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寰駑齋主
-
2 # 青巖裡
作為一個青巖人,我也覺得青巖陌生。民居變商鋪,商鋪變成錢,錢變成坑。中國的古鎮,何去何從啊。中國的旅遊業何去何從啊!
-
3 # 巴渝圖解
才從青巖回來,冒個泡。代表性的西南古鎮基本走過,青巖商業化嚴重談不上,吃穿和特產佔比都高,青巖顯得突出不在這個比例上,在於:1,文博場館多是好事,但是互動不夠,票中票不應該。本來青巖古鎮就只佔全鎮一部分,全部圈在中間收門票,人流過於集中,影響氣場的消納,要是取消門票,會好很多;2,規劃有些瑕疵,有大的水景是很佔優勢的,啟動得不夠,過街和親水銜接不夠,水景利用也不夠,這是較大遺憾;3,商業同質化哪裡都一樣,但是沒有做一個眼,為本地文化留一個位置,不單指本土的食貨,還指文化傳承,找不出一個類似老人閒坐的茶館一樣的原生態,都開放給商業,除開買賣,不易欣賞,大幅降低觀察和親近的角度,一家子吃飽逛累,不喜奶茶店去哪裡坐坐?遊客滯留時間大為縮短。4,細節可增強,長城有一坡太陡,老小一家遊覽,上不上下不下很為難,要是中間多一個小平臺更完美,這個遺憾很難改了;5,看不出來有相對分割槽,豬腳一直都有,反倒算命打卦在一條巷子中,很合理的與後面的廟子貼近。
說點好的:人好,貴州老鄉還沒那麼重的商業氣,待客熱情,上面說的問題也不能說沒想到或者沒努力,理解這個過程。只有整體經濟增強了,才可以慢慢到位。
青巖古鎮歷史悠久,自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設青巖堡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青巖古鎮以前曾是一座軍事重鎮,它又是遠到川、湘、滇、桂的交通要道,往來的商賈都要由此經過,於是,軍事和經濟的雙重需要,成就了這座古鎮。
既然是軍事要塞,青巖古鎮依山傍嶺,原是修建在山崖上的屯堡土城,後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牆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古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還有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等。
去過兩次青巖古鎮,一次是週末,另一次不是週末,兩次去時青巖古鎮的人都非常多,古鎮的老街上、老宅裡都是人,人多、混亂、商業濃,感覺這裡和重慶的那個“磁器口”古鎮挺像的。可以這麼說吧,青巖古鎮這個曾經的“屯堡”要塞就是一個人氣很旺、商業氛圍濃郁而又古香古色的古鎮,這裡也無愧於貴州“四大古鎮”的稱號。
在青巖古鎮最喜歡的還是古鎮上著名的那條“背街”,這裡是青巖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這裡幽深而安謐,走在裡面,有種遠離塵囂,安逸,寧靜享受,這條小巷就是石頭砌就的世界,青石板鋪成的古驛道,平坦,潔淨得一塵不染。民居則是石瓦、石牆、石凳、石磨形成獨特的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