻無比善良。雨果認為,“仁慈”和“愛情”可以出現奇蹟,愛斯梅拉達的一口清涼泉水,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間溫暖,從而喚醒了內心深處判別美醜的本能,激起了善行的激情。從此,他不僅能識別愛斯梅拉達的美,也能判別克洛德的惡,並作出種種非凡的舉動。作者藉此來歌頌真、善、美。 克洛德是巴黎聖母院副主教,他虛偽、陰險、歹毒,企圖佔有愛斯梅拉達,而當目的不能達到時,便煽動宗教狂熱,誣陷她是女巫,最後把她送上絞架。他是惡的代表。然而,作者沒有對他作簡單處理。克洛德並不是天生的惡人。早年也是一個聰明可愛、充滿幻想的孩子,但在宗教統治一切的年代裡,他只得在“彌撒書和辭典中長大”。他也有過愛心,收養過弟弟和被遺棄的加西莫多,但教規逐漸使他的人性異化。吉卜賽女郎的出現,使他的“信仰生存”出現了危機。儘管他認為這是魔鬼作怪,會將他帶入地獄,但他仍然無法抗拒這一誘惑。這說明,人文主義的春風不僅喚醒了廣大市民爭取愛情幸福的意識,同時也動搖了宗教聖職人員禁慾主義的“銅牆鐵壁”,“人性”開始衝擊“神性”。但是,在宗教毒汁裡浸泡太久的克洛德,無法像正常人那樣愛一個女子,一旦目的不能達到,妒忌便有可能變為可怕的迫害,加上副主教的地位和權力,慘劇更加無法避免。雨果是透過這個性格矛盾的形象更深刻地表達了主題。 小說的背景雖然是15世紀的法國,但富於現實意義。作者熱情歌頌“奇蹟王朝”遊民攻打巴黎聖母院,並指出,流浪漢的暴動雖然被鎮壓下去,但古往今來,暴政能持續多久?黑夜就要過去,光明必將來臨,善終能戰勝惡!小說中的這些描寫進一步體現了作家的民主思想。 這部作品情節離奇,人物形象怪誕,充滿巧合和誇張,尤其是美醜對照原則的運用,更增添了浪漫主義的氣氛。如16年前愛斯梅拉達被拐走,而母女重逢之日又是訣別之時;加西莫多獨自在聖母院頂樓抵擋眾人的進攻;公墓裡緊抱在一起的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屍骨分開時,立即風化等。又如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個審判法庭的對照,一個洋溢著平民的善良、友愛,另一個充斥著殘暴、昏庸、偽善;愛斯梅拉達和加西莫多的善,跟副主教和法比的惡的對照,以及人物自身的光明與黑暗、崇高與卑下的對照等。作者對中世紀絢麗多姿風光的展現,對巴黎聖母院這座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讚美等,也使作品更具浪漫主義色彩。

  • 4 # 消失的雲

    雨果,被人們稱為是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他一生當中些了非常多的劇本、小說、詩歌、散文,在法國乃至世界都有著非凡的影響力。雨果出生在法國東部的貝桑松城,在年幼的時候他的父母專門為他請來一位私塾老師。起初,老師為雨果推薦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書籍。可他看完後,抱怨故事太淺顯了。見此情景,老師便為他推薦了像莫里哀盧梭、伏爾泰等大作家的著作。結果這一次,雨果完全沉浸到跌宕起伏的故事當中去了。隨著書讀得越來越多,雨果的文學底子漸漸深厚起來。

    有一次,法蘭西文學院舉辦詩歌競賽,主題是:生活中,讀書給予我們快樂。雨果參加了比賽,在比賽中他不慌不忙,洋洋灑灑地寫出一首長詩《讀書樂》。一位老師閱讀完他的長詩後,情不自禁地大聲誇讚道,文壇神童!文壇神童!長大之後,雨果曾經和長兄共同創辦《保守文藝雙週刊》,前後一共出了三十二期,其中大部分的文稿均出自他的手筆。在二十歲那年,雨果將少年時代寫的詩歌彙集成冊,取名為《頌歌和雜詩》,此書出版後,他獲得法國國王路易十八的賞賜。

    19世紀20年代中期的法國文壇,浪漫主義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鬥爭激烈,受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浪漫主義文學逐漸佔據了上風。雨果起初並不喜歡浪漫主義文學,認為它只是文人心中的一種美好向往,根本不切現實。可是後來,雨果接觸了幾部這類作品後,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到後來,他開始積極投身於浪漫主義文學的創作。不久雨果發表著名的戰鬥宣言《克倫威爾·序》,在此文中他矛頭直指古典主義,猛烈地抨擊它清規戒律太多,極大地約束了人們大語文叢的思想。

    他論述說,真正的文學應當解放人的思想,只要能抒發情感,自然中的一切皆可成為藝術題材。雨果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這篇序言竟使他成為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此後,他筆下浪漫主義題材的詩歌、戲劇、小說如泉水般奔湧而出。1831年,雨果出版了他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巴黎聖母院》,舉震驚了法國乃至世界文壇。

