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久霜冷鏈
-
2 #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清朝統治者固步自封,認為西方那些東西有傷風化,對此不屑一顧。不要提火器,輪船,火車,電器什麼的一個熊樣。
清朝統治至雍正末年進入鼎盛時期,乾隆接手的,是一個富足,安平的江山。由於乾隆志得意滿,認為我國是“天朝上邦”,不應與別的蠻夷國家為伍,於是他開始閉關鎖國,將原有的十幾個開放港口逐漸關閉,最後只剩一個廣州十三行。而殊不知,西方這時正是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科技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由於訊息封閉嚴重,清朝自上而下,始終都還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的“上邦大國”
廣州十三行只是一個官方貿易機構,因此民間無法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技和技術,而清朝當政者一昧視“祖宗家法”為根本,壓根不拿西方那些玩意當回事,只是當做“奇技淫巧”來看待。
1793年,英大使馬格爾尼帥眾訪華,信心滿滿的指望和大清通商做生意,可乾隆壓根沒把他們放眼裡。原本英國大使以為大清皇帝看到他們先進的工業產品會十分有購買慾望,可沒想到,清廷上下對這些東西完全是嗤之以鼻。後來,使團去圓明園參觀才發現,原來在他們之前,就有法,德,俄等國“進貢”來的,比他們還要精美的火槍,指南針,和大炮、先進輪船等工業產品的模型。馬格爾尼只好悻悻而歸。當然,乾隆皇帝還給了他一份聖旨,讓他帶給英國的“皇帝”看。內容大概就是,你派人送來的貢品我收到啦,至於通商就沒必要啦,我不需要你們什麼東西,你們有什麼需要的,我賜給你們點就是啦,大老遠的,不要老來煩我之類的云云。那份聖旨至今還在大英博物館裡供世人觀賞,有機會大家可以去參觀下。
不要說乾隆時期,就算清朝後期,也沒見得有什麼長進。
同治四年(1865年),美商在北京宣武門外修建了一條一里多長的鐵路,以作為樣品引起國人關注,但不幾天就被步軍統領衙門拆掉。光緒六年(1880年),怡和洋行修建了從上海到吳淞的鐵路,引起官員一致反對,終於藉口壓死一個士兵,以28萬兩白銀買下拆毀,投入海中。
後來由於日本侵華意圖日益顯露,光緒七年(1881年)才建成從唐山到胥各莊全長22裡,用於撿煤的鐵路,但不許用火車頭,而用驢子和馬拖著車廂在鐵路上走。
試問這樣的朝廷,怎麼能用上先進火器?
有機會大家查查乾隆“十全老人”其一的出征緬甸吧,一個“超級大國”打一個給中國進貢千年的“藩邦小國”都沒打下來,敵寡我眾,為何不勝?究其原因,武器落後是很大一部分原因。那時候清朝統治者還不自省,更不要提歐洲列強了,英法德俄等一線強國,打清朝就和玩一樣,至於後面的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也都知道了。
讀史知進退,我們應努力發展祖國,讓悲劇不再重演!
回覆列表
原因其實很簡單,有兩個方面:
第一:滿清在入關前一直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他們以起碼狩獵主要以弓箭為主,從來都沒用過火槍,並且當時的火槍結構簡單,操作起來也很麻煩,用著當然沒有弓箭舒適,因此他們一直就沒有重視火槍。
第二:清朝也是為了維護內部穩定。火器在產生之初,甚至是一直到滿清時期,火槍的威力還是不如滿清的長弓,滿清的長弓堪稱世界第一,威力巨大,但訓練一個神射手需要最少十年,普通百姓吃喝都是問題,更別說這種東西了。而火槍的使用就沒那麼麻煩,通管,裝藥,點火,一個普通人只要用心看上幾天再試一試就差不多了。並且,滿清的弓箭只做起來非常麻煩,光是一張弓就需要幾十道工序,而且材料還不易得,技術也是由軍隊保密,概不外傳,一般人根本無法制作。而火槍呢,製作起來就相對容易多了,配製彈藥更是容易極了。這樣,清朝配合閉關鎖國的政策,在管制之下,火槍買不到,不敢做,而冷兵器又是滿清的天下,內部就算有了動亂,鎮壓起來也是方便多了。清朝雖然一度發展過火炮,那也是到了民間根本做不了火炮來。況且火槍本身就是弓箭騎士的剋星,不然歐洲也不會利用火器消滅封建騎士了,一旦民間流行起火器來,滿清沒有人數上的優勢,武器上又壓不住,還談什麼統治全國。
所以滿清統治期間,不論私藏火器還是製作火器,基本上都是處死,當然當時的律法規定是杖責80-100下,但要知道厲害點行刑手20多下基本上就可以讓犯人見閻王去了,更別說80多。
對外不足,對內有餘。這就是滿清真實的寫照。
其實在明朝就已經有了專門的火槍部隊,名為“神機營”。神機營每人都會配備一把火槍,另有大炮若干,彈藥不計其數。清朝在攻打明朝時,也沒少吃火槍的虧,努爾哈赤更是被袁崇煥的紅頭大炮轟垮了身體和信心,最後鬱鬱而終。而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中俄的雅克薩戰役,上萬的清朝官兵被拿著火器的幾百人的俄國部隊打的哇哇叫,最後簽訂了喪土的《尼布楚條約》這個所謂的平等條約,然而清朝依然沒有發展火器的主要還是以上這兩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