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相霖

    現在的社會這樣的觀點顯然不成立了,我們當前人頭腦裡既要面對低慾望觀念的考驗,又要受到西方奢侈糜爛生活的誘惑,每個人都像在大海中無助的漂泊,手中僅有的不過是根救命的爛木頭罷了,哪還有什麼“後”。

  • 2 # 瀚海閒鶴

    我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現在是不成立的,因為它違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則,單純的把女性當做生育工具來看待,這對於女性是不公平的,試想一個女人因為生不了孩子就要被冠以“不孝”的頭銜,揹負著世人的歧視,是一件多麼殘酷的事情。

    男女之間結合在一起,首先是建立在愛情之上的,至於婚後是否要孩子是兩個人共同商量得來的,作為一生的伴侶首先是要尊重對方,把彼此當做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的。只要夫妻相處融洽,生活幸福美滿,活在當下,對父母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該做的贍養義務,都應該看做是孝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係要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相信作為父母也能夠理解,不會因此而以為無後就不孝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百年之後,我們終歸化作塵土,到時候這個世界你也無從掛念,你的一生活的有意義就夠了,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 3 # 黑夜的白

    我可以說,只要地球不爆炸,華人還在,那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話是會一直存在的。

    為什麼那麼說呢,我先說說我自己,我也算是晚婚晚育了,三十二才有了自己的孩子,結婚是很早,但是一直也沒有注重關於後代這一塊,我們這一代接受到的各種文化還是比較多的,畢竟網路發達資訊發達。那麼來自歐美的文化多多少少影響到了我們,歐美對於後代這一塊是有就要,他們更注重自身的生命過程,更在意自己的人生是否完美。你看歐美經常是財產不會留給下一代的這種事發生。就算是生,他們也不會說像我們這樣有多子多福這個概念。一般都是獨生的多,所以歐美國家真正的自己國家的人都是很稀少。不信你去看美國。那麼這種理念傳達到我們國家這裡其實已經影響了很多人,比如丁克這種行為。很多丁克的稱之為生命的昇華。

    所以我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詞不單單是人想在百年之後能有個後代來表示自己曾經存在過,或者是多子多福的這個概念。它更多的是想傳達的是對未來美好的願望和各種精神!後代呢也會孜孜不倦的去反響它。所以你看中國的殯葬文化和國外的殯葬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最近剛好清明節。你體會到了嗎?這種信念跟我們的文化跟我們的文字傳承已經深深的糾纏在一起。

  • 4 # 小白讀書記

    古人常說的“不肖有三,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是指男孩,為祖宗延續香火;算得上是封建思想的產物了。

    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肯定是不合適的。

    生男生女隨緣的。

    如今這個壓力山大的社會,尤其對於90後00後而言,一個小孩已經有很大的負擔了。我相信,許多人同我一樣,有一個小孩就足夠了,畢竟現在培養一個小孩需要花費的醫療教育等等不是一筆小數目。

    要是多生一個,自己累不說,孩子也得不到好的生活條件,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我們的選擇只有一次,上天給我什麼,我都接受。如今我的女寶寶也快三歲了,我很滿足。

    ☞生男生女都一樣,思想已經改變了

    我們的爺爺奶奶,父母輩還是有不少重男輕女的現象,但是到我們這輩,應該是沒有了。

    有時候看到身邊的父母輩,家裡兒子結一次婚,又是彩禮,又是房子車子的,壓力真的好大;反過來看女孩,就要輕鬆的多。

    在我看來,這句話的後兩句倒是真的需要我們好好的學習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少有所依,老有所養;如今,多少的留守兒童;多少的爺爺奶奶在子女間如同踢皮球般的嫌棄!真的讓人心痛心寒!

