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抒可見
-
2 # 33488
人性情教育從小教起
個人認為:人在2-3歲開始定性格與個人習慣性的習慣!
子曰:子不教夫之過……
習慣成自然
如:我習慣了偷!我習慣了賭!小時候偷別人一支縫針都很怕,現在我偷別人一頭牛也不怕。。。!為什麼呢?因我習慣了!。。。
-
3 # 使用者振華
父母為子女做的事,都是不求回報,不計代價的,但是這份心意,卻在很多時候,不被子女接受,理解,甚至認為他們頑固,多事,白白浪費了父母的心意 。
-
4 # 胡先生北京2018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生孩子愛孩子是人類和動物的天性,有時候這種付出並不能獲得對等回報,故有此嘆!
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教育出了問題,父母除了滿足孩子的感情需求,還要正確引導和建立孩子的三觀。有些時候孩子非常叛逆,找找原因,都在我們身上。所謂孩子生病,家長吃藥,我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能逃脫這個責任。雖然我們不是教育專家,但愛和得法很重要,不能溺愛也不能太功利,溺愛的結果多半坑爹,如李剛,太功利的家庭不會有溫暖,像社會上不少股份公司,股東分開甚至反目成仇。
-
5 # 詩詞書院
酬多位好友共邀:
題目中的句子,今人引用極多,大家都非常熟悉。但句子出處,則可能還有人不太清楚。
此句子是出自慈禧太后手筆。在其母親古稀之壽時,慈禧因故不能親去賀壽,便手書一壽字,並在壽字下方寫下了這首“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儘管“詩”的創作手法尚嫩,但也算寫透了天下父母之心。引起無數人的共鳴,結句更是廣為傳頌。
“可憐”兩字在詩詞中有多種釋義:
一、解作“值得憐憫”。如白居易 《賣炭翁》中的詩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二、解作“可惜” 。如唐代盧綸詩句:“可憐芳歲青山裡,惟有松枝好寄君。”
三、能作“可怪”。如杜甫《解悶》詩句:“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
四、解作“異常”。 如宋代毛滂的《浣溪沙》句:“半青橙子可憐香。”
五、解作“可羨”。如岑參的詩句:“始知邊將真富貴,可憐人馬相輝光。”
六、解作“可喜”。 如白居易 《曲江早春》詩句:“可憐春淺遊人少,好傍池邊下馬行。”
七、解作“可愛”。如杜甫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句:“可憐九馬爭神駿,顧視清高氣深穩。”
我之所以詳列出以上釋義,是因為覺得當“可憐”兩字用於“天下父母心”時,不論怎樣解釋都是蒼白的,父母之心遠非“可憐”兩字可涵蓋。
記得小時候跟爺爺學“女子國文課”,有篇短文我至今仍能背出:
人初生時,飢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懷抱之。有疾,則為延醫診治。及年稍長,又使入學。其勞苦如此,為子女者,豈可忘其恩乎?父母對子女的愛,遠不止於此。即使你已工作、已成婚、也同樣為人父母。只要你的父母在生一日,對你的牽念愛念,就會不息。而我們呢?有多少人總是“皋魚虛有養親心”?
對於父母之愛,父母之恩,用任何言語表達都是蒼白的,還是行動起來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回覆列表
做父母難吶,推幹就溼,耗盡心血,看著他們平平安安成人難,教他們堂堂正正做人難,指望他們克紹箕裘光大祖業就更難了。
我的同事前幾天在微信工作群發了一段影片,畫面中一位知天命的學者說的話值得深思,他是這樣說的:我們有三句話特了不起,小孩天性本不壞,就看長輩教育正派不正派,小孩犯大錯必有大人之小過,你孩子自私、霸道、啃老不聽爸媽的話,肯定你爸媽小時候就沒教好,陷害爹孃子多被爹孃所陷害,我們講,子不孝父之過,女不淑媽之錯,買房看房梁,討老婆看你這個丈母孃的,你媽不長進,你孩子肯定沒出息!因為你本身就是這個樣這個調這個價。我們常見三種人,第一種人,長大不能幹不肯幹不會幹,好吃懶做黑良心,自私霸道不顧人,這是不是,怪哪個?!再第二種人,大學畢業,有學歷沒學問,有文憑沒文化,大事幹不了小事不願幹,晚上電腦不下線,早上床上不起床,怪誰?!第三,寵物當寶貝,爹媽當累贅,有錢養寵物沒錢養父母,寵物吃著火腿腸,爸媽沒有隔夜糧,天天給寵物洗澡,從來沒給爸媽洗過腳,這個人比畜牲還不如,還養狗,天天給寵物洗澡,從來沒給爸媽洗過腳,養兒養什麼?!你說你養兒子,真的要是我的兒子,我還要他!我還別說,我要你回家,你的房子我都燒掉,這樣的兒子等於畜牲嘛,比牲畜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