    雨果的文學創作是和政治分不開的。法國工人起義失敗後,他開始沉默,文學創作隨即停止。七月革命後,他的文學創作又開始活躍起來,還曾被路易·菲力普授予世卿的稱號。在1851年,拿破崙三世發動軍事政變,實行軍事獨裁。雨果聞知後,憤慨不已,他發表文章,毫不保留地抨擊拿破崙三世的獨裁。拿破崙三世聞知後,勃然大怒,下令全國通緝雨果。無奈之下,雨果只好逃出巴黎,開始了他整整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的歲月中,雨果的筆桿子一刻也沒有停止,他寫出政論《小拿破崙》,詩集《懲罰集》、《歷代傳說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這些文學著作如同一把把銳利的匕首,直播到專制統治者的心窩裡。

    1870年後,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新組建的國防政府對公眾宣佈:法國向普魯士投降。在國難當頭之際雨果結束在外的流亡生活,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回到祖國,他以68歲的高齡參加了國民自衛軍,捍衛祖國的尊嚴和主權。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失敗,反動政府對人民進行了殘酷的大屠殺。面對政府軍的血腥鎮壓,雨果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寫下《凶年集》,直言不諱地痛斥了反動政府。1885年5月,雨果逝世。在昏迷中,他吟道:“人生便是白晝與黑夜的鬥爭。”這句話概括了他用筆桿子作鬥爭的一生。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是馳名世界的法國大詩人、大文豪。他的文學鉅著《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綺麗瑰寶。

  • 5 # 歸心齋文談

    雨果既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也是一位有影響的文藝評論家。19世紀2、30年代,法國文壇以雨果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曾經對法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產生過巨大影響。作為這一文學運動領袖的雨果,不但以數量眾多的文學創作豐富和確立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在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而且在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序言和如《莎士比亞論》、《論司各特》、《論拜倫》等理論著作中深刻闡明瞭浪漫主義的文藝思想,特別是1827年發表的為自己的韻文劇本《克倫威爾》所作的序言更是精華畢注、影響深遠,被視為“浪漫主義文學的完整綱領,批評史上的重要文論”,表明了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美學思想,從而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開闢了道理。

    事實上,雨果在創作中顯示出來的非凡才華正是來自於他獨到的批評的眼光。顯然,在浪漫主義文學理論探索和建樹方面,作為批評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絲毫不遜於他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他在思想上接受了社會民主思想的影響,由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不自覺的參加者成長為自覺的領導者,明確而系統地提出了浪漫主義的文學理論,在當時的法國文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對後世的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就是雨果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的豐碩成果。

  • 6 # doco一畫

    雨果的早期創作先受消極浪漫主義的影響,後來逐漸擺脫。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質變——轉向了民主主義,並舉起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大旗。

    《〈克倫威爾〉序言》是雨果的創作進入第二時期的標誌,他在這篇序言中正式與消極浪漫主義決裂。1830年七月革命前後,雨果的民主主義思想逐漸增長著。另一方面,這種思想還具有不徹底性。三十年代後期,雨果的思想和創作開始發生危機,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危機才結束。

    雨果的第三個創作時期,現實主義更加明顯,也是作者的批判性達到最高峰的時期。

    雨果的最後一個時期,創作仍然是以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為主導思想,一方面,它們在革命事業中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消極性更為明顯了。

  • 7 # 海那邊海這邊

    雨果全名,維克多·馬裡·雨果(法語:Victor Marie Hugo,法語發音:[viktɔʁ maʁi yɡ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和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在法國,雨果主要以詩集紀念,如《靜觀集》和《歷代傳說》。

    像那個年代許多年輕作家,雨果深受夏多布里昂影響,夏多布里昂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著名人物,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文學家。年輕時,雨果決定成為夏多布里昂或一無是處。他的一生與夏多布里昂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雨果進一步推動了浪漫主義,參政(主張共和主義)並因此被迫流亡。

    在結婚1年後,雨果出版了第1部小說《冰島兇漢》

    3年後出了第2部小說《布格·雅加爾》

    在1829到1840年間,他又出了5卷詩集(《東方詩集》、《秋葉集》、《微明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為他掙得當時最佳哀歌體和抒情體詩人稱號。他第一部詩集《頌詩與雜詠集》於1822年出版,當時他不過20歲,就從路易十八那裡爭得皇家津貼。雖然,這些詩集因熱情和嫻熟被喜愛,四年後的《頌詩與歌謠》更顯示出雨果是個偉大的詩人,抒情和創意的天才。

    維克多·雨果第一部成熟的小說出現在1829年,反應出他敏銳的社會意識,並貫穿日後的作品《一個死囚的末日》,這本小說中雨果描述了土倫苦役犯從裡出來監獄的場景,他造訪土倫苦役犯監獄,做了大量筆記。《一個死囚的末日》對後來人,如阿爾貝·加繆、查爾斯·狄更斯和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產生深遠影響。《縲紲盟心》是部有關真實殺人犯在法國處決的紀實短篇小說,於1834年問世,雨果日後認為這是就社會不公的著作《悲慘世界》的前奏。