  • 5 # 人生就是兩個字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無後,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

    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什麼意思呢?孟子在這裡說:“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是沒有後代。舜沒告訴他爹就自行娶媳婦了,就是怕給自己家裡絕了後。君子認為這種行為是孝的表現,就相當於已經和爹孃商量過了。

    在這裡,孟子使用了舜的例子來進行說明。舜是怎麼樣一個人?回答是“大孝子”。

    為什麼“不生兒子”這件事情這麼嚴重?很簡單啊,因為如果絕了後,祖先就沒人祭祀了。“祭祀”這個觀念太重要了,所有的祖先,都要享用後人的祭祀血食,如果沒有祭祀,那這些祖先就變成孤魂野鬼了。所以中國上古時期,你可以滅亡一個國家,卻不能斷絕他的祭祀,你可以族滅一個家族,也不能斷絕他的祭祀,在人們心中,祭祀是超過國家政權和家族存廢的最重要的大事。

    所以,“無後”就意味著祖先無人祭祀了,這是比天塌地陷還要大的事情。

    正因為如此,孟子才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本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東漢趙岐注《孟子》,在這裡就註解道:“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趙岐是大儒,我們就不說了。而此後歷朝歷代,都是把趙岐注的《孟子》作為國家正統經典,兩千多年來,一直作為國家思想,沒有人有過異議。

    可是到了現代,有一些不學無術、曲義阿世的小人之儒,擅以己意曲解先賢,他們大概是覺得“誒呀,現代社會不是都不講究生不生孩子了嘛,孟子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呢?”於是就硬拗說“無後”不是不生兒子,而是未盡後輩責任。卻不知這麼一來,不但是無視歷史真實,而且厚誣古人。

    所以在當今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依然成立。

  • 6 # lixiaohui152

    看人的思想和家庭經濟條件吧!

    有人思想還是老一輩的想法,一定要生個兒子,生女兒多了沒兒子是很沒面子的事,是會讓人笑話的,不管再窮,能不能養起,生活條件有沒有保障,非要生個兒子才罷休。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思想意識的提高,一定要有兒子的老思想也被現在的人所拋棄。

    以前生多少隻要有口吃的餓不死就算成,現在什麼成本都高,養孩子的成本更高,你倒是想生也得養得起才行。要是不管不顧生個三五個,吃飯都成問題了還有資本談其他嗎?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順應時代潮流才不會被這個瞬息千變萬化的時代拋棄,祝願每個人都有個幸福康樂的人生!

  • 7 # 師父的徒兒k

    不成立,中國的古人這理可能成立,但放到全世界人類來說就不成立了,因為宗教信仰不同,世界觀人生觀不一樣。比如,和尚。

  • 8 # 劉麗卿呀

    不成立!

    當今,養老問題逐步交給了社會,另外,人員流動性變強,人們是一姓一戶傳種接代的思想也逐漸淡化。

  • 9 # 詩中有一

    我想依然是成立的,現如今的思想碰撞很多,有不婚族,有同性族等等,我們沒有資格評論別人的對於錯。但是對於我來說,孩子意味著血脈傳承,是最能直接證明你的責任,你的能力,你的存在的血脈。但是現如今看著很多家庭的破碎,帶給孩子的傷害,令人很是痛心,孩子的孤獨,無助,沒人要。不禁讓我反思自己,既然要傷害孩子,為什麼還要生孩子出來,難道孩子就不是人了麼,孩子就不需要父母的疼愛了麼。現如今不是孝心的問題了,而是夫妻之間的問題。

  • 10 # 國學網遊第一人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今天我們一起交流下有關“孝”這個話題!

    中國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文明古國,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講究的以孝敬老,以忠愛國。當時那個時代由於戰爭、飢餓、疾病的原因,導致人口成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根本,所以歷朝歷代的國家政策都是重視人口的繁衍生息,當時的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提出各種“孝”的思想來引導黎民百姓,特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

    但是到了目前的社會格局,你會發現,人口已經趨於飽和狀態,凡是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同樣的資源,人口越多意味著競爭越大,同時新發的矛盾也就越多。

    真正的孝順是父母在世時,多去關心和陪伴,這個才是最現實最重要的,世間萬般好,哪有父母在世話喚兒好!

    所以自私的建議,根據個人的經濟基礎,來決定吧,一家人開心快樂健康最重要!

  • 11 # 山泉284709666

    在當下還成立,但是不那麼的崇拜了!因為有兒不孝害自己,有女不才害人家!子女不教空瞎想!有志男兒耀門風,有才女兒耀爹孃!

