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安九姑娘

    首先,創業專案的確定,好專案是第一步;

    其次,是資金,不管做啥總得有本錢,自己沒有借也行,但是前提是能做,專案好;

    再者,失敗那一次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失敗了?需要總結,吃一塹長一智,不要再做的時候又在同一個地方再摔一次;

    另外,還有一些因素,比如家人的支援,你自己的狀態等等,還是綜合考慮吧!

  • 2 # 孟思羅國際酒莊

    我是開酒莊的,有2年了。今年32歲,所以剛好是30歲那年第二次走上了創業的道路。

    第一次創業是24歲剛畢業那一年,擺攤賣卡貼還有鑰匙扣,不知道算不算創業,姑且算的話,那我現在就屬於是二次創業了。

    但是二次創業你需要清楚以下問題:

    1、如果是男性,專案本身前景也不錯的,可以試試;

    2、如果是女性,未成家的話勸你再多考慮考慮;

    沒有該不該,只有你想不想。當然,選擇創業的話一定要獲得家人的支援。

    說說自己當初創業的歷程吧。

    當初創業是透過和朋友一起參加一個小型的紅酒品鑑會發現的。當時更萌生創業的念頭,但是沒有經驗也沒有人脈,跟著朋友一起出席了一個品鑑會,新認識了一些朋友,其實品酒是其次,結識人脈資源是我的目的。

    品鑑會中認識了一個做酒莊的朋友,單單賣酒行不通,必須想辦法轉型。平時接待都是吃飯喝酒上半場,唱K娛樂下半場,上半場喝了,下半場繼續喝。通常都是飯店出來了再轉戰KTV,會所。

    所以當時就有聊到,如果能把喝酒、吃飯、娛樂結合,專門為商務接待,企業團建,私人聚會提供一個一體化的場所就好了。於是“前店後院”的雛形就產生了。

    後來在網上諮詢,沒想到真的找到了做這種模式的紅酒公司,諮詢完感覺和自己理念很合,看完它們的資料,我就跟幾個朋友去實地考察了,考察完信心十足,於是酒莊就這樣做起來了。

  • 3 # 姚凌宇

    而關於是否要選擇再重來一次,需要做的是,給自己一段時間去思考,你是不是真的還要創業。創業是特別考驗心性的,創業者首要有一顆強大的內性,樂觀的心態。

    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說道: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偉大事業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的副產品。幸福總會降臨,成功也同樣。

    創業的成功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有熱情、有產品、有需求。

    選擇創業,首先需要我們熱愛它,如果做的不是我們所熱愛的,比較容易放棄,熱情能解決動力和堅持的問題。

    其次,你有能力,能做出產品,你的產品是市場所需求的,如果你產品化的時機沒到,依然可能會失敗。

    你的產品和能力,能持續的給客戶提供價值,就是你的競爭力。

    創業的人,要有較強的應變力,對外部環境積極判斷和善於快速行動,善於自我學習和迭代的人。能成功活下去的,是那些能積極適應外部變化的,正如達爾文的進化論: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這是創業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很多時候,我們既需要有跌倒一次重來的勇氣,也要懂得放棄。想好再出發。

  • 4 # 拼命的Li先生

    如果你的經濟允許你再來一次,一定要再來一次。

    總結上次的失敗經驗,再來一次不會錯的。

    我自己第一次創業的時候失敗了,負債了四十多萬。那時候經濟已經不允許我再來一次創業了。自己就開始打工了,後來自己心不死,利用空閒時間做支付創業了。總結上次的失敗經驗,只要是0投資的事情我都去嘗試去幹幹,只要能夠轉到錢就行了,那時候自己只為了活著,而不是生活。

