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海拾遺錄
-
2 # 凱哥說史
軟禁一說值得商榷,甚至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疑問!
張義潮的歷史記載雖然很單薄,但綜合各方面的資訊,足以勾勒出這位默默無名但又功勳卓著的民族英雄之偉績。
張義潮兵起沙洲,也就是今天著名的敦煌。是沙洲養育了張義潮,也是張義潮挽救了沙洲。大唐悠久繁盛的歷史,薰陶了張義潮根深蒂固的大唐情結;沙洲長達十一年對抗吐蕃的圍困,不屈的孤軍堅守之精神,給予了張義潮堅定的人格;吐蕃人殘暴的統治,激發了張義潮憤世嫉俗的鬥爭精神。終於,趁著吐蕃內亂的檔口,張義潮揭竿而起,一戰成功,撕開了吐蕃67年殘暴統治的滔天鐵網。
隨後的故事,歷史都給予了關鍵的交代,十一路信使帶著歸唐的信心與希望東行萬里,帶去光復河西的訊息,最終只有一路抵達長安,這是一位叫做悟真的高僧,他帶來訊息讓落寞的大唐為之一振。幾代皇帝的夢想,竟然在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手中得以實現,晚唐軍民群情為之激昂。但縱然如此,大唐仍然沒有派出兵卒甚至有所表示,皆因無暇顧及。
張義潮苦等沒有資訊,毫不氣餒,隨後的征伐歲月,周邊十一州已經盡收麾下。為此他派出自己的兄長張義譚帶著十一州的地圖二次發往長安,此次順利抵達,張義譚自此不再回來,自願在長安為人質,直到終老。為此,大唐終於加封張義潮為金吾衛大將軍。
唐宣宗李忱大讚之:“關出西將,豈虛也哉”,將其封為“歸義軍”節度使,全權掌管這十一州的行政軍務。
涼州戰役取得勝利之後,東西聯絡終於暢通,此時,自己的哥哥張義譚已經病死;依唐舊制,大將在外,必有親近留質京師,時年69歲的張義潮歸心日重,毅然決然將河西政務交由兒子全權負責。
到達長安以後,唐宣宗極盡殊榮,封之為右神武統軍,晉位司徒,享以厚遇。五年後,享年七十四歲的張義潮,溘然長逝,結束了自己光彩亮麗的一生。
這是張義潮一生的簡要回顧,之所以否定了其被軟禁而不得回的說法,透過這樣的簡述,不難得到以下幾點資訊:
一是張義潮是大唐的功勳卓著之人。其身處河西,遠離長安核心地帶,對大唐基業沒有任何威脅,河西之地本也不再屬於唐土,百年之內為吐蕃控制,隨後四千裡江山被歸義軍復得,這樣的功臣,唐廷沒有理由軟禁。
二是所謂的軟禁一說,皆來自於大唐舊制。即將在外,親屬必將要留在京師為人質。按照這樣的說法,張義潮的餘生是在京師作為人質的,因為其兒子代替了他鎮守河西。但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形式罷了。因為,這一切都出自張義潮的本意,已經69歲高齡的他,是真心實意願意留在京師的,他深知自己來日無多,死也要死在這裡,了卻自己一生歸唐的夙願。唐廷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殊榮,其人生最後的時光無疑是幸福和快樂的,即使擔負著為質的任務,但這絲毫沒有軟禁的味道。
三是彼時張義潮一手打造的歸義軍已經基本平定了河西。其子也擔當起戍邊的重任,河西地域基本沒有大的戰事,於此,唐朝也沒有必要讓這位69歲的老臣,重回河西統帥三軍,人老了,終歸要退休的,而對張義潮來說退休養老之地非長安莫屬,這是雙方都接受的結果。
當然,張義潮組建的河西孤軍始終沒有得到大唐的支援,這裡的原因當然很複雜,受過節度使之禍的大唐統治者,對張義潮的歸義軍不放心也是肯定的,張議潮最後歸唐是心甘情願還是無奈之舉,眾說紛紜,我在這裡的說法就算一家之言吧。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在基本上沒有唐朝朝廷軍隊的幫助下,張議潮舉義旗反抗吐蕃政權的壓迫,最終收復了河西諸州,重新打通了內地通往西域的通道,可謂是功勳卓著。特別是他收復以後第一時間派十路信使向長安報信,由於沿途都有吐蕃軍隊阻攔,最終只有一隊信使成功地來到長安覲見唐宣宗。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議潮派兄長張議潭率信使攜帶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 的圖籍入長安告捷,張議潭自願留在長安作為人質,以表達對中央政府的忠誠。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入朝,被唐廷授以河西十一州節度管內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河西萬戶侯。從此之後,直到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張議潮在長安逝世,唐廷都沒有放其返回河西,當然張議潮也是自願前往長安為人質,因為先前前往長安作為人質的兄長張議潭已經去世,而張議潭的兒子張淮深也已經長大成人,可以託付重任,因此,為了表達對中央政府的忠誠,六十九歲高齡的張議潮決定親自前往長安接替兄長擔任人質。張義潮入朝後,唐朝授其為右神武統軍,晉官司徒,並賜給田地宅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