    因戲劇《克倫威爾》和《艾那尼》,雨果成為浪漫文學運動的領頭人物。

    小說《巴黎聖母院》於1831年出版。

    早在三十年代,經歷了社會洗禮的雨果就打算寫有關社會苦難和不公的大部頭,但《悲慘世界》花了17年才完成,最終於1862年出版。這本小說也成了雨果最為經典的小說。

  • 8 # 蕭硯歌

    雨果作為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帶頭大哥,他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理論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文學創作必須敢於創新,緊跟時代步伐而不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2、極力反對過時的古典主義文學,多角度地批判古典主義文學創作理論;

    3、辯證統一地看待文藝對現實的關係、文藝的社會功用和文藝的真善美統一等問題。

    維克多·雨果

    01 文學創作必須敢於創新,緊跟時代步伐而不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

    雨果有一個最為基本文學創作觀點:文學創作不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而應該勇於創新,永遠追隨時代而進步。他還從歷史、現實和美學三個方面尋找依據進行論證。

    首先,雨果在他的浪漫主義文藝宣言《克倫威爾·序言》中認為“詩總是建築在社會之上”。在這篇長篇序言裡,他考察了文學隨社會而發展的歷史,列舉了大量事實說明,文學發展從抒情詩發展而成史詩,再發展而成戲劇,這是與社會從原始社會發展成古代社會,進而發展到近代社會完全相適應的。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詩有抒情短歌、史詩和戲劇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和一個相應的社會時期有聯絡。原始時期是抒情性的,古代是史詩性的,而近代則是戲劇性的。”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雨果論述了新興的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必然性及其對於陳舊的古典主義教條的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其次,雨果直接從社會現實需要的角度,說明了文學隨時代而進步,即以浪漫主義文學取代古典主義文學的必要性。

    (回答裡提到的雨果文章均收錄在《雨果論文學》裡,這本書裡的論文和序言本身也是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美文,具有極高的思想意義和文學價值。)

    在1824年寫成的《論拜倫》一文中,雨果抨擊當時那些假古典主義者都是“一小撮井底之蛙”,指責他們就像阿利奧斯特筆下的羅蘭一本正經地要求一個過路人用一匹活馬來換取他的死馬一樣,企圖把文學拉向後退,殊不知法國大革命後新的現實已經對文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1830年,雨果在為青年詩人查理·多瓦勒的詩集《天神》所寫的序言中再次強調,社會的解放必然導致文學的解放,新的人民應該有新的藝術,而浪漫主義文學正是適應了新時代的要求應運而生的。

    在雨果的心目中,浪漫主義其真正的定義不過是文學上的自由主義而已。它必將在公眾的正當要求下取得所向無敵的勝利。因此,他為新文學熱情地歡呼:

    “讓人民的文學隨著宮廷的文學接踵而來吧”。

    在《莎士比亞論》中,雨果進一步發揮了這樣的思想。他指出,古典主義文學根本不過是一場重複的獨白,而當前的發展要求新的東西,人們必須擺脫古典主義文學的束縛而創立一種以人民為目的的文學。

    再次,雨果還從美學方面進行強有力的論證,指出浪漫主義文學較之古典主義文學是時代帶來的一大進步,也是文學發展本身的客觀要求。

    他認為文學的源泉是“自然”和“真實”,文學的極至是真善美的統一,詩人只應該從自然和真實以及既自然又真實的靈感中得到指點,而不應一味模仿古人,受種種人為的清規戒律的束縛。

    所以,他宣稱詩人的職責是從“自然”和“真實”中汲取滋養,充分發揮自己的獨創精神,創造出真善美統一的作品來,給人民以教益和樂趣,以推動時代的前進。

    與此同時,他還指出,文學語言亦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不能把語言固定化,在雨果看來:

    “語言是不會固定不變的。人類的智慧始終在向前發展,或者可以說始終在運動,而語言是跟著人類的智慧亦步亦趨的……一旦語言固定不變了,它的死期也到了”。

    以上說明,雨果對文學乃至語言始終抱著發展的觀點。他以文學改革為己任,高舉浪漫主義的大旗,向當時的假古典主義猛烈開火。

    02 極力反對過時的古典主義文學,多角度地批判古典主義文學創作理論

    從文學本身的發展來看,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盛行是反對古典主義文學的產物。雨果認為古典主義是一種過了時的文學,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需要,一些陳規陋習必須予以拋棄,這是以新穎的浪漫主義文學取而代之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對此,他從以下4個方面對古典主義進行了批判:

    1、批評古典主義堅守僵死的教條和規則典範

    在雨果生活的時代,古典主義學院派要求詩人、作家遵守規則,仿效典範。他們所說的規則,無非是一些僵死的古典主義的教條,他們所說的典範就是古希臘、羅馬文學的範本。雨果根本反對這些陳詞濫調。

    他在《克倫威爾·序言》中指出:

    “什麼規則,什麼典範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如說,沒有別的規則,只有翱翔於整個藝術之上的普遍的自然法則,只有從每部作品特定的主題中產生出來的特殊法則。”