    在自己拼命的努力下,自己的分潤從每天的幾塊錢,已經到了現在的兩千多,並且還在不斷的努力著,只要有空我就再努力努力努力。尋找客戶。

    我老婆在疫情期間也開始跟著我干支付了,上個月四月份收入5200多分潤。

    我們還在繼續努力加油中。繼續加油。

  • 5 # 高維學堂

    作為一個曾經創業失敗過3.5次的連續創業者,覺得有必要站出來分享一下自己肉身填坑的故事,讓準備創業或者已經在創業路上的朋友可以科學創業,少走彎路。

    每個創業者都堅信自己的道路與眾不同,都竭盡全力追求成功。然而,只有極少數創業公司存活下來了,大部分只能煎熬至死亡或負債累累。這看起來似乎是運氣使然,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創業的前四年屬於我的創業上半場,似乎是“運氣不濟”,屢敗屢戰,歷經了三次創業生死輪迴。在那四年裡,我摸著石頭過河,用的是大多數創業者常用的“肉身填坑大法”,也就是自己犯過的大錯不要再犯。

    2012年,我懵懵懂懂地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創業,跟隨一位老大哥一起合夥創業。我們綜合考慮內心情懷的嚮往和現實資源的支撐,選擇了創始人俱樂部這個創業方向,以會員制的服務方式,幫助創始人去創新、升級企業的商業模式。這個想法看上去不錯,剛起步也比較順利,但因為使用者對俱樂部的產品認知是模糊的、對交付的價值成果是不可預期的,我們很快就陷入增長困境。

    說不清楚的東西,就說明其還未真正實現產品化,我們選擇了俱樂部這種產品形態,從第一天起就註定了要失敗。隨著發展會員越來越難,現金流難以為繼,我們又做了一個荒誕的決策:漲價!且加價不加量——也沒有增加實質性服務。兩年裡4次漲價,會員費從2.8萬元/人漲到7.8萬元/人,後來賣不動了,又不得不降到6.8萬元/人。

    這是一段特別痛苦和煎熬的創業經歷,不僅讓我掏空了積蓄、掏空了身體,更因為對會員、團隊、家人的種種承諾無法兌現,而讓我時刻處於極度的焦慮和巨大的壓力中,乃至失眠了好幾個月。假如你未經歷過這樣拼命掙扎而又無力掙脫的困境,很難想象其中的痛苦,我真心希望創業的你不會經歷到這些感受。

    當然,最沉痛的經歷,也會帶來最深刻的反思。我用自己“肉身填坑”,獲得了三點珍貴的教訓:

    (1)情懷創業是內部視角,容易遮蔽理性和客觀,而創業是一場向外求證的過程。

    (2)努力和成功不是因果關係。選擇正確,我們的努力才有價值。

    (3)認認真真地做好產品、服務好使用者,這是企業存在的唯一理由,這是企業的本分職責,是一切的基礎。

    依據排除法,第一次創業失敗的經驗應該會讓下一次創業離失敗遠一點。於是,我不服輸地進行了第二次創業、第三次創業,可現實不僅狠狠地打了我的左臉,還狠狠地打了我的右臉。

    我的第二次創業是投機式創業,2014年為了追趕O2O風口,我進入自己完全陌生的行業,還沒到施展身手就已經陣亡。這次我得到的教訓是:不熟不做!每個表面看起來簡單的行業,深扎進去後,你會發現裡頭的門道都很不簡單。所以說,創業,請優先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或擅長的能力圈內尋找價值最大化的創新機會、未來機會。

    《科學創業》作者 KK

    吃一塹長一智,我的第三次創業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商學院圈子,搭建技術團隊開發了“眾籌式學習”的軟體系統,取名“我包啦”,計劃賣給各商學院EDP中心來創新改變傳統的低效招生模式。結果9個月我們成功賣出了3套,合計9000元,總收入都抵不上一個程式設計師的月薪,技術團隊都跑了。

    在連續3次創業失敗後,我環顧四周才驀然發現,創業的深坑不計其數。查理·芒格說過:“如果我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那我將永遠不去那裡。”同樣地,如果我能提前認知此處有坑,能夠看見坑、判斷坑,那我就繞開它。

    摸著石頭過河這種“肉身填坑大法”,試錯成本太高了,人生的創業黃金期是非常短暫的,沒有多少個4年還能再被如此糟蹋。更何況每次創業失敗,給團隊、家庭、社會帶來的浪費和傷害都是觸目驚心的。創業成本比我們想象的要高得多。

    放眼整個社會,超過90%的創業死亡率的失敗經驗,並沒有給“創業”本身帶來實質性的進步。創業的路,本不該是這樣。

    為了讓自己掙脫屢戰屢敗的魔咒,也為了讓身邊的創業好友們避免失敗,我開始認真探尋:是否存在一條成功機率高且可重複的道路呢?為此,我問詢了近百位成功的創始人:“‘九死一生’的創業路上,你覺得最重要的是做對了什麼?”在眾多回答中,我發現有一個答案的頻次特別高,猶如當頭棒喝。

    這個答案就是做對關鍵決策!

