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考歷史大全
-
2 # 歷史舊時光
週一良先生在《中日文化關係史論》一書中說:“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最能體現出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例子, 是中國與只隔衣帶水的鄰邦日本。”
的確,中日兩國之間的交往,至隋唐時代達於頻繁往來的鼎盛時期。這時,中國在社會發展階段上處於先進地位,唐代中國的經濟與文化高度發達,而尚在“大化革新”前的日本,社會發展還落後於中國。
因此,中日之間的交流,日本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勢,如飢似渴地吸收中國文化,先後派出使團、留學生和學問僧到中國來吸取營養。
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專程來華學習佛法,在唐代,從公元630年到公元834年的200餘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國。使團成員包括正副使、僧人、學生和各類工匠,來訪人數由起初的250人左右增加到後來的500人左右,最多的一次達651人,船隻也由兩隻增加到四隻。
那時,日本的航海技術還很落後,連利用季節風向航海的技術都沒有掌握,因此,幾乎每次來華使團都要付出巨大犧牲,文獻記載的遇難者達500餘人,但他們為了學習中國文化鍥而不捨。
他們來華以後,大多人國子監所轄的“六學”就讀,學問僧則四處拜師,論道講法。他們在中國學習的內容包括了文物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會習慣和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回國後終於在奈良時代以“大化革新”為契機,使日本實現了中央集權制度,進入了封建社會。
這些在中國留學的日本人,其中有許多成就卓著,對日本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如南淵清安、高向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國井田制度實行班田制、促成“大化革新”的關鍵人物。古備真備、空海等則是藉助漢字創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貢獻者。中國的圍棋也由吉備真備帶往日本。膳犬丘則將尊孔儀式帶回日本。
有一些留學生則長期留在中國,如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晁衡,隨第八次遣唐使入唐,在長安完成了學業,接受了科舉考試,並考中進土,官至秘書監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館長,與李白、王維等大詩人關係很好。阿倍仲麻呂中間曾渡海回國,臨行前唐玄宗、王維賦詩送行,中途遇險而還,李自還以為他遇難,作《哭晁衡》一首,成為中日友好的千古絕唱。
回覆列表
大化革新時的日本,參照了中國隋唐時期的政治體制,例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在日本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以才選官;
2、參照了中國的租庸制,把很多貴族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