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邱澤科技

    對於劉邦來說,不在於相不相信你會造反,而在於需不需要能夠給你扣個會造反的帽子。就拿韓信來說,他是一個可以左右楚漢戰爭局勢的人物,在他打下齊國的時候,具備了最好的獨霸一方的機會,他的手下勸他自立的時候,韓信都沒有答應。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劉邦真的相信他會造反嗎,我想不一定。中國人似乎都願意相信自己的親戚是可靠的,其他的人不一定靠得住。劉邦也是這樣的思維,他更相信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才能共同維護帝國的長治久安,那些異姓王侯即使他們不造反,他們的子孫後代不一定不造反,所以乘著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把他們消滅掉。但是對於盧綰來說,劉邦是肯定不信他會造反的,他們兩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穿一條褲子的人,可以說比親兄弟還要親。盧綰在整個漢集團裡,立的功勞並不是太大,但是獲得的上次卻遠遠超過了他的功勞,而其他人並沒有非議,正是因為大家知道劉邦和他的關係。所以劉邦雖然不相信他會造反,但盧綰自己看著一個個被除掉的異姓王,心裡也害怕,尤其是將來劉邦死了,和他沒有太多交情的呂后執政,他想他的下場可能和韓信一樣,所以被逼反了。

  • 2 # 時代渦輪

    從人性的角度上判斷,對於劉邦來說,盧綰是不是要造反並不重要,這只不過是一個理由而已,要殺他的最關鍵因素我個人覺得是,劉邦和盧綰都屬於一類人,私心都是很重的人,多年的朝夕相處劉邦太瞭解這個兄弟了,他不像樊噲,如果樊噲要有這麼重的私心,相信結果也好不到哪去。

    劉邦比盧綰能忍,劉邦殺盧綰需要一個正當理由,他需要盧綰先就範。關於劉邦忍耐力就不用解釋了吧?他揹負各種壓力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這種感覺就像跟自家親戚做買賣一樣,不在一起共事還好,雙方都相安無事,一但遇到利益問題就會毫不猶豫的翻臉,更何況是兩個私心重的人呢!

  • 3 # 戱子畵秋

    我認為這個問題從客觀的角度去想,劉邦是相信盧綰造反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盧綰是劉邦發小好友,感情好那是沒得說,後來跟隨劉邦起義反秦,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在楚漢戰爭中,官至太尉又封長安候,可以說權傾一時。劉邦稱帝后的五年,燕地臧荼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擊滅臧荼,跟隨劉邦一起平定叛亂的盧綰被封為燕王。劉盧兩人的親密關係和盧被寵信的程度,蕭何、曹參、樊噲等都無法比得上盧綰,甚至盧綰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可見他二人的關係有多鐵。自古就有話,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若不為已天誅地滅,盧綰被封為燕王,是漢王朝的異姓王,從小與劉邦一起長大,對劉邦的心性瞭如指掌,劉邦稱帝后的種種作為,他也是心知肚明的,盧雖然為一方諸侯,但使終還是在別人之下做臣子,所以做事都很小心,在劉邦面前儘可能隱藏自己的心思,以保住自己當下的榮華富貴,所以這點私心是盧綰謀反的起點。

    第二,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手下有一愛將,名叫陳豨,楚漢戰爭結束後,陳豨被任為趙國丞相,在戰亂時間一門心思跟劉邦先打天下後享富貴,所以幾乎沒有什麼壞思想上頭,可是天下平定之後,無仗可打也沒了軍功可立,整日也就是些公務瑣事,俗話說溫飽思淫慾,由於陳豨賓客眾多,難免會做些違法違紀的事出來,不巧的是大多又跟陳豨牽扯上了關係,加他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讓劉邦這個本就疑心很重人,肯定懷疑會有變故,所以令人私查陳豨有沒有違規犯法。陳豨得知劉邦在查自己的事後,心裡非常害怕,於是舉兵謀反,取代地自立為王,漢十一年身在燕地的盧綰聽劉邦調令從邯鄲東北方攻打陳豨,陳豨不敵便派使者求助匈奴,後來盧綰想如果現在滅了陳豨,那麼以現在情形劉邦的下個目標就是自己了,為保全自己,故意與陳豨和匈奴之間勾結,形成“連兵不決”的情勢,使劉邦不敢對燕採取行動。這一計劃被劉邦得知後,就相信盧綰一定是反了。

    這只是其中兩點,或許還有更多的我沒想到,不過劉邦稱帝后,疑心越來越重,大部份有功之臣都扣上謀反的罪名被誅殺,正印證了,飛鳥盡,鳥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移栽的蘋果樹不鋪膜、鋪黑膜與鋪白膜的區別以及後期怎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