    詩人、作家應該從“自然”和“真實”這個根本的源泉裡去汲取滋養,藝術貴在遵循其本身的規律去進行獨創,任何抄襲、模仿都是不可取的,古典主義作家亦步亦趨地追隨前人踏出的腳印,把藝術和舊法互相混淆,他們錯就錯在把車轍當作了道路。

    2、批評古典主義不顧時代的變遷,一味崇尚崇高優美,而忽視滑稽醜怪,在悲、喜劇之間人為地劃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他宣稱滑稽醜怪是藝術的要素之一,藝術只表現優美崇高而把滑稽醜怪拋棄掉,這是對自然僅僅從一個方面去考察的結果,因而是很片面的。

    他認為文學藝術應當像自然一樣動作,而在自然的萬事萬物之中,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醜怪藏在崇高的背後,美與惡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巴黎聖母院》音樂劇劇照

    因此,他要求詩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裡,把陰影摻入光明,把滑稽醜怪結合崇高優美而又不使它們相混。

    在雨果看來,這是文學發展所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也是浪漫主義文學同古典主義文學的根本區別所在,如他自己聽說:

    “正是從滑稽醜怪的典型和崇高優美的典型這兩者圓滿的結合中,才產生出近代的天才,這種天才豐富多彩,形式富有變化,而其創造更是無窮無盡,恰巧和古代天才的單調一色形成對比;我們要指出,正應該由此出發以樹立兩種文學真正的、根本的區別。”

    雨果同古典主義在這方面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對待滑稽醜怪的褒貶上。他追溯歷史,以事實說明,古代雖也有表現滑稽醜怪的藝術,但畢章處於幼稚階段,到了近代才在藝術表現中具有了廣泛的作用,才逐漸臻於完善,顯示出空前的活力、朝氣和豐富的創造力,滲透到了藝術、風俗、法律甚至教堂等各個領域。

    塞萬提斯雕像

    在被雨果稱之為“近代詩歌的門口”的文藝復興時期一下子就出現了三個“逗人的荷馬”,即義大利的阿里奧斯特、西班牙的塞萬提斯和法國的拉伯雷就是突出的例子。

    (這裡補充說一點:在雨果之前似乎還沒有一個人對文學藝術中的滑稽醜怪作過如此係統的論述,也沒有一個人對滑稽醜怪的美學意義作出像他那樣肯定的評價。這是雨果對西方美學的一個重要貢獻。)

    當然,雨果只是主張在文學藝術中讓滑稽醜怪與崇高優美融合,發揮配角和對照的作用,並沒有進一步挖掘滑稽醜怪的獨特的美學價值。

    不過,對於這點,他也做過一點說明:

    “滑稽醜怪作為崇高優美的配角和對照,要算是大自然給予藝術的最豐富的源泉。”

    3、批評假古典主義所信守的“三一律”

    對於自命為“法國悲劇之神的守衛者”的學院派假古典主義們所信守的“三一律”(脫胎於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一種西方關於戲劇結構的規則,要求戲劇創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三者之間保持一致性。這一定律規定劇本創作必須遵守時間、地點和行動的一致,即只允許有一個的故事線索,發生的時間不能超過24小時,必須只有一個地點。)

    雨果只承認劇情和整體的一致是唯一正確而有根據的,而所謂的地點一致律和時間一致律則都是假託亞里士多德的名義偽造的,無論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裡,還是古希臘的悲劇裡都是找不到根據的。

    因此,他並不籠統地反對“三一律”,他所反對的只是地點一致和時間一致的“二一律”。假古典主義們揚言,他們的“二一律”是建立在“逼真”的基礎上的。雨果指出,恰好就是真實否決了他們的規則。

    他首先批判地點一致律不合情理,認為古典主義的悲劇總是樂於發生在過道、迴廊和前廳這類公式化的場景裡,而把凡是過於特殊、過於隱秘和太富有地方色彩不便發生在前廳和市井中的一切都推到後臺去進行,這隻能使人看見戲劇情節之“肘”,而看不到戲劇情節之“手”,只聽到敘述,而看不到場面,只聽到描寫,而看不到畫面。

    他還批駁了這條規則是從古希臘劇場裡借來的說法,指出希臘戲劇只服從於對它適合的法則,根據劇情的需要而更換地點,而地點一致律只是人為的和戲劇本質毫不相干的清規戒律。

    雨果十分重視在戲劇中準確地再現事件發生的地點,強調準確的地方性是真實性的首要因素。

    在他看來,事故發生的地點是戲劇中的不說話的人物,戲劇中如果沒有這一事件的不可缺少的見證人,那麼,最偉大的歷史場面也要為之減色。

    雨果對古典主義的所謂時間一致律的批判也相當尖銳,認為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不僅可笑,而且十分有害。它和地點一致律交錯在一起,嚴重地摧殘了戲劇創作,使得“凡是歷史上活生生的東西一到悲劇中就都死了”。

    而且,雨果對於“二一律”的批判並沒有就此停下,他還針對“把守思想關的關吏”宣稱的謬論進行了批駁:

    “好些偉大的天才都遵守這些法則,你們竟把它們拋棄了!”