    企業的路,就是做對一個個關鍵決策,從而相互聯結髮展出來的。決策對錯決定生死,能力強弱決定快慢。而現實的挑戰是,我們身處的商業時代有兩大主題:網際網路化和全球化。網際網路化,加速了市場、使用者、需求、技術、模式等商業核心要素的不確定性,而企業要在這些加速度變化的要素中組合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確定性的成長之路,這使做對關鍵決策的難度係數暴增。

    同時,現今的時代對關鍵決策的容錯率也越來越低。網際網路讓全球變“平”了,這給商業帶來了資訊文明,也帶來了飽和競爭。不管你選擇哪一個行業,在你顫顫巍巍剛創業起步時,就要面對全國乃至全球的競爭對手,直接在同一個維度上展開競爭,展開市場份額和使用者的爭奪。創業變成了聰明人之間的賽跑,每一個風口、每一條賽道都會被迅速填滿,每一種有效打法都會被迅速複製。任何一個商業新機會,都有無數的成熟競爭對手參與其中。這些挑戰時刻考驗著我們,既要避其鋒芒,培育出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又要走對每一步、做對每一個關鍵決策,一招不慎就會成為“炮灰”。

    於是,幾乎所有的創業,都是一個危險性很高的選擇遊戲:活著,需要做對無數個關鍵決策;死亡,只要一兩個關鍵決策失誤!

    在創業這條沒有盡頭的路上,會接連不斷遇到岔路口:賽道的選擇、核心使用者的選擇、產品方向的選擇、商業模式的選擇、增長方式的選擇、合夥人的選擇、股權分配的設計、融資節奏的安排等,都是一個個決策大難題。每一個關鍵決策的最終確認鍵,都只能由創始人親自按下:選擇做這個還是做那個,選擇這麼做還是那麼做。

    我發現自己就是因為做錯了某個關鍵決策才掉進創業大坑裡。經歷了“血淋淋”的三次創業失敗,我從頭再出發,第一個急用知識是什麼呢?是選方向、選賽道的知識體系。在關鍵決策時刻,我遇見了天圖投資CEO馮衛東,這正是他有重大建樹的知識領域。他了解了實際情況後,建議說:“眾籌式學習模式,只是形式的差異化,無法構建可持續的優勢競爭力。關鍵還在於被眾籌老師的實戰水平和課程內容質量,你們如果能具備課程產品開發和運營能力,就自己辦一個接地氣的商學院吧。”

    馮衛東除了建議我們換賽道之外,還向我們推薦了《精益創業》這本書,也正是這本書,幫助我們在一年後發現了“科學創業”的創業新方法。

    創業3.5次,從自己躲坑到幫助其他創業者避坑,KK一直是科學創業理念的踐行者和傳播者,這次讀書日直播活動,我們也特別邀請了作者本人解讀《科學創業》,作為創業者,必須不斷學習,你未必要成為每個知識領域的專家,但必須清晰看到創業涉及的關鍵知識領域的拼圖,避免認知盲區、不踩大坑。

    創業驗證期,企業生命極為脆弱,卻要在極短時間內,用極少人、極少錢完成7大關鍵商業假設的驗證—定方向、創模式、搭班子、做產品、樹品牌、促增長、帶團隊。

    如何突破重重關卡成功從0到1?

    首先,確定每一關需要集中資源和精力解決的關鍵決策;其次,用主題式學習方法,學透相關科學方法論,拆解實踐案例;最後,大膽實踐,精益驗證,漸進式落地。

    企業的路,就是做對一個個關鍵決策,決策對錯決定生死,能力強弱決定快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你世界》怎麼做摩天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