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步小不

    就個人而言,像京劇可能接觸的比較少,但是類似這種傳統藝術的黃梅戲、採茶戲也是接觸比較多,我家是在江南的一個小鄉村,一直到現在都有一種習俗,就是鄉里發生一些慶祝活動時或者每年都會固定時間段邀請本地或者外地的那種姑且稱之為藝術團隊吧,來表演黃梅戲或者採茶戲,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小孩子還是比較喜歡聽這個的。一個原因可能是比較熱鬧,另外一個原因是真的感應趣,舞臺前面站的永遠是小孩後面才是老人家。如今我們也長大的,例如京劇、黃梅戲這種傳統藝術,對於現在的90後來說是一種回憶,更是現在快節奏、壓力大的都市生活一種解壓方式!

  • 2 # 京劇道場

    先從三個定位說起:小眾、中老年、孤芳自賞,用這些詞來表述京劇不能說完全錯誤,但三個指向:大眾、年輕人、喜聞樂見我認為是錯誤的,至少是不可能,也是沒有必要的。

    為什麼小眾的藝術非要大眾接受呢?小眾藝術並不損害藝術本身的地位和價值,而一味迎合大眾口味,恐怕不等到大眾接受,這門藝術就已經奄奄一息了。

    關於京劇總是為中老年喜歡這個問題並非完全是藝術本身的侷限。首先,年青一代所面對的世界五光十色,藝術林林種種,他們有充分選擇的空間,接受什麼不接受什麼,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其次,年輕人比較活躍,相對來說,現代藝術更符合他們的口味。而人到中年之後,思想成熟了,逐漸從欣賞表面的東西變為欣賞內在的東西,性情慢慢會平靜下來,欣賞口味也會有變化。所以中老年人欣賞京劇恰恰是京劇這項藝術厲害的地方。

    說現在京劇是孤芳自賞,透著那麼冷傲,我只能說提問的人並不懂得京劇。京劇本來就是一項大眾藝術,由於解放之後的一些特殊原因,使得京劇不管是表演技藝、演員素質,還是觀眾粉絲都出現明顯的“斷代”,就好像氣候突變一樣,京劇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損傷,至今難以“振興”,這個結果不是京劇本身發展的問題。我認為任何企圖扭轉京劇目前頹勢的舉措都不會有明顯的效用,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順其自然,該興旺的它自然會興旺,該消亡的怎麼折騰也沒用,甚至可能加速它的消亡。

  • 3 # 山園小梅26340389

    如今的京劇人都成了"家",都處於廟堂之上,是讓國家養的熊貓。你還如何大眾?端掉鐵飯碗,撤了京劇院,走街穿巷跑江湖,馬上就大眾了!不信試試!

    當年的梅尚程荀、四大鬚生、沒人給他們發工資,都是自己當老闆。可當時流派紛呈、大腕噴湧!短短200年,就成就了今天的國粹!現在怎麼就不行了呢?

    養得太好,就退化了!

  • 4 # 霜葉初紅54287318568

    京劇(含其他類似戲曲)本是大眾化的文藝形式。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始到解放後前期,從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何人不看戲?而京劇(戲曲)從業人員越來越多,表演流派層出不窮,更說明了它當年受歡迎的程度。上世紀文革前後,京劇樣板戲興起,上自耄耋老人,下至朦朦幼兒,誰不會哼上一兩段?至今任何文藝節目也無京劇當年那樣的普及和風光,這難道不是喜聞樂見?京劇也曾是青年人的藝術,今天的中老年不就是當年的青少年嗎?當年看梅蘭芳就如同今天看王菲,追捧的正是青壯年啊!今天的京劇經過傳承與發展,其表演藝術和劇目質量很多已超過前人,但為何觀眾面卻不斷萎縮了呢?這是因為時代變了。今天的文藝娛樂形式愈來愈多,網上和電視節目裡能直觀地、通俗地供青少年選擇的娛樂比比皆是。京劇從以往一統江湖的局面,逐漸被擠到一隅。雖然京劇人也不斷在努力,如史依弘、王珮瑜等作出了不少探索,但影響面依然有限。這就像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一樣,各有時代鮮明的印記,今天並未消亡,但遠不如它們當時的地位。京劇是國粹,被外人稱為中國的歌劇。在人們文化程度提高的今天,能看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的,就能容易地看懂京劇。現在京劇進校園,不少小學生和一些大學生都對京劇產生了興趣。而在傳統皮黃腔上新譜制的京歌,其受歡迎和傳唱面越來越廣。說京劇孤芳自賞不合實際。任何文藝形式都是伴隨時代發展的,京劇的傳承和發展確實要適應時代發展,這既要戲曲人的不懈努力,更需有關部門的支援和引導並推廣。京劇是可以符合時代要求前進的,絕不會消亡。但只會在一定的觀眾範圍內流傳下去,堅韌地起伏向前。

  • 5 # 精選曲藝

    感謝你的邀請!京劇沒你說的這麼好吧!至於你說的京劇發展的欣欣向榮,估計是在上個世紀吧!如今京劇衰落是個不爭的事實,很少有年輕人喜歡京劇。大連京劇院院長楊赤曾經在一個紀錄片中說到:“全國沒有一家京劇院不靠補貼可以養的活自己“。專業人士都這樣說了,京劇還活的那麼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兒子報了少兒美術大賽,是過幾個月提交作品,想找老師再給提升下,哪裡的比較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