    雨果針鋒相對地指出,如果讓這些天才去自由創作,那麼他們必定會寫出更好的作品,何況高乃依(17世紀上半葉法國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作家,被稱為法國古典主義戲劇的奠基人)是在高壓之下才被迫接受“三一律”的。

    拉辛(法國劇作家,與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稱十七世紀最偉大的三位法國劇作家)正由於“無言地屈服”才使他的作品損失了不少美。

    他們之所以還能寫出受人稱道的作品,只是因為偉大詩人都會透過重重束縛來表現他們的天才而已。

    4、批評古典主義的語言過於雕琢、虛偽、故作艱深和落於俗套的高貴和風雅。

    雨果認為語言亦應符合“自然”和“真實”,隨時代發展而發展。他對於拉辛因用了“狗”這個單音詞而受到指責,非得稱多少聲“閣下”、“夫人”才能得到原諒的情況所表示的同情,也正好透露了他對古典主義語言規範的反對。

    但他並不反對亞歷山大詩體(主要特點為詩句每行有十二個音節,在第六個音節後有個頓挫。法國格律詩不講究音步,但卻十分講究詩行音節數量的整齊,從二音詩到十三音詩都有,使用最多的詩體當然是十二音詩。這種詩歌技法類似於我國的四言詩、五言詩、律詩,以及絕句),主張使用散文語言寫作戲劇,認為問題不在於亞歷山大詩體本身,而在於使用這種詩體的詩人是不是運用恰當。

    在究竟是用韻文還是散文,或者像莎士比亞那樣兩者兼而用之的問題上,他倒是主張用韻文寫作戲劇的。他認為在戲劇裡韻文不僅可以寫得“像散文一樣優美”,而且有助於防止戲劇流於一般化。

    雨果要求韻文的語言必須“自由、明曉而忠實”,既樸質無華,又富有詩意,敢於毫不做作地直抒胸臆,毫不雕琢地表現一切,而不受亞歷山大體的“單調”格律的束縛。他在《克倫威爾·序言》中鄭重宣告:

    “他所力爭的是藝術自由,是反對體系、法典和規則的專制。他慣於盲目地聽從靈感的驅使,根據創作去改變模型。在藝術中,他首先規避的是教條主義。”

    由此可見,他對古典主義的批判,是他自覺地給自己規定的一項重要任務,以便擺脫舊教條,開闢新天地,讓詩人、作家自由地去創造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穎的浪漫主義文學。

    03 辯證統一地看待文藝對現實的關係、文藝的社會功用和文藝的真善美統一的理想等問題

    雨果在批判古典主義的同時,就文藝對一現實的關係、文藝的社會功用和文藝的真善美統一的理想等一系列理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

    在文藝對現實的關係上,雨果的口號是“自然”和“真實”。他對假古典主義的批判和新興浪漫主義文學的提倡都立足於這一口號。

    雨果認為,“自然”和“真實”既是文學藝術的源泉,又是評判文學藝術成敗優劣的依據。凡是符合“自然”和“真實”的,就是可取的,違反的,就是不可取的,所以他說:

    “戲劇的特點就是真實;真實產生於兩種典型,即崇高優美與滑稽醜怪的非常自然的結合,這兩種典型交織在戲劇中就如同交織在生活中和造物中一樣。因為真正的詩,完整的詩,都是處於對立面的和諧統一之中,所以現在可以大聲疾呼說,存在於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於藝術之中,特別在這個問題上,甚至所有一切例外都證實了這一點。”

    在《莎士比亞論》中,雨果竭力稱讚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對稱”,把它說成是天才的表現,實際上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美醜對照原則,其立論的根據依然是它符合“自然”和“真實”,因為按照雨果的說法,大自然本身就是永恆的雙面像。

    讀了雨果的戲劇和小說,就不難看出,他始終如一地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貫徹了這一原則,以至美醜對照成了雨果浪漫主義戲劇和小說創作的一個極為突出的藝術特點。

    《巴黎聖母院》電影劇照

    比如《巴黎聖母院》中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

    如前所述,雨果對地點一致律和時間一致律以及僵死的語言規範的批判也都植根於“自然”和“真實”。他對“地方色彩”亦即“準確的地方性”的強調,他要求像現實生活中應有的樣子去表現事件的程序,用發展的觀點去對待和運用語言,都是把“自然”和“真實”,作為立論的根據的。

    但是,雨果並沒有把“自然”和“真實”同藝術等同起來。他認為:

    “藝術的真實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絕對的現實。藝術不能提供原物。……應該承認藝術的領域和自然的領域是很不相同的,否則就會陷於荒謬。自然和藝術是兩件事,彼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他同意莎士比亞的“鏡子說”,但對之進行了重要的補充。他寫道:

    “我們記得好象已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戲劇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鏡子。不過,如果這面鏡子是一面普通的鏡子,一塊刻板的平面鏡,那麼它只能映照出事物暗淡、平板、忠實、但卻毫無光彩的形象;大家知道,經過這樣簡單的映照,事物的色彩就失去了。戲劇應該是一面集聚物象的鏡子,非但不減弱原來的顏色和光彩,而且把它們集中起來,凝聚起來,把微光變成光彩,把光彩變成光明。”

