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山話語

    首先,要明確界定我們是談哪個諸葛亮,小說三國演義裡的,還是史書三國志裡的。小說裡,是智慧老人形象;史書裡,是大管家形象。不可混為一談。

    第二,小說裡自不必說,諸葛亮是超人類。歷史裡,如果在北方,估計不算數一數二。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還有賈詡之流,遠非諸葛所及。荀彧也在其上。

    第三,六出祁山,是不得已而為之。蜀地是盆地,只能以攻為守,否則難以自保。諸葛治蜀,最大的錯誤在於貨幣政策,為養兵而極盡盤剝,殘虐生民,蜀漢正亡於此。

    第四,形象不好,純屬胡扯。小說裡是仙風道骨,史書裡,‘容貌甚偉’,小個子能叫甚偉嗎?肯定是大塊頭,大帥哥。當老師,課堂上,不要信口胡言。看看書為好。不管你是在談小說還是歷史,都要以文字為依據,不能憑空想象

  • 2 # 老樵

    個人觀點:批判不是批倒!

    文學不等同歷史。從板書上看,這是一節語文課,講的是詩詞賞析。不可用生活真實評判藝術形象。就象不能從《三國志》角度欣賞巜三國演義》一樣。

    個人視角不能扭曲大眾審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文學作品中的諸葛亮"多智而近妖","躹躬盡瘁,死而後己","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穿越時空的諸葛亮,為臣子,為人父,已在文化的殿堂裡走上了神壇。這位老師的新說,正把他拉下神壇,摔得粉碎。

    詩文鑑賞貴在賞美。詩歌教學,從課堂學習,到高考鑑賞,重在欣賞詩詞的藝術的審美價值。古典詩文是時間大浪淘沙後的文化精華,即便有新見解,也不可以微瑕掩瑜。任何詩文都存在不足,如果以管窺之見為已之建樹,形同用太陽黑子而否定太陽的光輝一樣,誠如是,其經典詩文豈不成了反面教材!

    批判態度可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用批判態度對待教育教學,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沒有批判就沒有傳承。批判不是粗暴地批倒,須講"義理考據",不可武斷妄言,否則便誤人子弟!

    批判誠可貴,慎思價更高。

  • 3 # 璟潤法律線上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出一段語文老師黑諸葛亮的影片,差點沒把我看吐血。

    在影片裡,一名所謂的小學語文老師,對著一幫小學生普及“歷史真相”,對正史中諸葛亮的形象描述如下:

    草船借箭是孫權的事蹟,與諸葛亮無關,空城計也沒有;

    在蜀漢,諸葛亮原先只是後勤主管,龐統等謀士死了之後,才有他的一席之地;

    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為了奪兵權;

    諸葛亮長相猥瑣,黑黑的,身高不到一米七;

    第一點就算了,正史中諸葛亮確實沒幹過這事,但從第二點開始,我估計稍微讀過點《三國志》的人就想罵人了。

    諸葛亮只是個後勤主管,地位不如龐統?

    來,翻開《三國志.蜀書.龐統傳》看記載:(龐統)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亞”什麼意思知道嗎?

    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了奪兵權?

    《三國志.後主傳》: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

    諸葛亮被劉禪“委以諸事,遂總內外”,合法地掌管全國軍政,需要奪兵權?還是說我奪我兵權?

    最後一點是最受不了的。諸葛亮長相猥瑣,面板黑黑,身高不到一米七?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漢代一尺大約23cm,諸葛亮身長八尺大概1.84米,這叫一米七不到?而且人家“英霸之器,容貌甚偉”,活脫脫一個Sunny帥哥,哪來的面板黑黑長相猥瑣?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所以,這老師也不知道在哪讀了幾本地攤三國文學,《三國志》都沒翻過幾頁,就敢出來丟人現眼,真是可氣又可笑。

    不過,這倒很好地說明了,對於諸葛亮這樣的超級歷史偶像,尬黑是絕對行不通的。要想黑他,必須得下點工夫。那麼,作為一名資深三國粉,今天筆者就化身“亮黑”,來仔細地摳一摳諸葛老賊的種種黑點。

    一、常房案

    先從一件少為人知的事說起——常房案。

    常房案是裴松之注《三國志》引用東晉史學家孫盛的《魏氏春秋》,發生在蜀漢建興元年的一件事:

    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闓。

    《華陽國志》也有相關記載:

    丞相諸葛亮以初遭大喪,未便加兵,遣越巂太守巴西龔祿住安上縣,遙領郡。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人,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闓。闓答曰:“愚聞天無二日,士無二王。今天下派分,正溯有三,遠人惶惑,不知所歸。”其傲慢如此。頎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訊奸。褒因殺頎為亂。

