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風60928
-
2 # 黑炭頭鴨
如果戰爭是政治的有效工具,那麼政治就必須以實際的軍事條件為基礎。這在1914年可以說是正常的。戰爭是沿著有長久歷史的邊界展開的,雙方裝備相當,都以一種慣用的方法進行戰爭,並保持傳統的思想路線。可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末期,特別是戰後的階段中,就出現了非常不同的條件。在軍事方面,採用了新式武器;在政治方面,產生了悲劇性的革命後果。革命開始向十九世紀的文明挑戰,並且使戰爭性質產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們已經看到,在這些革命中,最重要的是困擾著俄國和德國的革命。俄國革命是以列寧和斯大林所解釋的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德國革命則是以希特勒在國家社會主義黨中提出的教條為根據。二者都是極權主義,包括了戰爭的所有形式。它們在戰爭中的目標,不僅是以武力強迫自己的對手接受他們所不願意接受的政策,而且還要在思想上、經濟上和社會上改變對手的民族結構。這就意味著下一次戰爭將是各種思想之間的鬥爭。有民主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納粹主義思想之間的鬥爭,當然也有戰鬥部隊之間的鬥爭。然而,由於民主國家的思想所代表的是每個獨立國家的主權和其人民的自由意志,所以它們的假想敵人並不是德、俄兩國的廣大人民;相反,它們的敵人,一方面是要求種族優勢的國家社會主義黨人,包括那些在德國之外的有關人員在內;另一方面,是蘇聯的馬克思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它也是影響到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的。簡單地說,思想比人口和軍隊更重要了。要想有效地戰勝對方,就必須徹底毀滅其思想。這也就是說,必須用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新思想去取代舊思想。 由這些對立的思想,產生了三種不同的戰爭觀念:民主思想是要解放被奴役的人民,或者是防止他們被奴役;納粹主義思想是想從種族和地理兩方面來擴張第三帝國;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想透過階級鬥爭的手段來促進世界革命。對民主國家來說,和平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即停止戰爭;對國家社會主義黨來說,和平則是孕育戰爭的時機;而對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和平是戰爭的另一種形式。如果就俄、德兩國的戰爭觀念加以比較,那麼,前者的觀念是包羅永珍的,因為它的思想是全球性的,它的戰爭是連續性的,所以對民主國家的威脅就更大。值得注意的問題,不是希特勒是否比斯大林更可惡,或是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壞,而是他們之中,哪一個人的目標對民主的生活方式更具有危險性。
在1914年,就所有的企圖和目的來說,交戰各國都是堅固地統一的國家,它們的人民都忠誠地支援各自的政府。但是到了1939年,特別是在已經建立了革命政府的那些國家中,存在著廣泛的反動性的內在戰線。而在其他的許多國家中,***、法西斯黨、納粹黨都已生根,它們對民主是一種挑戰。如果誰能對這些戰線和運動加以利用,並取得它們的配合,那麼,他就足以從內部攻擊自己的對手。這對於思想鬥爭和武裝鬥爭都是同樣重要的。戰爭仍然是戰爭,只是它已經變得更復雜了。不過儘管它是複雜的,克勞塞維茨的關於“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個格言,仍然還是適應的。
-
3 # 月林6491
謝邀!兩次世界戰性質是種貪慾妄為,用掠奪別人領土和財源來彌補本圓枯竭資源,這就是德意日三國,可說這三國,是給世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和不可逃脫的罪名,是全世界人民永記心中的不可磨滅的歷史一頁。所以,我們偉大的中國地源遼闊丶資源豐富。以美國為首的及其走狗掠強們,現在仍是虎視眈眈地望著中國這塊肥肉。為此,我大中華必須強大,必須力爭超越美國,不能給妄想來呑中囯這塊肥肉掠強們可乘之機,更不能讓八囯聯軍進北京的歷史慘痛場景重演。這是我們中華兒女們堅定不搖必戰到底決心…
回覆列表
兩次世界大戰的本質都是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的關係。人的本性是貪婪的,國家也一樣,如果暴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亦是如此,這個本質亙古不變。一個國家的地皮再大、資源再多,也還惦記別國的領土和資源。當然,也有人會說,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本國資源枯竭,其實,歸根結底也都是侵略他國領土和資源。因此,我大中華必須強大,再不能被強盜國惦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