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凱恩斯1946去世,此後哈耶克面對一個死人評論了半個世紀,但至今國家對宏觀經濟的干預仍是政府的好辦法,那麼哈耶克為何將此視為奴役之路。
13
回覆列表
  • 1 # 自由翱翔小小鳥

    凱恩斯與哈耶克,實際所揭示的都是經濟發展規律,在一定時期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而他們幾十年的論戰至今難分勝負,我覺的就是因為他們,把一定時期一般的規律,當成基本規律。忽視了一般規律的時效性。所以當他們認為的"基本規律″失效後,就成了阻礙經濟發展的絆腳石。如凱恩斯主張的國家干預經濟。當自由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競爭達到白熱化,供求失衡,產生經濟危機。這時的國家干預就成了制止危機,解決危機的唯一手段。當危機過後市場功能恢復,國家再繼續幹預,就成了經濟發展的桎梏。而哈耶克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反對國家以任何形式干預經濟。但他又無法解決自由市場經,競爭到白熱化,供需失衡產生的經濟危機。這時的國家干預,就成了解決危機的唯一手段。由此可以看出,他們兩人都把一定時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當成了基本規律。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誰也說服不了誰。都有對的也都有不正確的,因此難分勝負。其實把他們兩人的理論結合一下,用於實踐,就成為當前比較適應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而且世人目前也正在運用。

  • 2 # 熵變器是一面鏡子

    凱恩斯強調市場本身不完善,有失靈的情況,而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應該干預市場,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政府有為。事實上以前危機出現的時候,林毅夫給國家的一系列的逆週期的建議就是凱恩斯的思路,細節上有所不同而已。

    哈耶克強調經濟週期性危機就是政府幹預市場導致的惡果,政府應該什麼都別做,讓市場出清發揮作用,哪怕承受危機帶來的代價。總之他有點天真的以為只要危機過去,歷盡劫波之後,政府不再幹預市場,市場將會迎來健康有序的發展。

    兩個人的看法,籠統來說就是這樣。

    每當經濟出現危機的時候,凱恩斯的政府幹預派就會佔據上風,因為經濟危機引發的社會動盪,承受代價的可不僅僅是普通老百姓,也有執政當局的穩定性和合法性,所以這種支援政府幹預的理論天然會受執政當局的喜歡,它成了政府大規模介入經濟活動的一個很好用的理論武器。

    而每當經濟走出蕭條、恢復繁榮的時候,市場派就會佔據上風。即要求政府放鬆監管,開放市場,讓市場來配置資源,提升經濟活動的活力和效率。

    歷史上這兩派學說各領風騷,羅斯福、撒切爾夫人分別是兩者最鐵桿的支持者和踐行者。也各自創造過一些表面上的繁榮,但也都遺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巨坑,迄今無法解決。

    所以這兩派的爭論本質上不僅僅是理論學派本身在爭論,還有其背後的利益攸關方、不同立場的雙方在爭奪經濟發展制度模式的主導權。

    當然,就我個人來看,這兩派的學說都是有重大缺陷的。

    他們爭論的內容根本就沒有觸達矛盾的最核心點。

    歸根結底,從亞當斯密開始,人們對市場的理解就是完全錯誤的。

    市場中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無形之手,市場的規則是極其簡明,它是絕對有形的。

    想想看,市場最大的優點是什麼?

    有人說是最佳化資源配置。

    那每一次資源配置背後又是什麼?

    是決策。

    市場的優點正是決策可以任意組合,可以是分散於個體的決策,可以是家庭部門的決策,也可以是集中於企業組織的決策,當然也可以是國家政府層面的統一決策。

    個體、家庭、企業組織、政府國家等等不過是決策的不同層級而已。

    它們都可以做決策,決策之後自然各有成敗,不可能說做了決策就必定成功。

    只要它們遵守決策規則,其實失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那麼問題是,這些決策有沒有統一的規則,如果有,規則又是什麼?

    大家對此有無共識?

    答案顯然是沒有共識,甚至老百姓當中普遍存在誤解,把很多對自己不利的規則當成有利的規則。而把對自己有利的規則又當成不利的規則。

    企業國家也都存在對決策機制的不同理解。

    既然對決策機制普遍無共識,自然也就無可能按照正確的決策機制去執行。

    於是具體執行過程中總是亂眼看花,一塌糊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旅行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