    根據這兩段史料,我們可以大概梳理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章武三年,也就是建興元年劉備去世後,蜀漢元氣大傷,南中地區受到東吳的策反蠢蠢欲動。益州從事常房(常頎應為同一人)奉諸葛亮之命,帶著李嚴的書信前往南中巡視,而南中大族雍闓態度傲慢,出言不遜。常房到達牂牁郡,發現太守朱褒有異志,便審訊郡主簿並殺了他。朱褒因此大怒,攻殺了常房。

    諸葛亮問訊後,為籠絡雍闓和朱褒,殺掉了常房留在成都的所有兒子,並將常房的四弟流放到越巂郡,製造了這一冤案。但雍闓和朱褒並未收斂,最終聯合南中諸郡一起發動了叛亂。

    所以,如果這兩段史料屬實,那麼這個案件必然是諸葛亮的一大黑點。因為他透過濫殺無辜去安撫奸佞,最終還沒能成功,完美地複製了四百年前漢景帝誅晁錯的景象,可謂親痛仇快。那麼到底是不是呢?

    別的不說,首先裴松之就不信。他說,“房為褒所誣,執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諸葛亮怎麼可能做這種蠢事?所以他的結論是“斯殆妄矣!”——這兩段史料有誤。

    一,諸葛亮是否真的殺了常房諸子?

    按照孫盛《魏氏春秋》的記載,諸葛亮殺了,並且流放了常房的四弟。而根據常璩的《華陽國志》,案件到朱褒殺常房那裡就結束了,完全不存在諸葛亮濫殺無辜以取悅奸佞的說法。二者之中必有一誤。

    孫盛素來尊曹貶劉,而常璩與常房同為蜀郡常氏,能獲得關於此案的第一手資料,一般認為可信度要高於前者。這就為諸葛亮洗刷了這部分黑點。

    二,常房是否無辜?

    根據後來雍闓和朱褒造反的結果看,常房是敲鐘人,不該受到如此對待。但仔細想想,常房的做法是否有問題?

    在當時那個大環境下,常房被諸葛亮派去巡視南中,目的是穩住人心不被孫權搞分裂。本來他應該對南中豪強好加安撫才是,結果他到了牂牁郡後,二話不說就把朱褒的親信主簿給審訊殺了,不是激人造反嗎?

    所以,諸葛亮的本意是暫時穩住南中諸郡,但被常房鬧成了提前造反,算起來還有過錯,並不無辜。諸葛亮誅其子、流其弟,理所應當。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當今學者關於此案的猜測,並無真憑實據。我們作為“亮黑”,自然不管這些,我們只需要知道常房案的存在就夠了。這便是諸葛老賊的第一個黑點。

    二、彭羕案和劉封案

    除了常房案,諸葛亮的第二個黑點則是“人品”問題。

    在當今社會,我們最討厭的一類人必然包括喜歡在人背後說壞話打小報告搞陰陽手段的人。而很不幸的是,長期以來被人當作道德標杆的諸葛亮,就有這個毛病。

    最典型的案例,彭羕案:

    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三國志.彭羕傳》

    翻譯:諸葛亮明面上雖然和彭羕相善,但內心十分討厭他。於是他經常和劉備打小報告說彭羕心大志廣,將來會出問題。劉備一向信任諸葛亮,因此疏遠彭羕,不久將其貶為江陽太守。

    看看,是不是?當面笑嘻嘻,背後mmp。幾句密語,就把自己看不順的人貶到十萬八千里去了。諸葛亮這小報告真是打的飛起。

    最有意思的還在後面。後來彭羕因為被貶,心懷不滿,想勾結馬超造劉備的反,結果被馬超反手一個舉報,給抓到大牢裡去了。臨死前他想自救,居然寫信向始作俑者諸葛亮求救(估計還被矇在鼓裡,以為諸葛亮和他處得挺好),說自己怎麼怎麼錯了,您是當世伊尹、呂尚,和主公關係好,求求你救我一命!

    結果呢?諸葛亮理都沒理,彭羕“竟誅死”,當場去世,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而且這不是單個案例,關於諸葛亮愛打小報告的事,《三國志》中還有很多。再舉個例子,劉封案: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賜封死,使自裁。——《三國志.劉封傳》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在劉禪出生前曾被劉備當作繼承人培養。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失敗,劉封鎮守上庸而見死不救,加上欺辱孟達導致孟達降魏,被劉備嚴厲責怪。但劉備不想殺他,諸葛亮則認為劉封剛猛,劉備去世後很難制御,勸劉備早除後患。於是劉封被賜死。

    又是三言兩語把人整死,關鍵這理由居然是怕劉備死後不好制御,完完全全地誅心,你說諸葛亮老賊黑不黑?要不是後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我估計有人都要懷疑老賊早就在剪除對手謀劃奪權了。

    劉封死後,劉備“為之流涕”,更加證明了他內心其實是認為劉封罪不至死,不願殺他的。這事與彭羕案加在一起,說明諸葛亮此時的話語權,在蜀漢可謂一手遮天,想弄誰弄誰,已經有點專權的意味了。

    估計彭羕和劉封若泉下相見,知道他們的死都是諸葛亮在背後搞的鬼,都要痛罵一聲:諸葛老賊,你害我啊!

