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哥記錄世界
-
2 # 沐陽文史
歷經反秦起義的風起雲湧和楚漢之爭的血雨腥風,高祖劉邦在秦帝國的廢墟之上建立了新的帝國,然而,此時帝國的經濟已處於崩潰的邊緣,統治者採取了哪些措施並最終成就盛世呢?
一、高祖劉邦和呂后掌權時期對外和親,對內無為而治
漢初國內,經濟凋敝,民生維艱。天子不能具醇駟,將相或乘牛車。面對如此困境,高祖採納陸賈的建議,奉行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的國策,以自然的方式發展經濟,政府獎勵農耕,減輕田稅勞役,並且提倡節儉,安頓流民,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當然,社會的寬鬆並不代表著法律的空白,漢承秦制,漢朝在秦朝法律的基礎之上制訂《九章律》,以規範民眾的行為。
對外則是和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由於白登之圍的教訓,高祖認識到如今尚不能解除匈奴的威脅,於是選擇和親這一方式進行了妥協。和親就是將出身皇室的公主,嫁給其他國家或部落的首領,同時還贈與大量的錢財貨物。和親政策給新生的漢政權以喘息的時機,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
二、文景之治的國力積累
文帝繼位之處,國家經濟依然處於貧困的境地。其採取的免徵田稅和廢除酷刑的仁政,並景帝時期得到繼續遵循,由此漢朝出現文景之治的繁榮之象。同時,伴隨著諸侯王實力的增長,在景帝削藩的政策下,爆發吳楚七國之亂,諸侯國企圖挑戰中央權威,然最終遭到來自中央的強力鎮壓。景帝也以平叛七國之亂為契機,廢除了叛亂的諸侯國,從而使得國家做到政令統一,解除了潛在的隱患。
對外,儘管文景兩代帝王依然堅持和親的政策,但是暗度陳倉,開始積極的訓練軍隊,尤其是養馬業的興盛,這為武帝時期的騎兵準備了大量的軍馬儲備。
三、武帝時期的外徵匈奴
漢帝國經數代君主的勵精圖治,國力終在武帝時期達到高峰,國富民強。武帝開始改變長久以來的和親政策,對匈奴選擇主動出擊,希望徹底解決這一威脅。經濟上採桑弘羊的意見收鹽鐵之利為國有,文化上採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選拔衛青霍去病等優秀將領北擊匈奴。漢朝終以昂揚霸氣的姿態樹立了盛世的高峰。
-
3 # 世紀週刊
我認為,漢朝之所以出現盛世的局面有三點:首先,大秦思想的延續,始皇帝信仰的踐行者,漢帝國是建立在秦帝國的廢墟之上的,漢朝建立之初沿用了秦朝的許多制度,高祖劉邦繼承了秦始皇的治國思想,整體的社會形態相比秦朝變化不大,而且經過秦朝的磨合,社會制度已經走向成熟。第二點是連年戰爭,百姓和老的六國貴族已經疲於應付,從而反叛和動亂的因子減少,對於初建的帝國而言社會趨於平穩,沒有光復前朝的威脅,國家可以大力發展。第三點在於漢朝各代的君主的治理,高祖劉邦建國之初,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百姓修養生息,對社會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經過文景兩位帝王的治理,生產恢復,百姓富足,以至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頂峰,再加上漢武帝的劍指匈奴,拓土開疆,收復河西,建立西域外交,加強了東西方交流,貿易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從盛極而衰到漢宣帝的中興之治,漢朝盛世離不開幾位帝王的治理。
回覆列表
漢朝的興盛:
兩漢之初,統治者都吸收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政策,與民休息,減輕剝削,因而恢復了經濟,出現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的局面。
“文景之治”是漢朝盛世的標誌。在漢文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以“無為”思想為指導,實行輕搖、薄賦、省刑的政策,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又鼓勵民眾開礦、冶鐵、煮鹽、鑄錢,大力發展手工業。取消關卡、橋樑檢驗通行證制度,促進商業發展。在此基礎上,西漢中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統一,使漢王朝成為世界東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鐵器、鹽、絲織品、漆器等產品和牛耕、打井技術的出口地。周邊少數民族和國家透過商品交換與朝貢貿易得到大量實惠,西域50餘國和匈奴臣屬漢朝,日本也來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