  • 12 # 昭烈名臣

    我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件事在當今社會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成立的,具體原因有三點:

    1 人類對於永生的追求永遠都不會消失。

    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研究生與死的問題,隨著對生命的摸索逐漸清晰,永生很早之前就成了全體人類的理想。為了能夠永生,全世界各個民族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埃及的法老把自己製作成木乃伊希望自己可以永生,佛陀創造了六道輪迴的說法,讓靈魂可以不斷輪迴,中國的到家發明了各種養生的方法,企圖達到得道飛昇的境界,以此求得永生。

    但是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這些方法根本沒有用,就算是有用也是完全無法得到驗證的,所以對於大多數的價值和新引力並不大。人們選擇了另外一種更為簡單的辦法來獲得生命的延續,那就是生孩子。生孩子對於任何民族和國家來說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關乎到種族的存亡,同時這也是人類天然追求的目標之一。繁衍後代是我們的本能,也是我們追去永生的一種手段,這種本能無論到了任何時候,都一定是社會的絕對主流,因為這個是刻在我們基因上的,根本無法完全祛除。

    當然從古至今都有極少數人追求靈魂的永生,並且藉助用各種宗教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真正實踐這種理想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是極低的,所以生育孩子目前依然是人們獲得永生感的最佳策略。

    2 沒有養過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人類的天性有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由生殖本能演化而來的本能,比如說為什麼我們回喜歡貓,就是以為貓這種動物體重和叫聲都和嬰兒很像,這種與生俱來的對於嬰兒的喜愛,是我們人類的基礎本能之一,如果你沒有生養過孩子,你真的無法理解那種幸福。

    這種幸福既有文化層次上的,也有我們不易察覺的本能,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讓我們形成了一個對於小孩天然的喜愛和保護的慾望,所以如果有機會還是生一個孩子吧,不要跟自己的本能對著幹,這樣人會過的很擰巴。

    3 對於現實社會,有個後代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養老問題。

    很多人都說,養老問題很好解決,有錢就行,的確我們的額社會用錢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養老是一個綜合問題,僅僅靠錢是根本無法完全解決的。

    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人一旦到了腿腳不靈便,說話不利索的時候,這個時候能夠真心對我們的好的,除了老伴兒就是自己的孩子了。

    關於養老,千萬不要嘴硬,你可以實際去看一看,以目測的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未來三十年養老問題的主力軍肯定還是家庭,而家庭一旦沒有後代,老無所依將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

    總結:結合人類的本能和追求永生的理想,生個孩子是目前最為可靠地手段,再加上現實的養老問題,很難讓我們說真的敢做一個丁克家庭,綜上來說,對於現代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依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成立的。

    對於極少部分人可能不適應,但那都屬於極端情況,無法用普遍規律去解釋,這裡也不硬抬槓。

  • 13 # 文章小白舒賢龍

    也許孤獨老了,這個問題就直錐人心,都說年少輕狂,沒有豐滿的人生經歷,在燈紅酒綠的世界裡,亂花漸欲迷人眼,人失去本真,麻醉於輪迴的人世。當那一天到來,人自己就會詢問自己,人從哪裡來,又將到哪裡去,無言以對,生命的意義是自然給的,古人只是尊天意,順天時,而不是人性的做作,萬古長天終輪迴,刻畫著一個又一個圓滿的小圓,躺入滾滾紅塵之中,像沙粒融入沙漠,像水珠滴進大海,須臾之間,被淹沒的無影無蹤,你渺小到滄海也換不回的杳無,久了,房間空嘮嘮的,為人世上走一遭,沒有嚐盡到苦辣酸,甜 ,的一世是不完美,苦口婆心的理論耳旁風,等到經驗時,方才開悟,有多少十年值得你的理解,古人正式用教訓的長生,換來了你轟轟烈烈的短暫迴避嗎?用生命永恆才能夠延續著你的逍遙,活在瀟灑的人世……。否則你的故事誰人知……。

  • 14 # 北山包丁

    看了很多網友的回答,

    都沒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在當今當然不成立。

    為何?