    總起來說,雨果關於文藝與現實關係的論述不乏唯物的因素,它在創作實踐上的指導意義是導致了包括雨果自己在內的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主要傾向。

    與此同時,它的主觀唯心主義色彩也相當強烈。首先,他把基督教關於靈和肉的說教看作是“自然”和“真實”的表現,把基督教對於文藝發展的作用誇大到近代文藝創造者的地步,就是一種主觀偏見的產物。

    其次,當雨果手中操著他的“藝術魔棍”對“自然”和“真實”進行“加工”的時候,他非常強調靈感、天才、想象和幻想的作用,並要求詩人作家對事物作誇張的表現,這也顯示了他的浪漫主義文論主觀性強的特點,而有別於現實主義的客觀性和典型性的原則。

    雨果的文學創作,尤其是他的浪漫主義戲劇和小說,題材一般取自異國或本國的歷史和現實,大都具有事實的依據,但他並不像現實主義作家那樣致力於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反映時代,而總是任其想象馳騁,構想出奇特的情節和主觀色彩濃烈的圖景。

    最典型代表就是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並不在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從他的美醜對照原則出發,追求強烈的誇張和奇特的效果。

    他的詩歌感情奔放,比喻豐富,對照鮮明,格律自由而又富於音樂性,即便是戲劇、小說也充滿詩意,具有強烈的抒情性。

    就文學的社會功用而言,雨果認為教育和娛樂是必須兼顧的兩個方面。雨果肯定浪漫戲劇能在同一出富有教育意義的戲中包含多種多樣的情趣,這些都說明了他在重視文學教育功能的同時,也並不忽視其娛樂功能。

    不過,雨果似乎更強調文學的教育乍用,這和雨果特別重視教育,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會,改造人心的有效手段有密切關係。

    他甚至認為,“未來的革命都要包括和融合在‘免費義務教育’這句話裡”。正是從這點出發,他提出對民眾進行道德和知識的教化是“作家當前的直接而迫切的任務”。

    在《<留克萊斯·波日雅>序》中,他這樣寫道:

    “劇院就是宣教臺,劇院就是講臺”,戲劇“負有一種民族的使命、社會的使命、人類的使命”。

    又補充說:

    “詩人負擔著靈魂的責任,不該讓群眾沒有得到一些辛辣而深刻的道德教訓就走出戲院。所以,他真正希望,願上帝幫助,在舞臺上永遠只演出富有教育和勸戒作用的東西(至少在我們所處的嚴肅時期都應該如此)。”

    在《莎士比亞論》中,他不但進一步指出作家負有促進人類進步的偉大責任,而且還由此出發,肯定了作家和人民的關係、實用和美的關係以及詩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作用。

    在作家和人民的關係上,他認為一方面是人民生育了作家,作家是人民的兒子,應當為人民服務,或者為人民工作;另一方面作家又是人民的教導者,人民應當對那些以其著作和行動來感化人心的作家懷有感激之情。

    在實用和美的關係上,他旗幟鮮明地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主張為進步而藝術,力圖把實用和美結合起來,融為一體。他指出:

    “為藝術而藝術固然美,但為進步而藝術更加關……任何美都不會因為‘善’而遭損失……愈是多一種用處,藝術就愈增添一種美”。

    他認為,“有用”和“美”雖有區別,但卻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有用”和“美”在文學藝術中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使文學藝術達到崇高的境界。

    雨果作為19世紀一位比較有代表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作家,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始終傾注了人道主義的激情和理想,對人們進行懲惡揚善的教育,就是他的這種思想觀點在創作實踐上的表現。

    雨果的美學理想是真善美的統一,但是雨果把它具體表述為“真實”與“偉大”的結合,即所謂“真實之中有偉大,偉大之中有真實”,或者把它說成是“透過真實充分地寫出偉大,透過偉大充分地寫出真實”也一樣。

    他認為這就是藝術的最高理想,也是所有的天才詩人、作家所能攀登的最高峰,古往今來真正能成就這一藝術高度的只有莎士比亞,因為:

    “莎士比亞全部作品中,既有真實的偉大,也有偉大的真實。在他所有創作的中心,都能發見偉大和真實的交切點,就正是在那裡,偉大的東西和真實的東西水乳交融,藝術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雨果把道德包括在“真實”之中,美包括在“偉大”以內,用他的話說,即所謂“真實包括道德,偉大包括美”。所以可以認為,他所說的“真實”和“偉大”的結合,實際上也就是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在以上的理論指導下,雨果在長達60年的創作歷程中,始終秉持著讚頌真、善、美,鞭撻黑暗、醜惡、殘暴的創作主調,為世界文庫留下了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的不朽經典。

    回答完畢。

  • 9 # 精神小夥一代目

    雨果既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也是一位有影響的批評家。顯然,在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探索和建樹方面,作為批評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縱向上,浪漫主義文學是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理念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僵化的法國古典主義的有力反駁;在橫向上,浪漫主義文學和隨後出現的現實主義共同構成西方近代文學的兩大體系,造就19世紀西方文學盛極一時的繁榮局面,對後來的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概括起來,雨果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理論貢獻主要表現在藝術真實觀、美醜對照觀、創作自由觀和教育功能觀等四個方面。在他的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中深有體現。

