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文人文
-
2 # 木子君的小屋
我是木子君,前來回答問題。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題《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後兩句。
如果形容它的畫面,就不能拋開前面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是一首李白送孟浩然的送別詩,第一句說明了送別的地點黃鶴樓,第二句則說明了時間,要去的地方,草長鶯飛的三月,好友孟浩然要去揚州了。揚州,秦漢時稱之為廣陵,江都。
孤帆遠景碧空盡,這個視角,是送別孟浩然之後,站在黃鶴樓上所觀,登高望遠,視覺為之一寬,只見碧空如洗,與寬闊的長江天水相接,江水遼寬,作者站在樓上,就這樣看著,好友孟浩然所乘的大船慢慢地消失在視野裡,先是船身,慢慢的只剩下孤帆。
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只能看見。
隨著船越走越遠,消失不見,只能看到那碧空之下,滾滾長江水,緩緩東流去。
好友就這樣在作者的目送之下,離去了。雖然沒有渲染送別之情,但作者與孟浩然之間的友誼,送別時的惆悵,洋溢於紙上。
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說起這首詩,就得講一講李白與孟浩然兩個好基友之間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李白東遊歸來,至湖北安陸,年已27歲。他在安陸住了有10年之久,以詩酒會友,遊歷天下美景,就是“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段時間,李白結識了長他十二歲的孟浩然。孟浩然對李白非常讚賞,兩人很快成了好基友。
開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廣陵(今江蘇揚州),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相會。幾天後,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送到江邊。送別時寫下了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3 # 山中散人F
孤零零帆船載著老友孟浩然遠遠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剩下詩仙一襲白衫佇立江邊,帳然若失的看著滔滔江水,帶著他的眷念一起流向天邊。
-
4 # 起而論道
這是李太白寫的一首送別好友孟浩然的詩篇,讀罷兩句詩,浮現腦海的是這麼一副畫面:詩人站在岸邊,看著老友的船隻漸行漸遠,內心十分不捨,但突然看到海天之際,長江江水正滔滔不絕,恰似自己和孟老哥的情誼,浩瀚綿長。胸中煩悶,頓時釋懷,雖然此後不知何時能見,但只要看到長江,便如見到老友一般,如此親切,如此快意。孤舟在遠去,但情誼卻透過長江水不斷地彼此傳遞。好一副基情慢慢的畫面!
簡而言之,在李太白心中,長江是他和孟浩然情誼的紐帶。
-
5 # 墨硯餘生
當你真切的站在浩瀚的長江邊一一為什麼就是長江?別的大江大河不行嗎?對不起,我就知道長江!長在江邊、玩在江邊、坐輪渡走過長江,放暑假去江邊挑磚,在那座山城無一日不見長江,就象抬頭就能看到籃天一樣稀鬆平常,幼年的幼兒園就在江岸,看著江水聽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機帆船噠噠聲,哞哞的汽笛聲,伴我玩耍、伴我入夢、想家時扒著窗柵攔哭著望著崖邊下的江水、江帆,尤在耳畔永生難忘!扯遠了,回到正題:選一處寬闊的江畔,腳邊是嘩嘩翻卷湧向岸邊的浪花,時時有突突而過的江輪,被激起的浪花就一排排更大更湧的撲向江岸!極目看向江流的遠方天際,朦朧霧氣的遠處點點風帆、機帆或大或小、若隱若現特別緩慢、悠閒的逐漸靠近或消失不見蹤影,真的會以為藏在、融在水天交際的時空,只有時時傳來的聲聲汽笛還真真切切,只有漫漫無際、滔滔不絕的江水奔湧不止!一一這還不是詩中的意境嗎?只是汽笛聲不象,沒法了!本人記憶的檔案裡就是這樣了,生套顯著牽強附會,但同樣給我詩中的感受!尋常愛看這句詩,看見就腦補兒時畫面。
一一這些都是兒時、少年、青年的真實記憶,看到題目有感而作,惜乎這樣景緻現在哪裡找?現代工業化,想找個江帆船?難!另一個可惜是本人至今不會水!當初不敢怕捱揍,直至大了不怕捱揍又沒膽量、怕水!只可欣賞而不可親之也,葉公好龍者也!哈哈。
-
6 # 謀略秘籍
“孤帆遠影碧空盡”借景寫情,不僅寫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遠逝的情景,而且寫出詩人憑欄目送的情景,此刻,詩人佇立在黃鶴樓上,久久地注視著那漸行漸遠,以致於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處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隨船而去了.寄寓了詩人多少惜別之情啊!“
唯見長江天際流”緊承上句,寫出詩人在帆影消失後的感受.友人畢竟離去了,因此,望著浩渺的江水,詩人心中悵然若失,“唯見”一詞把這種感受刻劃的淋漓盡致.