    請看下文。

    如果這裡我從儒家文化出發,

    解釋就沒有根本性。

    在地球上的遠古時代,

    不同區域,

    出現了不同的人類文明。

    西方在環地中海地區,

    出現了半農業半商業的文明。

    這是由當時的自然地理條件所致。

    古希臘地區土壤貧瘠,

    農耕產出不足以維持當地人的正常生活需要,

    而在地中海南岸,和西南

    有尼羅河流域和兩河流域的耕地一場肥沃,

    所以古希臘的生存資料就需要進口。

    地中海又是一個風平浪靜的大洋,

    在遠古時代駕一葉扁舟就能實現航海。

    這就形成了半農業半商業的環地中海文明。

    後來,商業文明佔據主導地位。

    反觀東方華夏早期,

    也就是中原文明。

    中原地區是典型的大陸文明。

    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

    北面是西伯利亞凍土,

    南面也是海洋,

    西面則是帕米爾高原,

    這樣一個地理環境,

    就導致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自出現就具有封閉性。

    中原地處黃河流域,

    土壤肥沃,

    自給自足足矣。

    因此就不要商業的發展。

    即使後來人口暴漲後有了商業發展的需求,

    國家也採取了重農抑商的政治國策。

    所以中原文明是最古老的原發性農耕文明。

    這種文明的特點是“勞力”很重要。

    在古代沒有各種農用器械,

    耕地的勞動力就是第一生產力。

    這是生兒子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生產糧食不斷增加,

    各種物質財產逐漸豐富,

    就有了財產繼承的問題。

    土地是最大的“不動產”,

    甚至說有土地就有一切,

    這是原始農耕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特點。

    在一個穩定的區域,

    要世代傳承家產,

    兒子繼承尤為重要。

    這是第二個重要原因。

    在原始農耕文明的基礎上,

    儒家建立或者是整理了以整套人倫道德規範,

    孝文化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項。

    用一句最簡潔的話概括,

    孝者,肖也。

    孝就是肖。

    什麼事肖?

    就是相似。

    也就是兒子不僅要和父親長的相似,

    文明觀念也要繼承相似,

    家庭財產也要繼承父輩志向,

    不可能一模一樣,

    但要相似。

    原則不能變,

    形式要相似。

    平常有很多人就有個誤解,

    說一人不孝順,

    想當然認為說是“不孝子孫”,

    而正確的說法是“不肖子孫”。

    社會發展到今天,

    各種便利的交通工具,

    致使世界各地交流都是分分鐘的事。

    全球範圍內的商業文明不斷完善,

    這和原始的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完全是兩回事。

    如果在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那隻能作為一種文化傳承。

    再去指導生活,

    準確的說是“生育”,

    就顯得幼稚可笑了。

  • 15 # 離不開你39426049

    成立!傳承了幾千年的文明,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百年一丘孤墳,香火年年繞音。世代其昌不斷,誰望身後絕根!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16 # 墨非老爹

    當然成立了!不僅成立,而且非常有科學道理!

    古人的很多諺語都是經過幾千年檢驗的,人口的繁衍,不論對社會的經濟發展,還是對家庭的穩定幸福,都是異常重要的!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都是非常正確的!

    看看目前西歐的移民困局,日本的少子老齡化,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已經影響到了國家安全。

    我們國家人口紅利已經漸漸消失。現在國家也在提倡生二胎,我看力度不夠,應該出臺更好的政策,鼓勵大家都生二胎!如果咱們國家後繼無人,那我們就真的對不起咱們的老祖宗啦!

  • 17 # 老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句話的背景是古時私(家)系統的完善性的要求。

    現代社會,公系統的作用遠遠超過私系統的作用。但是,公系統的每一部分都是從各私系統中的共性提煉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私系統的層次,所以社會公系統中有了幫助人們行孝的相關措施,如養老金的存在。

    至於無後為大這條私系統中的要點,被公系統轉化成為社會的接班人。但是,它的意義還是要回歸家庭私系統的,所以家中的無後為大仍然是需要注意的,只是這個後已經不侷限於男兒,女孩也是。這是公系統中的男女平等造成的必然結果。

    也就是說,家家戶戶都還是需要後人的,從養老上看,社會只能幫助解決資金問題,具體的操作問題與情感回饋問題,還是需要落實到家庭內部本身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話中的格局因素依然存在,只是具體的性質化與量化發生了改變。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

  • 18 # 時光方寸青年號

    每到逢年過節親戚聚會正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一波催婚好機會~除了催找物件催相親催結婚可能還有連鎖反應——催生子。現在年輕人壓力大、工作忙,可能物件都還沒個著落呢,或者還不想這麼快升級成人父人母,還想多過幾年自由的生活,每到這個時候金句就來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他們往往會說,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如果不盡快結婚,生育後代,那就是大大的不孝。

    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要生育後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上面寫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古代這個“三”是複數虛指,代指很多的意思,“無後”指的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並不是指沒有後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並且這句話後面還舉了一個“無後”的例子。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說的就是舜在娶妻時沒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沒有盡到自己做兒子的責任,這就是“無後”了。所以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後代就是不孝。那為什麼後人的理解出現了錯誤呢?

