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你婆婆行為就是為了引起你老公的注意和關心,這種心理現象屬於癔症,俗話說的故意脫離理性,意識和行為控制之間脫節,明知這樣做不好,偏偏無法控制自己或者故意而為。是一般心理問題的範疇,不是心理疾病,千萬不要看到“症”字而誤解。

    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不加理睬會導致心理問題越發嚴重,導致父母出現焦慮或失眠,家庭矛盾激化。

    這種現象在媽媽身上發生比較多,在單親家庭的媽媽身上尤其突出,在戀母情結嚴重的家庭也是大機率事件。

    這種心理問題的形成過程和人的需求發展密切相關,幼兒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現象,被稱為“分離焦慮”。其機理和癔症非常相似,都是基於:安全需求、情感歸屬需求和尊重需求,這三者造成的。

    我們可以初步判斷你婆婆和你老公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也就是說1-2歲的嬰兒期階段,孩子和媽媽建立了“情感依戀”關係,互為情感寄託,互為情感歸宿。

    這種依戀關係一直持續到你和老公結婚,組建了新的家庭,也就是說你們之間的夫妻關係對原先的母子依戀關係形成了衝擊,這一點造成了你婆婆極大的恐慌感。

    其實這種現象在母子關係、父女關係、母女關係、父子關係中是很常見的,尤其在孩子結婚的時候,大多數的父母會產生這種失落心理,如果這種情緒比較嚴重的話,就會影響心理健康。當然也會導致親子關係或婆媳關係緊張。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應該多關心父母,尤其是老年人的情感世界,空虛感、不安感、被忽視感就是這個問題出現的核心理念,避免刺激父母,尤其是產生家庭矛盾的時候。

  • 2 # 風中的hope

    這種心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覺得自己孩子有媳婦,對自己不關心等過度情感依賴導致的。其實平時可以適度給予婆婆關懷,包括丈夫和妻子,母親都有普遍依賴心理,依賴老公,孩子等,這都是普遍人的心理表徵。同時可以結合婆婆的心理加強其他額外興趣培養,讓婆婆有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比如跳廣場舞,唱歌,健身等等,老年人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社交廣泛也可以減少老年人的心理孤獨感,減少對你丈夫的心理依賴。

  • 3 # 夢姬

    這太正常了. 婆婆是上了年紀的人,若她平時自己就是個大忙人,交友廣闊,愛吃愛玩的,好奇心求知慾的主,有錢有閒,那她估計沒時間來騷擾你們過日子. 因為她自己已經夠忙的了. 外面世界那麼大,哪裡都想看看,跟著一班老姐妹玩都不夠,哪有閒功夫管你們?記得給兒孫帶旅遊紀念品就不錯了. 因為見多識廣,也對人性的認識也深刻,簡單樂觀生活的態度且大智若愚的樣子的示人. 平時估計能給你不少關於工作生活的有益建議. 這樣的婆婆估計是可遇不可求,現實生活中有但是不常見. 歸根到底,要看她這輩子到底活明白了沒有. 有些人只是年齡老去,但是心理上完全沒有活明白. 這樣的婆婆在實際生活中非常多的.

    有些女人,雖然自己身為女人,心理卻非常不認同女人. 年輕時重男輕女,兒子長大了結婚又開始對兒媳挑三撿四挑撥離間,管得又寬,反正一天不作妖一天就不舒服. 這樣的媽媽管教的兒子實在難以相信能有多大出息. 要是住在一起對兒媳婦而言簡直就是一部媳婦血淚成長史. 吵架拌嘴那是常有的事,估計急要想把屋頂掀了的心都有. 家裡每兩隻母老虎,這樣的家能安寧嗎?

    估計兒媳婦是學精了. 不想繼續摻和婆婆的無厘頭了. 彼此愛搭不理的,自當無趣,婆婆自己臉上也無光. 日子過下來,婆婆也認清了現實. 還是自己靠得住. 跟一個“外人”較啥勁?我可不能讓自己嫌棄了自己,得多多打交道交交心小時候兒子多聽自己話,豈能娶了媳婦忘了孃親,我跟自己兒子撒嬌還不行嗎?婆婆未必是真的身體不舒服,你要問她哪不舒服,她就這裡那裡的亂說一通,也就瞎哼哼裝一裝. 人家犯得著同兒媳婦說這些. 有事當然同自家兒子說. 兒子才最貼心. 這時候人家兒子肯定是要好好表現一番的,噓寒問暖的,再三叮囑,坐下來同老結親好好聊聊,最好是對小時候媽媽照顧自己的恩之情,一頓操作下來,婆婆的心就象吃了如意糕般快活,醫院裡最好的醫生也未必有這種見影的醫術呢.

