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我看到的人類與機器人的未來多是後者對前者的代替和前者的壓抑與即將崛起,這部電影卻很殘酷地描繪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憎惡和殺戮,這當然可以理解,只不過似乎顛覆了我頭腦中的既成概念:被人類創造的將可能統治人類。其實我一直都認為電腦無法戰勝人腦,就像不管和電腦下棋有多困難,它也是我們創造的,它贏只是表象,只是人類戰勝自我的一中表現。所以人類應該不會等到被統治的那一天,也就是說電影裡的情況很可能發生。
冷酷地說,儘管大衛能愛,但愛不愛他是人類的自由,因為他只是個機器,所謂的“愛”也只是個程式,銷燬他就像丟掉垃圾。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機器人在我們身邊,我們忍心毀掉它嗎?
當大衛對馬丁不利時,媽媽的眼中就只有自己的兒子了。這本無可非議,只是大衛的眼睛太藍了,太清澈了,讓並不愛他的媽媽也心軟了。
我始終認為媽媽不愛大衛,從沒愛過。大衛安撫了她的心,她卻只把他當作機器,客客氣氣,又像對待客人,讓人覺得家裡的氣氛是虛假的(大衛卻對她和這個家念念不忘)。她始終在等兒子回來,兒子回來了,大衛顯得很多餘,也許媽媽心裡會想:如果再等些天啟動程式就好了,現在大衛沒用了。
不是媽媽自私,這是人類的天性。
在那個年代,連人類的生存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誰還會在乎那些遍地皆是的機器?
銷燬機器人的場景使我想到古羅馬鬥獸場,人類習慣做地球的主宰。
令我驚愕的是,大衛對媽媽講給他的,其實是講給馬丁的《木偶奇遇記》深信不疑,於是尋找藍衣仙女就成了大衛唯一的目標。
不幸的是,媽媽一直告訴大衛他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大衛發現自己不是惟一的,只是第一個的時候,竟絕望地跳入了大海。
幸運的是,在海底,他找到了藍衣仙女。可是,那終究是皮諾曹的藍衣仙女呀,所以大衛被困在了飛行器中,永生永世地與藍衣仙女對視,永生永世地祈禱能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兒,和馬丁一樣的男孩兒。
如果就這樣結束,可能會給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讓我覺得影片是完整的,是活著的人對逝去者思想的詮釋。可是兩千年後,活著的人想再現當初E.T.的風采,卻破壞了兩千年前的意境。
真是極盡煽情的功夫,大賺觀眾的眼淚,而且殘忍地讓大衛只獲得了一天的幸福,然後讓他永遠地失去了媽媽,獨自去面對他機器人孤獨的永生。
諷刺的是,兩千年後,在大衛無法成為真正的男孩兒的兩千年後,外星人卻把他視作珍寶,要透過他的記憶認識沒來得及見面的人類,並且幫助他實現願望,儼然他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是的,他是,儘管是最後一個機器人,但在觀眾眼中,他就是最後的人類了。
以至當初對大衛的愛產生懷疑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肯定,他的愛是真的,他也是真的。
影片開頭,面對“人類給機器人制造出感情是讓機器人愛人類,那麼人類能不能回報以同樣的感情”的問題,教授的回答是:上帝在製造亞當的時候並沒要求亞當愛他。那麼,上帝創造亞當,是為了要愛他嗎?
記得喬被抓走時說了兩句話:“I am.”(稍頓)“I was.”。彷彿是對所有機器人的一種肯定,肯定他們的存在或曾經存在。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
好像是一邊兒寫,一邊兒說服自己,至此,連我自己的想法都有些改變了。
對人類來講,賦予機器人的感情不過是個程式,但對機器人而言呢?既然他有了感情,又怎能視而不見?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忽視,心裡肯定不好受,那大衛呢?他的愛簡直比任何真正的人的愛都更加堅貞和深刻,但他得不到迴應,得不到這世上他惟一所愛的媽媽的愛,甚至連憐憫都得不到——可是隻有愛才是他需要的!他的痛苦也應更為深刻,他的眼淚也會更加冰冷。因為對他自己來說,他就是個真正的男孩兒。
雖然完全不會寫影評,但如果硬要我說些理論上的話,那我覺的這部電影的的確確體現了電影的審美意識形態。功利不功利自不用說;作為科幻作品,“科”就代表了理性,“幻”就代表了形象;電影中那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充分體現了它是認識的,而觀眾滿臉的淚水也足以證明它是情感的。(都是一己之見。)
也許有那麼一天,人類和機器人的分別只剩下生物體屬性了,社會體屬性的差別可能已被人類自己消除了,那似乎就達到一種平等了,不過人類一定是不甘心的。所以還是慶幸現在吧。
至少現在,人類是毫無疑問地擁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的。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程式,而是我們的一種本能。
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我看到的人類與機器人的未來多是後者對前者的代替和前者的壓抑與即將崛起,這部電影卻很殘酷地描繪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憎惡和殺戮,這當然可以理解,只不過似乎顛覆了我頭腦中的既成概念:被人類創造的將可能統治人類。其實我一直都認為電腦無法戰勝人腦,就像不管和電腦下棋有多困難,它也是我們創造的,它贏只是表象,只是人類戰勝自我的一中表現。所以人類應該不會等到被統治的那一天,也就是說電影裡的情況很可能發生。
冷酷地說,儘管大衛能愛,但愛不愛他是人類的自由,因為他只是個機器,所謂的“愛”也只是個程式,銷燬他就像丟掉垃圾。但是如果真有這樣的機器人在我們身邊,我們忍心毀掉它嗎?
