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鮑嘟

    孩子不願意分享玩具怎麼辦?

    我也有過這樣的困擾,現在看這並不是壞事,這說明孩子已經有自我意識了,寶寶對於自己信任的小夥伴便會主動分享自己的玩具,我家寶寶兩歲半了,在外面遇到新認識的小朋友,如果讓他分享自己的小鏟車,他基本是不同意的,但是當熟悉的小夥伴來家裡,他會主動向小朋友介紹自己的玩具,便會一起玩,如果有人沒經他同意拿去玩那也是不行,父母應該多跟寶寶講分享的樂趣,不必太強求,也不要否定他,孩子接受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個過程,千萬不要讓孩子強制執行指令,這樣會扼殺他的自我想法,變得毫無主意!

  • 2 # Sunny暖融

    1.不願意分享的時候絕不強迫,尊重孩子的意願是底線。

    首先,要恭喜提問的朋友,你的孩子是個很正常的小寶貝,請一定不要強迫他分享玩具。

    你也許會吐槽:你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我的孩子要是不學會分享,以後怎麼社交,怎麼交朋友,長大了怎麼混?

    誠然,遇到此類情形,做父母的很容易擔心孩子會不會有社交問題,但強迫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情況不僅沒改善,孩子反而更逆反和崩潰。

    我就有這樣的童年陰影。

    清楚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應該是不到四歲的樣子,我有三隻心愛的猴子布偶,每天都要和他們玩過家家,其中兩隻稍大當成爸爸媽媽,另外一隻小的就當成他們的寶寶,猴子的掌心有魔術貼上,我就把寶寶放在媽媽的懷裡一直抱著,就像媽媽平時抱我一樣。直到有一天,這個遊戲我就再也沒玩過了。因為我的大表姐想要搶走猴子媽媽,而我媽非但沒有幫我,還教育我:“表姐是客人,是姐姐,你要學會分享,好孩子可不能這麼自私。”最後硬是從我的手裡拽走了猴子媽媽,塞給了大表姐。而我自然是絕望到崩潰地大哭,哭到後來,只能朦朧的看到大表姐得意到幾乎笑沒的眼睛,和媽媽一張一合的嘴巴,說了什麼我聽不清,因為我小小的世界彷彿在那一瞬間就被毀滅,不但猴子媽媽被搶走,我的媽媽好像也被搶走了。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碰任何玩偶,也不再親近大表姐。

    即使過了這麼多年,現在說起來,依然一陣心酸。

    但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和我的父母一樣,覺得不分享=自私。也可以理解,畢竟,這很考驗父母或其他養育者的共情能力,即換位思考的能力,因為,我們很容易慣性思維的行使父母的權威,去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即使這本就是違揹人性的行為。

    試想一下,假如有人要求你把手機、包包、房子、車子、或者存款分享給他,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很大的可能會是憤怒吧,然後會覺得,這人怎麼能提出這種要求?是不是腦子短路了?趕快哪有樹蔭哪兒歇著去吧!

    嗯,總之不會是什麼心甘情願之類的愉快情緒。

    你可能會反駁,玩具和房子怎麼能相提並論?

    但從孩子的實際感受來看,兩者的的確確沒有任何區別。

    對你來說,房子和車子都是你的私有財產,別人不可染指,同樣,對孩子來說,玩具也是她的心愛之物,也是她的財產,所以,不想分享給別人才是正常反應,更是一個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如果沒有,那你反倒要擔憂一下孩子了。

    我為什麼會這麼說?

    因為,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一個孩子到2歲左右就會有比較明確的物權概念,進入佔有敏感期,但直到5歲之前都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而這恰恰也是孩子“邊界感”形成的關鍵時期。

    孩子建立物權概念,其實就是在區分“我的”和“別人的”邊界限。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充分體驗到擁有的感覺,就很難學會分享,畢竟,沒有的東西怎麼能分享呢?而父母越是強迫,孩子對自己權利的界限就越模糊,甚至日後形成取悅型人格,一味的討好別人,失去自我。

    再回想一下時常見諸報端的案例,很多都是孩子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所造成的。

    所以,不妨放下焦慮,靜下心來,看看尊重孩子物權所帶來的好處:

    a.增強親子關係,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動中得到尊重,會使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父母的愛護,進而正向反饋,形成良性迴圈。

    b.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在不斷地摸索中,明確邊界和底線,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c.孩子會變得更自信。在不斷地被認可和肯定中,孩子的自信心會逐漸得到強化。

    d.有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

    2.滲透原則是關鍵

    分享往往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在集體中部分討厭分享的人往往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進而受到排斥,而這也是父母焦慮的根源之一。

    在孩子尚不能理解分享的概念之時,我們不妨先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規則,比如在和孩子做遊戲時,和孩子約定:“我先玩...然後輪到你了!”“自己的玩具,玩完以後自己要自己收好,從哪裡拿出來的就放回哪裡去,一定要擺放整齊”“寶貝,你不玩這個玩具了嗎,那給媽媽玩一會兒可以嗎?”“現在你玩拼圖,我玩積木,玩完我們對換一下好不好?”諸如此類。

    而且,遵守規則的孩子,會更有界限感和安全感,這能為日後順利學會分享打下良好的基礎。

    3.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大前提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父母的身教更是重於言傳,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和思想家,他們會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不知不覺的學會你所展示的一切。

    但我們往往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就是每一個孩子降臨人間都是投奔我們而來,第一個遇到的也是我們,所以,無論讓他學習社交或是其他的技能,最重要的前提都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與我們日復一日的相處中不斷地被愛澆灌,直到有一天攢足了力量,才能勇敢堅韌的面對成長路上的種種挑戰和困境,乃至笑對未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 3 # 火勺麻麻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事,為之苦惱,孩子不願意分享好像顯得很自私,或者我們父母教育的不好。這確實也和我們父母有關係。

    比如有時候家中大人會逗弄孩子“把你的餅乾(或其他)給我吃一口孩子”孩子伸手過去了,大人往往說“寶寶真乖,爸爸/媽媽/爺奶不吃了,你自己吃吧”,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伸出他的小手了,為什麼呀,因為次數多了他意識到給大人也不會吃,所以也就慢慢不再分享了。

    我女兒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之前總以為是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來接觸到一些兒童心理方面的書,感覺不僅僅是“自我意識”的問題了。我就經常給家人說當寶寶給你們東西吃的時候一定要吃一口或接住,誇她“寶寶的東西真甜,寶寶願意給我吃真棒”等等,她會高興的咯咯笑。慢慢家裡來了客人也願意分享。後來,每次去戶外,總會帶一些小餅乾分給其他的小朋友,當別人對她說“謝謝”的時候她會特別高興,算是體會到分享的快樂吧。

    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我們可以嘗試著去“交換”。孩子確有自我意識,我們不能強迫,但父母可以引導著“暫時交換”玩具或其他,這也是一種分享。

    孩子還小,一切還沒有定型,父母引導孩子對其進行“分享”教育,那麼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行為一定會慢慢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是中國自研晶片,華為海思正在崛起,龍芯為何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