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為窮苦百姓發聲

    藏的意思

    1.儲放大量東西的地方:寶~。

    2.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

    藏族歷史上,佛苯二教學者對藏文起源持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

    1、佛教學者認為藏文是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的文臣桑布扎按照天竺梵文的字型進行創制的;

    2、苯教學者則認為藏文完全是從象雄文演變而來。

  • 2 # 文刀木公

    “藏富於民”,是政權在處理國家與個人財富分配方式上,提出的一種政治思想。

    具體說就是“富民政策”,國不與民爭利,讓百姓獲得更多的財富,生活充裕,老百姓富了,國家也就富了。

    “藏富於民”其中的”藏“字,很有意思。

    ”藏“字,又稱蓄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保管之意。引申開就是:平時賺的錢,你先保管著,也可以用著,但國家有需要,就可以透過增加稅賦,發行債券等手段來用你保管的錢,

    藏富於民的理論在中國在先秦的諸子百家都有類似的論述,這種理論的提出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多年的戰亂,讓國家的經濟停滯,民生凋敝,老百姓兜裡沒錢,如繼續與民索利,無疑是“殺雞取卵”,國家的滅亡是註定的。所以只有讓利於民,先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老百姓有財富累積了,國家的財政稅收才有保障,國家才能發展壯大。

    從中國的歷朝歷代的變更,可以看出,新朝初建時,採用的都是藏富於民的方式。

    當與民爭利開始時,政權就開始走上了傾覆之路。

    西漢時賈誼綜合富民與富國思想,提出國家與人民都需積貯的理論唐初魏徵(580~643)力主"薄賦斂,輕租稅"(《貞觀政要·君道》)藏富於民的理論在現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英華人亞當·斯密所寫的《國富論》的核心概念國民財富就是國民收入。

    斯密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個階級的富裕,也不是指國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稅收的富裕,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普遍富裕。

    寫在最後

    藏富於民,主要是指防止或者消除、緩解過大的貧富分化現象,預防公共資源向少數人不當的傾斜,防止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出現,激勵民眾積累財富,讓財富向民眾傾斜,讓中等收入者成為社會主要階層。

    藏富於民,一種古已有之的經濟理論,是古代“富民說””裕民說”的具體形式。藏富於民是現代東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特徵之一,體現了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是一種民主及國家強盛的現象。

    以上觀點均屬個人之見,不妥處請指正

  • 3 # 天晴愛睡覺

    藏字意思就是不顯露,平時不為敵方勢力注意

    最著名的歷史根據就是:春秋末期,韓魏晉三家瓜分晉國,趙襄子退守晉陽的故事

    春秋末期,趙國的趙簡子死後,兒子趙襄子繼承王位,智伯瑤聯合韓、魏兩國軍隊攻打趙國。趙襄子和張孟談商量防禦的方法,張孟談說:“董安於是先王趙簡子的才臣,過去治理晉陽時,一直因善政被人讚美,其遺風仍留傳至今。依我看,還是到晉陽去堅守為好。”於是趙襄子便轉移到晉陽,到了晉陽城才發現,不但城牆不高,倉庫沒有存糧,府庫沒有金錢,兵器庫沒有武器,就連四周的村落,也沒有任何防禦設施,他不由得大為驚恐,趕緊把張孟談找來商量。趙襄子問道:“在一無所有的狀態下,叫我如何來防禦敵人呢?”張孟談回答說:“聖人之治,儲藏財物於民間,而不在府庫;致力於教化人民,而不注重營造城牆,這樣民則無不心服。因此,如今可下令要人民保留三年的生活必需品,多餘的金錢和糧食都交出,讓那些年輕的人修築城池,人民是會服從命令的。”下令之後,第二天人民就送來了難以估量的糧食、金錢及兵器。五天後,城池修理完畢,一切用具也都重新整治,趙襄子又找張孟談商量道:“一切都已經齊備了,可是沒有箭,該怎麼辦呢?”張孟談答道:“董安於治理晉陽時,官署四周都種植了荻蒿,現在已長到一丈多高了,可以用來做箭桿。”趙襄子立即將其砍下,製成箭桿。這箭桿比起洞庭湖產的竹箭,毫不遜色,但有了箭桿卻沒有箭頭,又該怎麼辦呢?於是趙襄子又把張孟談找來說:“雖然有箭,但卻沒有箭頭。”張孟談答道:“官署的柱子。是鍊銅打造的,您儘管使用就是了。”趙襄子馬上利用柱上的銅,來製造所需的箭頭,結果怎麼用也用不完。不久,智伯瑤的軍隊來攻,趙襄子堅守晉陽,最終大破智伯軍,並且還將智伯殺死了。

  • 4 # 勇戰王聊歷史

    “藏富於民”其實是針對“國富而民不富”的問題提出的。

    在封建社會,老百姓的主要收入就是耕田種地。此時,就算是朝廷實行“三十稅一”的徵稅稅率,也會讓老百姓覺得受不了。因為,老百姓還要給地主交租子。。。朝廷收的田稅只是小頭,地主的地租才是大頭。一般是,地主和佃戶五五開,也有四六開的。交完地租和田賦,老百姓那點糧食也就只夠日常吃喝了。

    管仲說: “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略,則牛羊遂。”

    這還是好年景,如果遇到災荒,糧食歉收,那就完蛋了。地主的租子可是按照田畝均產徵收的,不管你是否歉收!於是,一遇到災荒,老百姓就破產了。

    也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有人提出“藏富於民”。這裡的“藏”,有儲蓄的意思。就是說,要讓老百姓手裡有餘糧餘錢,好應對災荒。老百姓有吃的,也就不會起來鬧事。這樣,也能穩固朝廷的統治。

    理想豐滿,但現實殘酷。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手裡根本沒有“藏富”的能力。收入少,又要交地租,能維持生活就不錯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從古代會流行“紅白喜事隨份子”的傳統。因為,一般家庭遇到這樣的大事,都會破產。必須要鄉鄰鄉親幫襯,才能度過難關。

    就算是到了上個世紀,情況也沒太大改觀。例如,我們這批農村出來的八零後,小時候家裡也沒餘錢。每次交學費,也是要賣糧食。出門趕集能揣十幾塊錢,那都是很寬裕了。

    當然,今天,手裡也不富裕。一場疫情讓我們再次明白,手裡有存款,家裡有房子,出門有車子,是多麼的重要!不然,一失業,房貸都還不起!

