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沃克特爾

    《THE CHANGE OF BOOK》的漢語,是《關於變化的書》或《研究變化及變化規律的書》,《易經》就是《關於變化的書》或《研究變化及變化規律的書》。

    無論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世界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變化是最能吸引人的,這些都是共識。無論歷史,無論思想,無論文化,無論古今,也無論中外,人們對於“關於變化及變化的規律”,都是感興趣的。

    所以,說易經是群經之首(應該是“六經之首”),是基於所有的人們都是需要知道變化,並試圖探尋變化的規律,而這些又是對所有的人都是有相當特殊的價值的。誰不想知道變化呢?沒有人不想知道變化。

  • 2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傳統文化常識,但泛談《易經》(周易),並無意義。古人對此早有定論,比今人濫說更有參考價值。下面介紹七個常見定義,看懂就知答案在人人心中,不必問外人,供參考。

    【1、《易經》是無上無二的大教】

    文化的本質是教育,古今不變,中外相通。教育內容無盡,但《易》理能涵容一切教義,貫穿一切學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邊無限,三世十方皆準,故是無上最高的教學。同理,人間的一切問題都可在《易》中找到最佳答案,此為寶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史上高人奉之,帝王尊之,良臣持之,百姓拜之,眾望所歸,歷久不變,自然延習為傳統。換言之,通一本《易》,可通一切世間學問,古今未來的一切世書皆在其中,豈能忽視?

    【2、《易經》是超越生死的聖教】

    人活在世,生死最大,死亡最苦,故能救人出離生死的為聖人,能教人永無生死的為聖學。人類至今,一切公認的聖賢教言都包括在《易》中,都在做這件大救之事。可見,《易》是聖教的共學、共義和共理。為何會有如此殊勝的效果?只因《易》理能超越矛盾、出離時空、貫通人神、徹連天地,最終救人生死之難。古人常說,《易》是聖人化身,並非虛言。

    【3、《易經》是三世十方的聖門】

    虛空無盡,萬物無窮,世界無量,智慧無限,人命有限,怎樣遍知這一切?捷徑就是悟達《易》教。儒家孔子奉《易》為師,道家老子說《易》為經,佛家佛陀說《易》為教,用詞不同,聖心歸一。為何?《易》理之源在儒家叫“性”,在道家叫“道”,在佛家叫“心”,字別同義,沒有彼此。可見,聖人不離《易》,成聖必靠《易》;從《易》入門,生不虛度。

    【4、《易經》是神靈的聖尊】

    通徹《易》理的人都明白,句義表面以善惡因果為主線,其實背後連著神靈,獎善罰惡,絲毫不爽。所以,《易》是人與神靈的橋樑,信《易》者被神靈敬護,行《易》者被神靈暗助,背《易》者被神靈殃罰,傳《易》者被神靈讚歎。換言之,讀《易》就是與神靈對話,學《易》就是以神靈為師,教《易》就是高人所為。《易》通鬼神,是教理最絕妙之處。

    【5、《易經》是知心的極教】

    經文每句,言事言理,推究到底,都是講心說念,不離人慾。故“易”字是“心”的別名,易=心,易經=心經。心常變,易就常變;變化為“易”,此為精髓。自古迄今,上智者善說人心,在此立教;中智者善說人行,在此立品;下智者善說人事,在此立命,而心為《易》根,行是《易》身,事是《易》行。可見,人生在世,時刻都在《易》中,萬物不能例外,聖人不能違背。知《易》者慧,昧《易》者愚,覺《易》者師,證《易》者聖。

    【6、《易經》是宇宙史的原理圖】

    《易》理生萬物,故人通《易》,能知宇宙事,能明生前身後事,能覺他方教。換言之,悟《易》者能生出神通,與一切世界生命體對話,語言不能阻礙,身體不能間隔,時空不能束縛,來去自由,遊戲生死,玩弄歲月,可隨意往來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世界。為何會這樣?只因為宇宙就是心體,《易》理就是心義,神通就是本能,而悟《易》能恢復這個圓滿的本能,人人皆可,沒有神秘。

    【7、《易經》是反省人生的教材】

    此書教法的本質是反省自心,邏輯是:知心就能知物,知己就能知人,知念就能知事,知性就能知教,知無就能知聖,以此類推,知一切就叫無上智。時空不離心念,故八卦就是算心;吉凶不離心欲,故推演就是明心;禍福不離心求,故解卦就是自知。所以,《易》是鏡子,幫人自照;《易》是指路,助人回家;《易》是船票,載人脫難;《易》是藥方,施人自治。自古迄今,唯有善人能悟《易》,賢人能曉《易》,聖人能行《易》,三人為界,凡夫無份。

    總之,《易經》的重要性在“行”不在“說”,在“信”不在“教”,在“心”不在“字”,在“命”不在“解”,在“善”不在“得”。古人常說,《易》為君子謀,意思是《易經》只寫給“立志做君子者”;又說“善惡報應”是《易經》的靈魂,故立大志、信因果,是《易》的核心,“勤而行之“勝於鑽研文字和道聽途說。悟到這一層至理,即知萬物都是《易》,自己就是《易》,沒必要視為稀罕和秘密。

  • 3 # 國學是小孩

    《周易》在西漢時被稱為“易經”,包括《詩》《書》等也是這一時期被稱為“經”。“經”意指不變的準則。這是西漢文化改革的重要事件,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解釋政權合法化的問題。《易經》被列為群經之首,最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最強的文化彈性,具有最強的文化解釋力。

    至於它的特殊價值,主要在於思維方式,這是從“體”的角度而言的。從“用”的角度呢,則主要體現在象數方面,風水八字預測等等。當以思維方式的訓練為要,不可一味地追逐它的用,否則容易陷進去,反而被物化而失去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論語》中的人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