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耘雨
-
2 # 王興菊979
在我的家鄉蝌蚪叫水蝦!
我記得小朋友唱著一首歌,好金典,它就是小蝌蚪找媽媽,找到了媽媽沒有尾巴,蜻蛙不是我媽媽,下來的句子我就忘了,對不起大家!
小蝌蚪,家鄉叫水蝦,它一般在泉水裡面,水坑裡面很多,小孩挺愛玩的,很可愛!
-
3 # 使用者滇之雲
我們家鄉叫“蛤蟆各瘩”,以前很多,現在幾乎見不到了,那個時候,哪怕溝裡、小河裡剩下一點水,那裡面的蛤蟆各瘩都一堆、一群黑吖吖的亂竄,但是它又不好逮到,一捏一滑,又沾糊糊的,停不幾天,水也旱乾了,小蛤蟆各瘩也不見了,偶爾在溝邊的溼地裡能見到一、兩個,前面長著兩條爪子,後面拖個不長的小尾巴在慢慢的爬,等到再見到時它們已經有四個小腿會蹦了。長大了的叫青蛙、或蛤蟆,先前是益物,因為它們吃農作物的害蟲、也吃蚊蟲,據說一晝夜一支青蛙能吃掉幾千個害蟲呢!見過科教頻道的青蛙捕害蟲,它離害蟲好遠就能用舌鬚子把蟲吸、捲到嘴裡面...也就這麼歷害,在人類面前不值一提,大約八幾年吧,筋搭錯了的人開始吃青蛙了,開始幾元一盤,到幾十元一盤,到如今的連農藥汙染、人為的捕殺,基本斷種了。
-
4 # 聞雞曉讀
我家是皖北的,我們這一帶地方話管青蛙叫“河莽”,管蝌蚪叫“河莽藤子”有點象青蛙的孩子這樣的意思,這都是用家鄉話音譯過來的,至於說是哪幾個字,我也說不出來,反正一直這麼叫著。
-
5 # 大鄉間小紀事
我老家把蝌蚪叫做"蛤蟆牯“。
其實它是"蛤蟆籽"的音變,所以我們方言中又把蝌蚪叫做"蛤蟆牯嘰”,即蛤蟆籽兒。
蛤蟆在我們家鄉也稱作"禾花"、"泥狗"。不過"禾花”與"泥狗"還是有差別的:“禾花"個頭小,身上黃綠色,以綠色為主。“泥狗"個頭較大,大的有三、四兩一隻,土黃色,而且叫聲也更粗獷。在我們這裡"禾花”常見,而"泥狗"很少遇到。
我們還常把肚子大的人譏諷為"蛤蟆肚嘰",實在是形象生動。你想想,蝌蚪那真是隻見肚子不見其他的"小搞怪",人都成了這番模樣,其肚子該有多大呀。
這"蛤蟆牯"的叫法,可能就止於我們這代,或下一代了。二三十年後的人,可能要請“翻譯",才能知曉"蛤蟆牯"是啥意思了。
-
6 # 歸去來兮2021
我們老家安徽,土話叫:“霞木庫嘟”。小時候親自養著觀察它如何一點點、一步步變態,確實很神奇!偶遇河水乾涸之時看著那場景又令人痛心疾首,當時也會盡自己微薄力量挽救少許生命。
-
7 # 太極生一
四川仁壽
青蛙,當地人叫“克媽”,用四川話念哦
蝌蚪,就叫“克媽嬰”,還是用四川話念
-
8 # 淚海泛舟
我們那裡青蛙叫茄貓兒(也可能寫作茄媽兒,傾向於指小青蛙,兒化韻讀法)或茄媽子(大青蛙或青蛙通俗稱呼)!
癩蛤蟆叫癩疙寶!
蝌蚪叫秧貓兒(秧媽兒,兒化韻讀法)!
回覆列表
從前,我們老家管蝌蚪叫“蟈蟈蕩子”,現在就不知道了。因為老家以前叫山東膠南,現在成了青島西海岸了。可見甭管什麼名字,都會隨時間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