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過目留影

    謝邀,其實這兩個不具有可比性,相似點不太多,僅有的相似點:1,同名;2,同樣都是一個面積狹小的國家;3,同樣都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不同點: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是一個深知力量不如其他六雄,尤其是鄰國秦趙魏;而大韓民國則不一樣:它覺得孔子是它們的公民,漢文化起源於大韓民國,世界文明唯一的發源地是大韓民國,世界都隸屬於大韓民國!

  • 2 # 正一小道

      我們的鄰國韓國,全稱是大韓民國,成立於1948年。韓國的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辰韓、馬韓、弁韓等“三韓”部落。據史書記載,公元1—2世紀,半島上一些部落發展成馬韓、辰韓和弁韓3個氏族集團,被稱為三韓時代。其中以辰韓經濟最發達,從事建房、織綢、使用鐵器、養蠶和役使牛馬等活動。

    “Han”在古韓語中表示“大”或“一”的意思。從中韓史籍中記載中,三韓部落中的馬韓為朝鮮半島的原住民,而辰韓、弁韓都是來自中國的移民,這其中,弁韓又臣屬於辰韓。

    至於馬韓,雖說是當地的土著居民,其實,也和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在中國周朝,周王封貴族箕子建國朝鮮,後來,周室衰落,這部分人南遷來到了朝鮮半島,和當地的土著通婚,逐漸演變成了當地的居民。

    那麼,辰韓是從什麼地方移民的呢,有關辰韓的史籍在韓國《三國遺事》等古籍中有明確記載:“〈後漢書〉雲: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來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相呼為徒,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為秦韓。”

    中國史書《三國志·魏書》和《後漢書·東夷列傳》也都有這樣的記載: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馬韓割東界地與之,其名國為郡,弓為弧、賊為寇,有似秦語,故或名之秦韓、有城柵屋室,土地肥美,宜五穀,知蠶桑,作縑布,乘駕牛車。始有六國,稍分為十二國。”

    韓國的一位學者金庠基自己的研究《韓徙貊移動考》中,根據中國的《詩經·韓奕》篇和王符的《潛夫論》等文獻的研究,詳細描述了古代韓族人的移動,並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岐周之西向陝西韓城遷移;第二個階段從那裡移到河北固城一帶;第三個階段再從那裡朝韓半島一帶移動。 因此,半島的韓和中原的韓應該是同源的,關係較大。

    公元元年前後,朝鮮半島進入三國時代,在這之後近兩千年的時間裡,金氏新羅、王氏高麗、李氏朝鮮先後統一朝鮮半島,從未以韓國為號。但“韓”仍然作為其政權的別稱,如高麗太祖王建曾聲稱“朕賴三韓山川陰佑以成大業”。

    到了1897年,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於日本,喪失了對於朝鮮的宗主國地位,朝鮮乘機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1897年10月12日,朝鮮王朝第26代君主高宗李熙即皇帝位,第二天在敕令中稱:“我邦本為馬韓、辰韓、弁韓三韓之地……及高麗時吞併馬韓、辰韓、弁韓,是謂統合三韓……定有天下之號曰大韓。”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於是韓國這一名稱被重新啟用,直至今日。

  • 3 # 盧辭隨筆

    雖然都叫韓國,但是共同點很少。

    非要找相似的地方也勉強可以找到一些。例如:

    一、它們都和北方的鄰居曾經是一個國家。

    二、它們領導的下場都比較慘

    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被秦國滅亡,楚漢之爭時韓信(史書上稱為韓王信,和劉邦手下的大將重名但不是一個人)藉機復國。但此人繼承了他先祖朝秦暮楚的“優良”傳統,先投降劉邦,然後投降項羽,再次投降劉邦,最後投降匈奴。直到後來被漢朝誅殺。

    三、政治受大國影響,外交搖擺不定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為後世留下一個成語——朝秦暮楚,半島上的韓國同樣被大國所左右。小國的悲哀。

    其他的可能還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沒什麼意義。比如都是黃種人、都用筷子等等……

    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齊楚燕趙魏秦後來都當國號用過,只有韓國成了戰國七雄中的唯一的一次性國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揚長與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