    這是後世腐儒們在研究先賢書籍時,根據自己的理解擅做註釋所造成的。漢代有位文人叫趙琦,他寫了一本《十三經注疏》來解釋先賢哲言。在書中他寫道“於禮有不孝者三,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在這裡他把不孝具體劃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曲意逢迎父母的錯誤,對父母無條件的服從,這是不孝。

    第二種是家中貧困,父母衰老,子女卻不是謀取官職俸祿來供養父母,這也是不孝。

    第三種指的就是不為家族延續後代,這也是不孝,並且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說法與古代宗族家庭思想十分符合,所以廣為流傳。

  • 19 # 白話石說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文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君子以為猶告也。

    對孟子這段話的“後”,學術界歷來有兩種不同解讀:

    一是中國古典訓詁學認為,“後”是後代的意思。

    認為孟子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一種。舜因為沒有後代,在沒有通告親屬擺喜宴的情況下,就直接娶妻過日子,等於告訴了父母。

    用現代話說,舜雖領了結婚證,但沒有宴請賓客。舜是君子,他未告知大家,但用實際行動告訴父母,我娶妻生子來盡孝。

    二是也有人將“後”理解為“盡後代的責任”。

    認為孟子說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是最大的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為好。

    用現代話說,舜違背了婚姻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訓。擅自娶妻,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是對父母的不孝。

    2000多年過去,不管是沒有後代是不孝,還是沒有盡後代的責任是不孝,我以為這句古語,放在當今社會都是成立的。

    一、按“後代”理解,人類應該繁衍子孫延續香火。

    自從造物主創造出人這種“萬物之靈”,人就應該敬畏生命,一代代接力“造人”,傳宗接代讓人類生生不息,永續輪迴。

    假如不按自然規律繁衍子孫,就是扼殺生命,愧對人類。往小了說是對父母的不孝,往大了說,就是對種族的不敬。

    現在有些發達的西方國家,很多年輕人像電視劇《安家》的徐姑姑,奉行不結婚主義,導致人口銳減,失去人口紅利。

    長此以往,人們都不娶妻生子,一個民族就會自然消亡。所以這些國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

    中國也有這種趨勢,現在很多年輕人不願結婚生子,儘管幾年前就取消了“獨子”政策,實行“二胎”,但因社保機制不完善,生活鴨梨山大,成效並不理想。

    年輕人對婚姻漠然視之,不願談婚論嫁,也不肯生育“二胎”,按“後代”理解,這是斷了家族香火,是對父母的大不孝。

    二、按“盡後代的責任”理解,子女應該對父母盡孝。

    可惜可悲更可嘆的是,現在大多年輕人只顧自己的個人享受,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忘了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人生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旅程,人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

    有人會說,只要有錢,父母的養老問題就能解決,自己忙於工作,給父母請個鐘點工、找個保姆,或者直接送養老院。

    以現在社會趨勢來看,未來幾十年,父母養老問題還得靠家庭,但子女如果不盡責,老無所依將是一件非常悲催的事情。

    人是情感動物,許多事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的,老人不僅需要物質保障,更有情感需求,對父母都不“盡後代的責任”,任老人孤苦伶仃,任親情斷裂瓦解,全然沒有人性,還不如野獸老虎。

    魯迅曾說過: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親情,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也是任何動物都具備的生物性本能。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血脈相連,總不能還不如野獸吧?

    綜上所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話,儘管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了幾千年,放在當今社會還是成立的。

  • 20 # 愛運動生活吧

    當然成立。婚姻家庭不單單只是為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和"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也不是僅僅為了自己的愛情和幸福。不僅承擔的家族的繁衍和興旺,也承擔社會文明和種族延續的重任。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振興和社會文明的傳承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繼續和發明光大。所以古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當今社會也成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定一個商機是否能賺得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