  • 10 # 餘老闆YCL

    雨果用自已獨特的浪漫主義思維、理想主義思想來書寫作品,深受世界文學愛好者的好評……雨果名言:"人生是花、而愛便是蜜。"送你一個字:益。自己理解。

  • 11 # 設計師陳雙

    雨果全名,維克多·馬裡·雨果(法語:Victor Marie Hugo,法語發音:[viktɔʁ maʁi yɡ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和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代表作有《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等。在法國,雨果主要以詩集紀念,如《靜觀集》和《歷代傳說》。

    像那個年代許多年輕作家,雨果深受夏多布里昂影響,夏多布里昂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著名人物,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文學家。年輕時,雨果決定成為夏多布里昂或一無是處。他的一生與夏多布里昂有許多類似的地方,雨果進一步推動了浪漫主義,參政(主張共和主義)並因此被迫流亡。

    在結婚1年後,雨果出版了第1部小說《冰島兇漢》

    3年後出了第2部小說《布格·雅加爾》

    在1829到1840年間,他又出了5卷詩集(《東方詩集》、《秋葉集》、《微明之歌》、《心聲集》和《光與影》),為他掙得當時最佳哀歌體和抒情體詩人稱號。他第一部詩集《頌詩與雜詠集》於1822年出版,當時他不過20歲,就從路易十八那裡爭得皇家津貼。雖然,這些詩集因熱情和嫻熟被喜愛,四年後的《頌詩與歌謠》更顯示出雨果是個偉大的詩人,抒情和創意的天才。

    維克多·雨果第一部成熟的小說出現在1829年,反應出他敏銳的社會意識,並貫穿日後的作品《一個死囚的末日》,這本小說中雨果描述了土倫苦役犯從裡出來監獄的場景,他造訪土倫苦役犯監獄,做了大量筆記。《一個死囚的末日》對後來人,如阿爾貝·加繆、查爾斯·狄更斯和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產生深遠影響。《縲紲盟心》是部有關真實殺人犯在法國處決的紀實短篇小說,於1834年問世,雨果日後認為這是就社會不公的著作《悲慘世界》的前奏。

    因戲劇《克倫威爾》和《艾那尼》,雨果成為浪漫文學運動的領頭人物。

    小說《巴黎聖母院》於1831年出版。

    早在三十年代,經歷了社會洗禮的雨果就打算寫有關社會苦難和不公的大部頭,但《悲慘世界》花了17年才完成,最終於1862年出版。這本小說也成了雨果最為經典的小說。

  • 12 # 二聯筆

    答: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巜海上勞工》丶巜笑面人》、巜九三年》等,

  • 13 # 侃侃聽聞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的主要代表作有:

    《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

    《巴黎聖母院》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竭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ト賽女郎埃斯梅拉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慾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捨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該小說曾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及音樂劇。

    《悲慘世界》,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土倫苦刑犯冉·阿讓(Jean Valjean)的個人經歷,融進了法國的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該作多次被改編演繹成影視作品。《海上勞工》是雨果流亡海島期間創作的一部重要小說,主要描寫了主人公吉利亞特對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呂施特深沉純潔的愛,為搶救杜朗德的機器表現出的勇敢與才能,以及為了成全戴呂施特與埃伯納茲爾·柯德萊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犧牲,表現了主人公與偏見、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鬥爭,塑造了一個集“約伯與普羅米修斯”於一身的海上勞工代表。《笑面人》,該作講述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英國。一夥童販將一個10歲男孩遺棄海岸,逃離時遇難,當懺悔他們的罪行,將男孩的身世、證件封在一個葫蘆裡,拋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與王權妥協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兒子。2歲時被英王詹姆士二世賣給童販。童販用手術破壞了他的容貌,使他臉部永遠呈現笑容,充當小丑,被叫做格溫普蘭。格溫普蘭歷盡艱辛。從海邊逃生。被江湖藝人收留,並與收留的另一孤女組成3人流浪之家,四處賣藝,維持生計。15年後,兩孤兒成為情侶,到倫敦賣藝,轟動全城。這時,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蘆落入官方之手,格溫普蘭的身份得到證實。安娜女王藉機製造宮廷陰謀,宣佈格溫普蘭為法定繼承人。格溫普蘭在上議院的演說遭到嘲笑。憤怒之下,放棄爵位去尋找親人。此時戀人已病入膏肓,死於其懷抱。格溫普蘭在萬分悲痛之下投海自盡。《九三年》以雄渾的筆觸真實地再現了十八世紀末的法國曆史面貌,是描繪法國大革命的一部史詩。

  • 14 # 儒帥哲師

      浪漫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是雨果,1930年,他的戲劇《歐那尼》的上演,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鬥爭的徹底勝利,但他的最主要文學成就是由小說取得的。