    這種事情次數一多,兒子也有厭煩的時候. 這時候大家都有些騎虎難下了. 但是婆婆的心理還是想著如何留住兒子花在自己身上的時間. 這時候媳婦又不幹了,娘倆整晚上的膩歪在一塊,有說有笑有淚,感覺自己被冷落了不平衡了. 孤單冷清寂寞了. 此刻做兒媳的才真正瞭解婆婆的心理了. 兒子就一個,老公就一個,當婆婆和兒媳婦把自己的建立在兒子(老公)身上時,這種矛盾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 兒子(老公)的時間也就那麼多,他就算有面面俱到的本領,他有分身乏術啊.

    做兒媳婦的,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同一個老太太爭寵呢?

    做婆婆的,活了大半輩子,你怎麼這麼不爭氣同要和自己兒子打拼要過一輩子的年輕女人爭寵呢?你自己兒子啥樣你不最清楚,能娶到這樣的媳婦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氣?她在你眼裡好吃懶做,可她也是自己父母捧在手心裡的寶啊.你咋這麼看不上人家對人處處挑剔呢?

    做人家兒子的,也是做人家老公的,你現在更重要的身份是人家的老公. 你那愛作妖的媽媽,你最好好好治治她,你的話她最聽. 即不能娶了媳婦忘了娘,但也不能是變成媽寶男,打壓自己媳婦讓她受委屈吧. 幸福的和諧的家庭生活,需要你勇敢擔起你媽和媳婦的溝通的橋樑作用.

  • 4 # 心理諮詢師小施

    一、未能從心理上與孩子分離;

    如果一個人未能從心理上與孩子完成分離,往往會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即孩子與自己融合在一起,應該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負責。例如我現在生病了,你應該來照顧我,為我負責。

    二、害怕被拋棄;

    身體不舒服是一種軀體症狀,透過人的身體的某部分來表達內心的潛意識。最早見於剛出生的嬰兒,他們語言功能發展得不充分,需藉助於身體來表述需求。如果成人有類似的行為,則發生了退行。――即內心變成了小孩,需要關愛,此時孩子變成了最好的選擇(當擔起“父母”的責任)。

    三、內心孤獨,充滿恐懼。

    一個自我虛弱的人是無法獨自相處的,因為不敢面對空虛孤獨的內心,無法支撐自己存活下來。依靠他人特別是孩子的關愛與支援可以證明自己是值得被人愛的,證明自己是好的,不會傷害到他人。

    除此之外,還有深深地死亡恐懼――年齡大了,隨之而來的死亡話題,造成了大多數人的恐懼、否認,孩子的陪伴可以證明自己還年輕。

  • 5 # 愛心理學的妖妖

    主要原因是想得到更多更多的關注。

    很多人從小就是被關注著、索取者。隨著時間流逝,自己就會被孩子索取,父母索取,心理會漸漸失衡,想從新變成被關注者,於是,在某一天,她生病了,得到了大家的噓寒問暖,和無微不至的照顧,她的被關注者心理得到滿足。

    於是呢,身體稍微一不舒服就會被她放大,直到引來大家的關注,這時她突然發現,讓自己生病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於是,身體稍微一有點不舒服,她就呼喚身邊的人,直到身體沒有毛病也會臆想出來一些不舒服用來博取同情得到關注。

    這種人多出現在伴侶長時間不在身邊或者沒有伴侶的老年人身上,而且自己沒有社交圈,沒有興趣愛好,內心空虛,孤單。

    碰到這樣的老人,可以嘗試這樣做:

    一、告訴老人,當她生病和年老時,做為子女,願意為她花錢看病,願意照顧她,願意為她養老送終。雖然很多子女都是孝順的,但是說出來的愛會讓人更安全,這一點是為她去除不安全感,這些話要不止一次的說,隨時隨地都可以表達這些關心。

    二、引導父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比如:旅遊,跳廣場舞,下棋,打球,爬山等等。

    有了興趣愛好,可以擴大社交圈,轉移老人過分對身體的關注。

    總之,多琢磨一下老人的心理,多主動給予關注,減少老人孤獨。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 6 # wendy定投

    這是典型的討愛模式!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當這個內在小孩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她就會透過各種方式來作妖,吸引關注和被愛,這種透過身體不舒服的方式來吸引關注就是常見的方式之一。

    此時只要滿足婆婆的要求就好,並且告訴婆婆,無論是怎麼樣,家人都會愛她,這部分需要家人好好耐心照顧。

    幸運的人用童年療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愈童年!

  • 7 # 亞裡士多德非

    因為你把她的情人給搶走了;沒辦法耍了點小伎倆奪回來而已。

    這是一種,想要持續“佔有”的心態。兒子是我的,你們誰都別搶走… …

    只要你家公公,把她們剛剛戀愛的那種感覺創造出來,給到你的婆婆… 她就沒功夫跟你競爭了。

  • 8 # 煩惱消消樂

    中國有句俗話“老小孩”,年齡越大越像個孩子、越需要關心與照顧,這是其中一個的可能原因;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老人家小時候得到的關心與呵護太少了,內心的愛比較缺乏,進而形成了一種索愛行為;第三個可能原因,老人家一直付出很多,但都沒有得到子女們的認可與讚美,老人的內心形成了很多缺憾,所以也會出現求關注的情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力奮鬥換來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