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魔方歷史觀

    和珅,一位清朝乾隆帝時期的“風雲人物”,嘉慶帝,和珅“權臣人生”的終結者,在乾隆帝駕崩之後,嘉慶帝可以說是十分迅速的把和珅這位乾隆帝的寵臣,給處理掉了。

    和珅作為乾隆帝時期的權臣,大權在握很多年,自然也有著他的黨羽,那麼嘉慶帝處理了和珅之後,為什麼不順便把和珅的黨羽也全部處理了呢?

    原因一:嘉慶帝只是想除掉和珅

    嘉慶帝這位清朝的皇帝,登基時是乾隆帝禪位,所以,在乾隆帝禪位之後和乾隆帝駕崩之前的這段時間,嘉慶帝雖為皇帝,但無實權,實權還是握在乾隆帝的手中。

    而和珅在那個時候,作為乾隆帝的寵臣,有所依仗,再加上和珅清楚權力當時在誰的手裡,所以和珅對於嘉慶帝,並沒有多少顧忌,他還是權勢滔天的權臣,有著“二皇帝”之稱。

    試想,嘉慶帝是皇帝,他能容忍乾隆帝掌權,畢竟那是他老爹,但是他絕對不會忍一個大臣,而和珅的“權大欺主”已經嚴重觸碰了嘉慶帝的底線,所以嘉慶帝在乾隆帝駕崩之後,立刻就處理了和珅。

    嘉慶帝處理和珅,主要是針對和珅本人,也有要藉助除掉和珅來穩固自身皇權的原因,所以說,對嘉慶帝而言,與和珅本人相比,他的黨羽並沒有那麼重要。

    原因二:顧全大局

    嘉慶帝在處理掉和珅之後,沒有大肆追究和珅的黨羽,還是出於大局的考慮。

    和珅在朝中大權在握多年,黨羽眾多,不是一個兩個,而且,和珅對於他的黨羽而言,就像是個大樹,所謂是“樹倒猢猻散”,和珅已經被除掉了,他的黨羽也就沒那麼集中了,並且,和珅的黨羽中擔任著重要官職的也不在少數,若是一網打盡,全部除掉,容易出大亂子。

    所以,嘉慶帝出於大局考慮,不去深究。

    上既誅和珅,宣諭廷臣:“凡為和珅薦舉及奔走其門者,悉不深究,勉其悛改,鹹與自新。

    參考文獻:《清史稿·和珅傳》

  • 2 # 茹叔敬

    為什麼嘉慶帝不掃除和珅的黨羽??是有原因的。因為:在當時清廷官員貪汙是普遍行為,官員只要不逼得百姓進京上訪或激發群體性事件,清廷大多放任態度,況且,做官做到和珅的級別,最主要不謀反,謀大逆,基本上就獲得了免死權。實話說:和珅不是殘害忠良,大奸大惡,通敵賣國的人物。所以不至於滅其黨羽。和珅主持朝政十幾年,依附者不少,黨羽也不少。但嘉慶帝僅殺和珅一人,其他人基本上都免於追究,就連和珅派到嘉慶帝身邊負責監視嘉慶之責的(吳省蘭)也不過被降了幾級。並沒有回家抱孩子,還留在官場任用………。乾隆退位但不讓權,在和珅的輔助之下大權獨攬,發號施令!依然是一國之主。雖然嘉慶帝登上皇帝寶座,卻處在太上皇的控制之中,毫無作為,僅為傀儡。嘉慶帝知道,父親對自己的考察並沒有結束,必須小心應付,出不得一點兒差錨,否則,不僅皇位難保,連性命也可能丟掉。所以,他平時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和珅一心維護太上皇,打壓嘉慶帝。嘉慶帝只能忍氣吞聲。嘉慶帝不愧是個皇帝,他略施小計,就把和珅弄的高高興興,從此很少搬弄是非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嘉慶帝認識到,要想讓和珅少搬弄是非,就得讓和珅對自己放鬆警惕。怎樣才能讓和珅對自己放鬆警惕呢?嘉慶帝從此經常寫些風花雪月的詩,透過(吳省蘭)透露給和珅,讓和珅感覺自己胸無大志,而且心滿意足,情緒穩定,沒有什麼追求。總之,不露稜角,給人以難成大器的印象,讓和珅覺得皇帝不足慮,是非自然就少了許多。

  • 3 # 北國有四季

    整頓史治四字簡單,但操作起來何其艱難,為官哪個不貪,在缺乏監察機制的大清,加之資訊上的滯後,反腐是最難剷除的封建惡疾,因此才有了:三生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之說,換句話說,清朝腐敗是普遍現像而非個案,五品府官尚且如此,何況居於廟堂之上的一二品大員。

    另,中國傳統中就有官官相護,至嘉慶,大清已傳五世,朝中大臣哪個不是老成謀財,盤根錯結,痛下絕心動得了一兩個,難不成真的把朝堂清空,搬倒和坤已是嘉慶的最功績,非要撥出蘿蔔帶出泥,那就是自己挖了自己的根基,換誰誰幹。

  • 4 # 小魚

    1;嘉慶皇帝在懲治和珅的時候是他剛上任之時,也正處於危難時刻,波及黨羽太多,如此對朝廷傷害太大。所以選擇放棄。

    2;其實換位來看,乾隆給嘉慶皇帝留下一個國庫,讓其充公,國庫充盈,才能對白蓮教(反派)實行打擊。

    3;對於挽救吏治腐敗起不到任何警示作用,相反還留下了巨大的隱患。那為何明知禍患無窮,還要這樣做呢?這一點必須要說明,嘉慶帝絕非不痛恨貪官墨吏,而是以當時的形式來看,徹底追查和珅黨羽於國、於民沒有任何好處。

    4,再者說,和珅並非是以貪汙的方式處死的,而是以“貽誤軍機”處死,所以也就談不上”黨羽”二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獅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