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媒玩

    有網友曬出地鐵上一個人把手機靠近耳邊聽歌,就知道他在聽什麼了。

    聽起來,李榮浩更像是在給專輯“湊數”,寫歌的門檻就這麼低了嗎?改天我也出一首《寶寶》,時長儘量控制在3秒以內!是這樣嗎?

    湊數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在實體音樂的發行中,一張專輯的定義,的確最少就是10首歌。

    通常而言,發行1首歌被稱為“單曲”,5首歌被稱為EP(迷你專輯),10首歌以上成為“專輯”。而向來,“專輯”的數量、銷量、獲獎情況,成為衡量歌手市場地位的最主要標準。

    後來實習專輯銷售難度加大,但專輯製作成本依然維持較高水平,對一些新出道的歌手來說,出一張小體量的EP,既可以測試市場反應,也可控制投入產出比。例如某透過《快樂男聲》出道的歌手,簽約了臺灣某音樂公司,並承諾一年內發專輯。後來只發了一張EP,因銷量和影響較小,最終沒有後續發片計劃。

    進入流量時代,單曲、EP仍是主要形式,這是因為對於流量偶像而言,音樂只是人設中的組成部分,無需像專業歌手一樣,透過專輯證明自己的市場地位。但需要透過單曲等定點突破的形式,釋出音樂代表作,並有相關的演出機會。

    那麼誰還在苦苦耕耘著專輯呢?答案就是專業的歌手們。李宇春、張傑、張靚穎、華晨宇都是“專輯大戶”,近三年新晉的李榮浩也正是其中一員。

    李榮浩接受媒體採訪時,其實解釋過。他聽了太多R&B歌手在歌詞中加baby,那乾脆就唱一首baby(貝貝)好了。

    一個一閃而過的念頭,最終成就了這張專輯的營銷。也是,這種反權威、反規則帶來的輿論快樂,不就是一種網際網路精神麼!

  • 2 # 滄海一聲呵呵

    對李榮浩我沒有特別關注過,對他的瞭解也只是知道李白這首歌是他唱的,而他的4秒新歌還沒有去收聽過。

    我對現在(近些年)的音樂關注度較低,可能年齡大了,總覺得以前八九十年代那種歌比較好聽,空餘時間也比較喜歡去找去搜索以前的歌曲來聽,對現在的流行歌之類的不太感興趣。

  • 3 # 唱作人廖旭

    同為唱作人,想分享下我的想法。

    每一首歌都有定位,一首歌的長短是由歌曲定位決定的。

    以前的音樂資源很少,我們都可以靜下心去聽一個歌手完完整整的專輯,廣播裡,磁帶裡的歌,格外珍惜。那時候一首歌沒有4-5分鐘,沒有豐富的前奏間奏尾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用心做音樂。

    現在聽歌習慣變了,一來就想聽最精彩的部分,所以歌曲變得越來越短。

    歌曲的用途也變了,用在短影片背景音樂,就幾秒到幾十秒。

  • 4 # Jacky吉他

    你好,玩吉他的老司機前來報到~

    作為音樂作品的“貝貝”只有不足五秒的時間,顯然這不是一個大眾熟悉的完整作品,但它提供了豐富的藝術想象。

    首先,“貝貝”並不是以單曲EP的形式發行的,而是作為專輯《耳朵》收錄的最後一首“歌”。從曲目編輯的角度看,這首歌更像是一個outro,有未完待續的意義。

    其次,很多寫歌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就是隨身錄音,把自己時刻想到的動機錄下來,再另外進行拓展寫作,“貝貝”就是這樣的一個動機作品,它甚至不能算demo,而只是一段動機。

    最後,從商業專輯的角度來看,作為商業藝術品,“貝貝”象徵著作者持續創作的慾望,也許李榮浩下一張讓我們聽到的專輯會有內容與此相呼應,當然,留白也未嘗不可。

    判斷和感受是個人的,希望愛音樂的朋友們能多多分享~

  • 5 # 娛樂星空連連看

    簡簡單單兩個字,唱出了一個時代,為何這樣說呢?因為正向李榮浩說的那樣,現在很多的歌裡都有“貝貝”這樣的聲音。所以,我們在聽《貝貝》這首歌時,也能感受出來,貝貝這兩個字要唱出多少種不同感覺,要用到多少種不同的樂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開個洗衣店需要投資多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