      雨果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品是《巴黎聖母院》,這部取材於中世紀的小說,以豐富的故事情節和動人的情感,實現了他關於藝術美醜對照的文學主張。小說女主人公愛斯美拉達,是善與美的化身,而相貌醜陋的加西莫多,卻有一顆美好的心靈,相貌英俊的弗比斯內心虛偽,道貌岸然的克羅德陰險無恥。在這樣錯綜複雜的美醜對比中,作者以宏大的場景,曲折的情節、動人的情感,對善與美進行了謳歌,對人性的醜惡進行的鞭撻。雖然小說的結局是悲劇的,但卻體現了愛與美的永恆性。

      雨果聞名世界的作品是《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史詩鉅作,以1815年拿破崙戰敗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前後為背景,將現實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一方面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一方面在離奇曲折的動人故事中,表達了作者以愛為中心的人道主義思想。小說的主人公冉阿讓因受到社會的不公待遇,內心充滿仇恨。但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後,改惡從善,在動盪不安的世界中,以仁愛救助處於困境中的人們,在亂世中將一個孤兒撫養成人,後來又受到養女夫婦的誤解而被疏遠,後來珂賽特和馬呂斯,終於認識到冉阿讓人格的偉大,在冉阿讓奄奄一息時回到他的身邊。小說中米里哀主教送給冉阿讓的一對銀燭臺,是寬恕和仁愛的象徵,在人性醜惡,社會動盪不安的世界中,給人以光明和愛的力量。

      在這部小說裡,雖然主人公依然是精神的人,而且他的精神比以往浪漫主義作品中的人更豐富偉大,但同時小說中的人物,也都更加鮮明的體現出社會人的特點,他們的人格是在社會中形成的,社會對人格的塑造力量是巨大的。由於雨果的《悲慘世界》完成於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成為法國文學主流的時代,因此他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複雜性,幾乎包括了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文學中人的所有方面。

      雨果晚期的小說作品,較為重要的有《海上勞工》和《九三年》等。前者在小說中塑造了一個約伯與普羅米修斯相結合的人物,歌頌了人在與狂風暴雨的搏鬥中,顯示出來的巨大勇氣和力量,以及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九三年》是作者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主要表現革命與人道主義之間的矛盾,但最後作者更傾向於人道主義,將其看作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雨果在他的小說中,將精神的人、情感的人、社會的人,在廣闊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中展現出來,總結了自文藝復興以來人的形象,並且著力以美醜對照的方式,來體現人的複雜性。這是人的神話,在文學中的一次大總結。

  • 15 # 木木派

    雨果作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有什麼樣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理論?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被人們稱作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在吳嶽添著的《法國文學流派的變遷》書中較詳細的介紹法國浪漫主義的相關,現與大家分享一下。

    在浪漫主義詩歌方面:

    在浪漫主義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在詩句形式和語言的革新方面,雨果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以大量精美的作品奠定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他用詩歌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一切主題,因此成為十九世紀的詩魂。他的詩歌既有對夫婦之愛、家庭、孩子、祖國等正常情感的讚頌,也有哲學的探索、死亡的神秘、宗教的演變、對自由和進步的信仰,從而成為一部抒情的百科全書。他寫的《懲罰集》和《歷代傳說》,在政治上緊密配合現實的鬥爭,歌頌了光明和進步,在藝術上則大膽地改變了音節的頓挫,使用富有表現力的跨行,形成了詩人獨特的韻律,成為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麗、形象豐富的動人篇章,雨果也因此成為法國不朽的民族詩人。他1850年以前的浪漫主義詩歌仍然帶有古典主義的色彩,1850年以後為浪漫主義詩歌開拓了新的道路。他改抒個人之情為抒民族之情、抒愛國之情,同時在形式上完全擺脫了古典主義的束縛,從而使浪漫主義詩歌獲得了新生,所以他1850年後的詩歌,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

    在浪漫主義戲劇方面:

    雨果是浪漫主義戲劇理論的奠基者,他的劇作非常豐富,而且情節奇特,人物性格誇張,充滿反封建的精神。但從藝術上來說,他的戲劇是不成功的。雨果為是顯示自己的戲劇有別於情節劇,堅持用詩體寫作,使他的戲劇缺乏舞臺藝術效果,人物和情節都顯得不真實,純綷是出於他本人的想象和安排。

    在浪漫主義小說方面:

    雨果的浪漫主義小說在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據著重要而又獨特的地位,也如他的詩歌一樣,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他的小說都具有浪漫主義的特色,且大多是歷史小說,但小說裡的歷史只是框架,是為宣傳作家的人道主義思想和藝術觀念而服務。如《巴黎聖母院》的情節本身並無出奇之處,只是情殺故事,但就按照他提出的美醜對照原則,塑造了奇醜無比但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加西莫多,道貌岸然但毒如蛇蠍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並對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作了浪漫主義的誇張和渲染,如法庭的殘暴、教會的邪惡、流浪者們的粗野和正義等,使各個人物的善惡美醜,以至上流社會和乞丐王國形成了色彩鮮明的對照,從而使小說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經常問男朋友要錢花,這是談戀愛的條件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