詩人立在江邊,望著白帆隨波而下,船漸行漸遠,上面載著詩人的知交孟浩然,最終融進了水天交接的地方。這首本該傷感的送別詩,首聯卻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是對友人出遊的一番暢想。
接著,詩人描繪了迴然不同的另一幅畫面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孤帆”既是眼中景,也是心中情。本詩以樂景開篇,哀景收尾,包含了詩人對友人的祝願, 卻難掩分別的苦楚。
-
7 # 李利663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盛唐著名詩人孟浩然赴首都長安參加進士考試、但沒有大官的有力推薦、結果考試落第了。之後孟浩然離開了長安、在故鄉襄陽及東都洛陽作短暫停留後、轉往江淮及吳越一帶漫遊。大約在唐玄宗開元十八年(公元73O年)春天、孟浩然與李白在江夏相遇。不久、孟浩然乘船沿長江東下赴廣陵(今江蘇揚州)、李白在長江邊上的黃鶴樓給他餞行。孟浩然登舟出發後、李白在黃鶴樓上、望著一葉孤舟消失在遠方水天交接之處、這時、一首極為精彩的傑作、在李白的腦海中誕生了、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老朋友和我在黃鶴樓分別、在輕霧瀰江花木蔥蘢的春天到揚州去。船的帆影在遙遠的碧空消失了、才注意到眼前的一江春水、正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水天相接處。
-
8 # 文旅攬勝
這個送別友人的畫面確實讓人感動。詩人在黃鶴樓邊送友人孟浩然的時候,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
此刻,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畫面,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如果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畫面,把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相結合,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並把浩浩東去的一江春水意境呈現出來,將是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
-
9 # 雲水禪心一小草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的詩句。
經常在一起喝酒鬥詩的好友要離開了,李白的心情不是那麼愉快,但又不能阻止好友的離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送別。
孤帆遠影碧空盡,從景上來說,一隻小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天邊。從寓意上看,“孤”可指李白送別時孤獨的身影,也是指孟浩然遠去的孤獨的身影。
從畫面上想,一個負手孤獨的人在黃鶴樓上看著小船越走越遠。一個在船上看著樓上的人影越來越小,終至小船消失在水天盡頭,黃鶴樓上的身影也再不可見。
這畫面唯美地讓人有點惆悵……
唯見長江天際流,好友走遠,小船已不見,只有婉延綿長的江水不停流過,詩人的心似已隨著江水追隨而去。
離別的惆悵,思念的心緒,萬語千言,已凝鍊其中。
唯美,含蓄,是中國唐詩宋詞的精髓,傳至現代,仍讓人津津樂道,妙不可言,只可惜現代已少有如此好詩了!
-
10 # 風華正秒不可言
河流夠寬大,奈何無人,只有一葉孤舟。
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者氣勢要更大些。
-
11 # 清如靜如
面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感受到一種闊大而悠遠的境界畫面:空間與心靈!
李白,這位才高狂放的偉大詩人,他詩中的盛大氣象總與大唐盛世相表裡,在送別詩中更是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與《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同,不是在水域的深度上,明確與深"情"對比,而是在不見邊際的天空與長江流水間開拓了闊大的空間境界和悠長的心靈境界。
李白,與長自己十二歲的孟浩然相遇,便情投意合,成了故交好友。他寫下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這樣的詩句,來深情讚美他。朋友情誼與敬仰愛慕雙重疊加,使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才呼之而出: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一二句,在拉開東西空間和悠長的心靈中,讓人物事件季節登場。"西"與"下"東西貫通,江水悠長,既為後句詩句張本,又為寄託真情厚誼提供載體:闊大的空間,悠長的心靈。"故人",是全詩感情的根脈。黃鶴樓,可以登高遠眺,目送友人乘舟而去,更可以寄託優美傳說的意象:那位"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的仙人子安,正如友人孟浩然,乘舟東下,悠然而下,又添了一分悠長的情思。"煙花三月",繁花似錦的季節,如煙的薄霧輕拂著,一種朦朧,一種看不清、說不明,正在這情與景的朦朧中,友人"下揚州"去了。揚州是當時長安、洛陽以外的最繁華最熱鬧的大都會,是友人要乘興而去也是詩人心想神往的地方。"下",是化惜別為樂往,歡快暢達;是帶著這種情感在東西兩地,心心相連,只有在闊大的空間裡,才能放得下這悠長的情思。