    三、街亭案和魏延案

    先說街亭案

    近年來有人就街亭案替諸葛亮辯白,說諸葛亮在街亭用馬謖是迫不得已,而且戰敗責任應該歸於馬謖,不干我大丞相的事。對此我只能說,這事還真賴你諸葛亮。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三國志.馬謖傳》

    看到沒,諸葛亮當時身邊是有人的,能打硬仗惡戰的宿將魏延和吳懿都在,而且大家都覺得這倆人去守街亭最合適,偏偏你諸葛亮一人專斷,違背眾意,選了個名不見經傳的馬謖去守街亭,最後被張郃所破,這不賴你賴誰?

    當然,誰都有看走眼的時候,我們不能因為諸葛亮看錯一次馬謖就說人家怎麼怎麼樣。關鍵我們為什麼把這當作諸葛亮的一大黑點,其實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三國志.馬謖傳》

    劉備早就說了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論看人,劉備從黃巾之亂到三足鼎立東奔西走幾十載,識人無數,他的眼光可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他能在自己臨死前這麼重要的時刻,特意交待諸葛亮不能大用馬謖,很顯然是深刻了解過馬謖的品性。結果你諸葛亮不以為然,在街亭這麼重要的地方用他,敗了是不是活該?

    所以,這不是單單是看錯一次人的事,而是諸葛亮有點“任人唯親”的問題——馬謖他哥馬良和你關係好唄。

    說完街亭案,再來說魏延案。不過正式開始前,我認為有必要先澄清一些史實。

    受《三國演義》影響,很多人至今認為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是打壓和猜忌。但實際上,這種說法與事實完全相反。正史中,諸葛亮對魏延的看重和提拔,完全不下於甚至超過了劉備。

    以子午谷奇謀為例,《三國志.魏延傳》中關於這段的細節描述很有意思:延每隨亮出,輒欲清兵萬人……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

    翻譯過來就是說,魏延每次跟諸葛亮出去打仗,都會把子午谷奇謀在諸葛亮耳邊說一遍,然後諸葛亮每次都“制而不許”,結果魏延轉身就對人說諸葛亮真膽小……

    這說明什麼?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是真的好。

    試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個公司董事長,有一次否決了總經理一個風險較高的提議,但是他每次開會的時候都要把這事再提一遍,你只能每次都耐心聽他說一通再否決,結果他不但不思悔改,還總對同事們說你膽子太小了……你會怎麼辦?

    ▲影視劇中的魏延形象

    我猜是最低也是降職處分,但諸葛亮並沒有。相反,他還特別重視魏延。

    從魏延的官職升遷上看: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八年,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短短几年之間,諸葛亮就把魏延就從蜀漢的一箇中級將領提拔到元帥的位置,軍中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李嚴,可以說是非常器重。

    講清這個基本史實之後,我們再來說魏延案。準確的說,是魏延之死案。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三國志.魏延傳》

    從後來發生的事看,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在臨死前所作出的這個遺命,正是造成魏延冤死案的源頭。

    筆者曾在《魏延鬥不過辦公室主任》一文中分析過,諸葛亮的這個遺命,具有兩大漏洞。

    第一,不合法。諸葛亮作出遺命時,只秘密地與“楊儀、費禕、姜維”商量,而軍中第二號人物魏延完全被排斥在外,加上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更降低了遺命的透明度。對此,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就曾質疑過這個遺命的真實性,懷疑它只是楊儀等人假傳而已。

    第二,不合理。按照常理,諸葛亮去世後,不論從地位還是能力考慮,他都應該把北伐大軍的臨時指揮權應該交與前軍師、南鄭侯、假節的沙場宿將魏延,而不是一介文官只知“規畫分部,籌度糧谷”的楊儀。

    所以,這個既不合法又不甚合理的遺命,直接導致了後來魏延被費禕欺騙,大怒而企圖殺楊儀奪權的行為,最終釀成了冤死案。

    雖說魏延的暴躁性情是這場冤案的主要原因,但這口鍋,你諸葛亮至少也得背一半。誰叫你整了這麼個遺命呢 ?

    後來《魏略》應該是考慮到諸葛亮對魏延的看重,認為諸葛亮臨死前不可能將軍權交與楊儀,特意記載了另一個版本的遺命:諸葛亮臨死前將軍權交給了魏延,並交待他悄悄撤軍。楊儀因與魏延不和,見他掌權,怕被所害,所以先下手為強,誣衊魏延謀反,最後導致魏延被殺。

    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看到沒,想黑諸葛亮,還是得多讀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士畢業,總感覺做科研沒前途,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