當大衛對馬丁不利時,媽媽的眼中就只有自己的兒子了。這本無可非議,只是大衛的眼睛太藍了,太清澈了,讓並不愛他的媽媽也心軟了。
我始終認為媽媽不愛大衛,從沒愛過。大衛安撫了她的心,她卻只把他當作機器,客客氣氣,又像對待客人,讓人覺得家裡的氣氛是虛假的(大衛卻對她和這個家念念不忘)。她始終在等兒子回來,兒子回來了,大衛顯得很多餘,也許媽媽心裡會想:如果再等些天啟動程式就好了,現在大衛沒用了。
不是媽媽自私,這是人類的天性。
在那個年代,連人類的生存都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誰還會在乎那些遍地皆是的機器?
銷燬機器人的場景使我想到古羅馬鬥獸場,人類習慣做地球的主宰。
令我驚愕的是,大衛對媽媽講給他的,其實是講給馬丁的《木偶奇遇記》深信不疑,於是尋找藍衣仙女就成了大衛唯一的目標。
不幸的是,媽媽一直告訴大衛他是獨一無二的,所以當大衛發現自己不是惟一的,只是第一個的時候,竟絕望地跳入了大海。
幸運的是,在海底,他找到了藍衣仙女。可是,那終究是皮諾曹的藍衣仙女呀,所以大衛被困在了飛行器中,永生永世地與藍衣仙女對視,永生永世地祈禱能變成一個真正的男孩兒,和馬丁一樣的男孩兒。
如果就這樣結束,可能會給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讓我覺得影片是完整的,是活著的人對逝去者思想的詮釋。可是兩千年後,活著的人想再現當初E.T.的風采,卻破壞了兩千年前的意境。
真是極盡煽情的功夫,大賺觀眾的眼淚,而且殘忍地讓大衛只獲得了一天的幸福,然後讓他永遠地失去了媽媽,獨自去面對他機器人孤獨的永生。
諷刺的是,兩千年後,在大衛無法成為真正的男孩兒的兩千年後,外星人卻把他視作珍寶,要透過他的記憶認識沒來得及見面的人類,並且幫助他實現願望,儼然他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個人。是的,他是,儘管是最後一個機器人,但在觀眾眼中,他就是最後的人類了。
以至當初對大衛的愛產生懷疑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肯定,他的愛是真的,他也是真的。
影片開頭,面對“人類給機器人制造出感情是讓機器人愛人類,那麼人類能不能回報以同樣的感情”的問題,教授的回答是:上帝在製造亞當的時候並沒要求亞當愛他。那麼,上帝創造亞當,是為了要愛他嗎?
記得喬被抓走時說了兩句話:“I am.”(稍頓)“I was.”。彷彿是對所有機器人的一種肯定,肯定他們的存在或曾經存在。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
好像是一邊兒寫,一邊兒說服自己,至此,連我自己的想法都有些改變了。
對人類來講,賦予機器人的感情不過是個程式,但對機器人而言呢?既然他有了感情,又怎能視而不見?就好像自己的感情被忽視,心裡肯定不好受,那大衛呢?他的愛簡直比任何真正的人的愛都更加堅貞和深刻,但他得不到迴應,得不到這世上他惟一所愛的媽媽的愛,甚至連憐憫都得不到——可是隻有愛才是他需要的!他的痛苦也應更為深刻,他的眼淚也會更加冰冷。因為對他自己來說,他就是個真正的男孩兒。
雖然完全不會寫影評,但如果硬要我說些理論上的話,那我覺的這部電影的的確確體現了電影的審美意識形態。功利不功利自不用說;作為科幻作品,“科”就代表了理性,“幻”就代表了形象;電影中那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就充分體現了它是認識的,而觀眾滿臉的淚水也足以證明它是情感的。(都是一己之見。)
也許有那麼一天,人類和機器人的分別只剩下生物體屬性了,社會體屬性的差別可能已被人類自己消除了,那似乎就達到一種平等了,不過人類一定是不甘心的。所以還是慶幸現在吧。
至少現在,人類是毫無疑問地擁有“愛”與“被愛”的權利的。更重要的是,這不是程式,而是我們的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