  • 5 # 盞眼看紅塵

    |藏富於民並不是當時國家的規定,而是低調內斂的民風所致。

    古代的人遵循禮教,崇尚“仁義禮智信”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張揚,內斂也是當時一種謙遜的美德。即使再有錢,也多行佈施之事以積累福報,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元代以後,帶入遊牧民族的彪悍之風。人之伍德日漸衰退。

    藏富於民妙在一個藏字,藏的意思是不外露,不張揚,不炫耀,不與人爭高下多少。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紛爭。所以用一個藏字,表達了人有錢時也要有內涵。

    前些天,一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衣哥朱之文,由於村民借錢未果,家門造人爆踹。踹門者被拘,大衣哥汗顏,鬧得不亦樂乎!如果大衣哥巧用一個藏字,或許會減少很多麻煩。

    1.藏富於民使人不生羨慕嫉妒恨,不起貪心,不起盜心,是為功德之事。大衣哥在外面給兒子買樓房開金店,在家裡住草房吃農飯(按照大衣哥的說法真的假不了!)。這就不是藏了!

    2.藏富於民是讓人珍惜勞動成果,不到處炫耀,不沽名釣譽。大衣哥到處捐贈,想著名利雙收,當有村民陡生借錢被拒絕時,心理反差造成極端行為。此時你不要名了,所以村民就毀了你的名。

  • 6 # 家庭教育漫談

    大家好,我是“從心而改”,我來談談個人見解。

    “藏富於民”是指中國古代主張國家減輕賦役徵發,透過藏富於民的方式來發展生產、穩定國家財政收入的經濟思想。“藏”(cáng)是一個漢語詞彙,這裡意為:收藏;儲藏。意思是將財富儲藏於民眾手中,以此來富民富國,推動社會和諧健康發展。“藏富於民”一詞最早出現於明清丘濬《大學衍義補·蕃民之生》中:“富家巨室,小民之所依賴,國家所以藏富於民者也。”

    “藏富於民”這個詞反映了國家與人民之間在物質財富分配關係中的地位,“富民” 的階級內容亦隨時代的變遷而有不同。

    01 | 先秦各學派關於“富國”與“富民”的思想

    富民 《荀子·王制》: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中國富民思想的源遠流長,都把重視人民的利益視為統治者的德政,把充裕人民的物質財富視為實現治國安民的基本原則。儒家把傳統的富民觀點,豐富發展成為一種安邦治國的經濟理論。荀況繼承了早期儒家不與民爭利的觀點,他認為,“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而生產愈發展,國家也就愈富,從而“上下俱富”(《富國》)。荀況把民富與國富在理論上統一起來。

    富國 墨家在富民與富國關係上,不同於儒家,他們主張“官府實而財不散”(《尚賢中》),要求充實官府而不是藏富於民。道家反對統治者干涉人民的經濟活動,但認為“多藏必厚亡”。法家並不認為富民是可取的,“民富則不可以祿使也”(《管子·國蓄》),“甚富不可使”(《侈靡》),認為民太富,不利於統治。

    02 | 漢至清歷代關於“富民”的階級內容

    漢代董仲舒倡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的均富思想,反對官僚地主兼併農民。桑弘羊主張民富不可使的觀點,認為民饒則偕侈,富則驕奢,因而反對富民。晉至隋唐,在貧富關係上都出現為富者辯護的思想。宋代王安石力主打擊大地主、富工、豪賈的兼併,維護中小地主及工商富裕階層的利益。而葉適認為大地主及工商豪富實有益於貧者,他頌揚富民“為天子養小民”,是“上下之所賴也”。明清強調保護富民,只是對於富民的階級內容有爭議,士大夫主張包括工商富民,而地主階級思想家則限於地主。

    自魏晉隋唐至明清,中國封建地主制經濟由鼎盛而衰敗,階級關係也有新的變化,富民的階級內容也在不斷變化,突出反映了中小地主及富裕工商業者與大地主階級的矛盾。

    03 |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藏富於民”及“富民”內容的創新詮釋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戰爭創傷造成國家滿目瘡痍,民生凋敝,加之受到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外交、經濟、軍事上的嚴密封鎖,新中國一窮二白,貧窮落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由此拉開改革開放的歷史序幕。鄧小平於1985年10月23日,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階企業家代表團時說:“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2005年歲末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廢除延續千年的農業稅,讓9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真正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這標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轉型新時期。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4年3月,習近平參加兩會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實施精準扶貧,瞄準扶貧物件,進行重點施策,從而進一步闡釋了精準扶貧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高度的責任感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二〇二〇年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 7 # 娘娘萬歲

    這個體現了一個王朝統治者的精明,也是對自我統治能力的絕對自信。不盡力搜刮民脂民膏,而是鼓勵人民發展生產,努力致富,看起來國家在收取錢財充盈國庫方面有些損失,但其實是藏富於民。因為,無論何時,國家有需要的時候,這些創造出的財富還是會以各種手段彙集起來交於國家的。所以,藏富於民,於國家於人民都是有利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像土狗一樣的寵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