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生有鏡

    歷史上已形成定論的觀點往往可以進一步的仔細推敲。

    傳統的觀點就是,趙國長平之敗——導致國力衰弱——導致趙國滅亡。這個觀點最不能解釋的就是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居然在鄗代之戰中反殺燕國60萬大軍,那順其自然的觀點就是燕國60萬大軍一定是烏合之眾,其實不然,燕國在前281年齊燕之戰差點滅亡齊國後,30年未發生戰爭,兩代燕王勵精圖治,實力大增,戰國時期軍隊人數就是真理,能供應60萬軍隊,必有相應的國力,當時任何國家都不敢單獨進攻燕國。

    而趙國能戰勝燕國的唯一解釋就是趙國實力並沒有因長平而減弱太多!趙國長平雖敗,卻也重創秦軍,以至於秦國白起不敢掛帥攻打邯鄲,趙軍在長平和邯鄲之戰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全國同仇敵愾,更有廉頗拜相,領導內練軍士,外聯盟友,所以當時的趙國決不是

    一幅戰敗等死的樣子,而是知恥後勇的鐵血圖強局面。所以別說滅燕,就算楚國帶60萬來也不一定打不贏。

    而30多年後秦王政滅趙,是秦國龜縮在函谷關以西專心發展多年之後,才發動的全國統一戰爭,已和長平之戰沒多大關係,30年時間,就算生也能生40萬人來補充軍隊,越國十年生育,十年練兵,共20年就能復仇滅吳。

    所以,趙國之亡並非長平之戰後的衰亡,而是後世趙王的昏庸!

  • 2 # 歷史檔案館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一年的時間又經歷了邯鄲之戰,在這兩場戰爭中,趙國元氣大傷,輕壯幾乎一空,趙國岌岌可危,但在這種時候,趙國仍然將圖謀不軌的燕國打的滿地找牙。

    戰爭過程

    邯鄲之戰結束五年後趙孝成王過壽,燕國派出丞相慄腹前來祝賀,實際上是來打探趙國虛實,畢竟趙國虛弱,不止燕國,大家都想咬一口。慄腹回國後,向燕王喜說趙國虛弱,國中幾乎都是半大孩子,可以攻打,燕國朝堂一片贊同之聲,除了樂間反對,但被燕王無視,燕國發兵六十萬攻打趙國。

    燕國軍隊分為兩路,一路由丞相慄腹帶領,攻打鎬邑,一路由燕國將軍卿秦帶領攻打代邑。趙國派出了廉頗、樂乘組合,廉頗守鎬邑,樂乘守代邑,就這樣兩方對上了,戰爭形勢最先在代邑發生改變,樂乘擊敗並俘虜卿秦,緊接著廉頗就在鎬邑打敗並殺了慄腹,廉頗乘勢進兵,包圍燕國都城,燕國割讓五城趙軍才作罷退走。

    作戰意識不同

    對於趙燕兩國來說,雙方對於此次戰爭的態度不同,趙國作為一次衛國戰,而燕國是當做一次痛打落水狗的機會,而態度的不同對戰爭雙方的意志也有著重大影響。

    趙國自長平之戰失敗後,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悲痛之中,畢竟長平之戰失去的四十萬幾乎涉及到趙國全國的每一戶家庭,所以當秦軍再度攻擊邯鄲城時,趙國雖然此時國力衰微,但全國百姓眾志成城,反秦意志極其堅決,最終才能堅守邯鄲城,等來了魏、楚兩國的援軍。當燕國來襲時,趙國明白這是燕國趁人之危,邯鄲之戰剛剛過去不久,趙國上下堅定一戰的情形剛去不遠,對於燕國的侵略,趙國自然會堅定意志,奮勇殺敵。

    燕國對於此次戰爭的態度並不堅決,可以說只是想趁著趙國虛弱撈上一筆。燕國朝堂上定議攻趙時,燕國就有不同聲音。在戰爭過程中,燕軍在代邑失敗,廉頗偷襲慄腹,雖然慄腹穩住了陣腳,但燕軍內部還是不很穩定,以至於慄腹謀劃好了攻擊方案卻被叛徒出賣,廉頗將計就計,誘敵深入,一舉殺了慄腹。

    主帥的能力不足

    燕國的丞相慄腹其實並不是一個草包,他少年時曾經在齊國的稷下學宮學習,和趙國最後的名將龐暖是朋友。在燕武成王十年,他曾經輔佐燕王打敗胡人,拓地千里。

    慄腹在和趙國的戰爭中,慄腹一開始也並沒有什麼重大失誤,但他的隊友卿秦在對上樂乘卻是個豬隊友。卿秦兵敗被俘,燕軍士氣受到打擊,當天夜裡廉頗就突襲燕軍,慄腹帶兵撤退,收攏殘兵後和廉頗連戰三次,竟然士氣大振,這其中固然有趙軍軍力下降,戰鬥力已經大不如之前的原因,畢竟曾經的趙軍能夠和秦軍作戰不落下風,但慄腹的才華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雖然慄腹有才華,但是他對比身為戰國四大將的廉頗又差得遠。廉頗最擅防守,慄腹攻不下廉頗,在隊友兵敗後,自己軍心大亂之時被廉頗找準機會打敗,雖然後來收攏了敗兵,有了謀劃,但還是被久經戰事的廉頗輕鬆拿下。一頭獅子帶領一群羊也能擊敗一頭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況且燕軍還不是獅子。

    戰爭開始前燕國對於此次戰爭的意識就不足,燕國只是覺得趙國國中兵力不足,有機可乘,準備並不充分,趙國在經歷過邯鄲之戰後基本人人都經歷過戰火洗禮不能小瞧,燕國雖然有人看出問題,但無奈燕王不聽。到了真正面對趙軍的時候,慄腹卿秦又根本不是廉頗樂乘的對手,所以燕國才會在趙國虛弱之時進攻卻仍然落得個慘敗的下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存款但是有老婆和孩子,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