三四句,把闊大的空間與悠長的心靈,用四個鏡頭,由近及遠、徐徐展開。"孤帆",江上船來船往,只見一船,是心不旁騖,全在友人船上。自"西辭黃鶴樓",此心由此牽走,由此遠去,由此拉長。"遠影",友人漸行漸遠,只能隱約看到船影,已經是視線模糊。心被牽遠,情思向遠處繼續延伸。"碧空盡",一切不見了,全消失在遠處那無盡碧空之中。這時,"唯見長江天際流",闊大的天空,漫漫的長江水,在那天邊融合在一起。古人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李白的深情,何止高山流水?只能以"唯見長江天際流",以闊大的空間境界與博大的心靈境界,相融相合,方能抒寫他超越一切的知己知音之情了。
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白的這首詩,可謂境界高遠,真情豪邁,句句名句,真不愧為千古不朽佳作。 -
12 # 文字拾荒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本詩約作於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暮春,寫的是時年二十八歲的作者與友人孟浩然的分別。孟浩然儒雅風流,詩名遠播。李白在上年秋末北遊汝海(今河南臨汝),途徑襄陽,與孟結識,二人意趣相投,一見如故。“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長李白十二歲的“孟夫子",成為他仰慕的物件。此詩相傳是其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飲酒賦詩、相與為樂之後,送孟浩然揚帆東下的即興之作。全詩由兩幅畫面組成:前兩句描繪的是江南煙景;後兩句營造的是江邊送別。
在年齡上,大詩人孟浩然長李白12歲,在詩壇之上,孟浩然也比李白成名得早。李白24歲的時候離開了四川老家,順著長江東下,開始了他的遊學求官生涯,在湖北安陸一帶,李白一住十年,就是在這十年期間,李白結識了襄陽人孟浩然。
在一首題目叫作《贈孟浩然》詩中,李白表達了自己對這位詩壇前輩的崇拜:“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在當時的李白看來,孟浩然就像一座挺立的山峰,是那樣的高不可攀,讓他頂禮膜拜。
如此看來,當時的李白就是孟浩然的鐵桿粉絲。這首詩也是作於李白在安陸的時候,公元730年,李白聽說孟浩然要去揚州,就約孟浩然在今天的湖北武昌相會,臨別時,李白寫下了這首詩,送給他的偶像孟浩然。
詩歌的題目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黃鶴樓在今天湖北武昌的黃鶴磯上,傳說古代仙人子安曾經騎著黃鶴經過這裡,又傳說,三國時的費禕曾經在這個地方成仙,乘黃鶴而去,所以叫黃鶴樓,唐代詩人崔顥曾經寫作一首《登黃鶴樓》的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就是源於這個美麗的傳說。廣陵,就是今天的江蘇揚州,是漢代的舊稱,隋唐時候改成了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一幅境界開闊,令人騁目的畫面,歷來為人所稱道。下游的長江,岸寬水闊,達海連天,成為詩人送別友人的宏偉背景。浩渺之巨,孤帆之微,渾然納於一處。只此一點,已見李白天縱的才氣。
這兩句詩,細細推敲,還有更妙之處:從字面看,李白與孟夫子揮手告別,船隻離開江岸走了,遠了。連船身也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帆影,又遠了,連帆影也看不到了,唯一能看到的只是流向天際的江水逐江水去,思緒似水流。李白一直望到“孤帆遠影碧空盡",仍久久不忍離去,一腔離情別緒,已呼之欲出。語言含蓄,意在言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古人論詩,認為詩應當具備三真(藝術的真實):寫情宜真,寫景宜真,寫事宜真,唯真才能傳神。這首詩,語言清新,意脈流暢,感情真摯。更重要的是語近情遙,餘味無窮。
回覆列表
這兩句詩出自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屬於送別詩,廣陵即揚州,在唐時已經十分繁華,當時便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說法,因此孟浩然此行是去往繁華之地,並非苦旅。所以詩的基調不是特別低沉的,只是有些許惆悵,與“聞道龍標過五溪”之類有明顯的區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前兩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完成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交代。由於本文的重點在後兩句,此處只作簡短分析。“煙花三月”,正是江南春時,故人於此時出遊,繁華所在,勝景無邊,詩人如此描寫,既有對友人此行的期待,也是對自己的寬慰。
後兩句寫友人去後,詩人駐足目送的情景。
第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詩人連用“孤”、“遠”、“盡”,三字,直接扭轉了前兩句詩營造的輕鬆歡快的氛圍,而代之以無限惆悵、無限牽掛,思念自離別初起,就已氾濫成汪洋,但是又被處理得極度含蓄,似這樣半藏不藏,才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四句“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上句的承接和昇華。在孤帆遠影徹底地離開視野之後,詩人仍不肯移開視線,仍然凝望天際,這目光之中,有無限的寄託。
這兩句詩,名為寫景,實則寓情於景,把對友人的思念和離別的惆悵,灌注在景色之中。景色描寫清新脫俗,不帶半分煙火氣,襯托得友誼的純粹可貴。取孤帆遠影的短暫,與長江流水的永恆,並將兩者結合起來,極言相聚短暫,離思永恆。全句運動了對比、象徵等多種手法,營造了多重意象,情景交融中,也帶給了讀者更為複合和立體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