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是因為我們越來越“隨便”了!
不少好友都在感嘆,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也越來越沒意思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時候我們總是非常期待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過年有各種各樣平時吃不到的美味,過年還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玩遊戲。
而大人們則會更加忙碌,臨到過年他們會貼窗花、大掃除、辦年貨,一派忙碌喜慶的景象。
這都是曾經我們盼著過的”年”,充滿著儀式感,也讓人充滿著希望。
而如今,生活越來越科技化,人們也越來越有錢。想吃什麼隨時可以買,想辦什麼年貨手機點一點就能送到家。小孩們聚在一起,除了玩手機就是玩ipad,那種歡歡喜喜的人情味,再也難找到了。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年其實一直都沒變,變的是我們。
是啊,你有多重視這個“年”,有多期待它,為它做了多少準備,年味就會變得多重,年就能變得多有意思,反之,亦然。我記憶最清楚的是我的童年,年關將近,媽媽就要開始大掃除起來,一邊打掃一邊招呼我幫忙,即使沒法幫到什麼,遞遞抹布,搬搬凳子總是能做到的。一家人風風火火的將家裡犄角旮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就為了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
那時貼春聯、窗花,用的都是新熬的漿糊,用漿糊貼的春聯那是平平整整,風吹日曬也不會掉下來。漿糊是麵粉澱粉這些東西熬出來的,小時候好奇,還偷偷嘗過一口!
除夕晚上吃完年夜飯,一家人都是要守歲的,大人們打的打麻將,嘮嗑的嘮嗑,老人和孩子們就圍坐在客廳看春晚,反正是沒有一個人不熬夜的。初一一大早,媽媽會煮好餃子,一家人吃完餃子後,就要帶上禮物出門拜年了。先去爺爺家磕頭,再去其它的叔叔嬸嬸家。基本上還沒坐到椅子上,爺爺奶奶就會抓住我們,把壓歲錢塞到我們手裡,等著我們甜甜的說上一聲:“新年快樂!”
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全年無休,甚至24小時不打烊的超市,再也不會有人著急忙慌的囤年貨了。新衣服隨時都可以穿,不用再等到過年。
春聯、窗花也不用熬漿糊貼了,透明的膠布一粘,花不了10分鐘的時間。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但卻不覺得新鮮了,因為這些菜平時也能吃到。大人們雖然還是會打麻將,但不再是為了守歲了。我們也不再需要向老人們磕頭,因為接受跪拜的老人們早已離開了人世。過年的儀式越來越“隨意”,到了最後,連對過年的期待也不剩多少了。
吃什麼隨便,穿什麼隨便這一天變得不再那麼特別和重要,沒有人再能感受到穿新衣,吃大餐的喜悅感,春節成為了日曆上充滿著“懷念”的一天。儀式感對於小朋友更為重要。當你有了一個溫暖可愛的小孩,他剛剛脫離懷抱可以下地走路,正睜大著雙眼探索這個世界的奇妙。以前過年毫無“年味”你可能並不覺得有多稀奇,可是轉念一想:“難道自己的小孩,要在這麼冷清的年味裡,度過本應該屬於孩子美好回憶的春節嗎?”
小時候那些過年的儀式感,讓我們擁有多少珍貴的情感和記憶?就因為現在事事都隨便、精簡,就讓孩子失去這些東西嗎?
所以,不要怕麻煩所以省略了生活中那些儀式感。比如吃飯時為孩子鋪一張漂亮的餐布,放上精緻的碗碟,精心安排一次旅行,認真準備一個春節。不要看不起這些瞎折騰,正是因為在這些折騰裡,孩子學會了珍惜、感恩、尊重,同時也更能明白時間和成長的意義。儀式感也並不是需要多少繁瑣的細節,帶著孩子買一身新衣,留著初一才給他穿上。和孩子一起動手給家裡的窗戶貼上窗花,講講你曾經過年的故事。拍一張全家福,沖洗出來掛在牆上。
一點點小心思,就能讓孩子的春節變得更豐富多彩!曾經我們捨棄了儀式感,最終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寡淡無味,那些充滿著人情味的時代,還需要我們自己再一點點的撿起來。
這一瞬間,竟然有點懷念被七大姑八大姨鬧得鑼鼓喧天的家。
為什麼現在“年味”越來越淡?其實是因為我們越來越“隨便”了!
不少好友都在感嘆,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過年也越來越沒意思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時候我們總是非常期待過年,因為過年有新衣服穿,過年有各種各樣平時吃不到的美味,過年還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小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玩遊戲。
而大人們則會更加忙碌,臨到過年他們會貼窗花、大掃除、辦年貨,一派忙碌喜慶的景象。
這都是曾經我們盼著過的”年”,充滿著儀式感,也讓人充滿著希望。
而如今,生活越來越科技化,人們也越來越有錢。想吃什麼隨時可以買,想辦什麼年貨手機點一點就能送到家。小孩們聚在一起,除了玩手機就是玩ipad,那種歡歡喜喜的人情味,再也難找到了。
我記得曾經有一位作家說過一句話:年其實一直都沒變,變的是我們。
是啊,你有多重視這個“年”,有多期待它,為它做了多少準備,年味就會變得多重,年就能變得多有意思,反之,亦然。我記憶最清楚的是我的童年,年關將近,媽媽就要開始大掃除起來,一邊打掃一邊招呼我幫忙,即使沒法幫到什麼,遞遞抹布,搬搬凳子總是能做到的。一家人風風火火的將家裡犄角旮旯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就為了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
那時貼春聯、窗花,用的都是新熬的漿糊,用漿糊貼的春聯那是平平整整,風吹日曬也不會掉下來。漿糊是麵粉澱粉這些東西熬出來的,小時候好奇,還偷偷嘗過一口!
除夕晚上吃完年夜飯,一家人都是要守歲的,大人們打的打麻將,嘮嗑的嘮嗑,老人和孩子們就圍坐在客廳看春晚,反正是沒有一個人不熬夜的。初一一大早,媽媽會煮好餃子,一家人吃完餃子後,就要帶上禮物出門拜年了。先去爺爺家磕頭,再去其它的叔叔嬸嬸家。基本上還沒坐到椅子上,爺爺奶奶就會抓住我們,把壓歲錢塞到我們手裡,等著我們甜甜的說上一聲:“新年快樂!”
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全年無休,甚至24小時不打烊的超市,再也不會有人著急忙慌的囤年貨了。新衣服隨時都可以穿,不用再等到過年。
春聯、窗花也不用熬漿糊貼了,透明的膠布一粘,花不了10分鐘的時間。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但卻不覺得新鮮了,因為這些菜平時也能吃到。大人們雖然還是會打麻將,但不再是為了守歲了。我們也不再需要向老人們磕頭,因為接受跪拜的老人們早已離開了人世。過年的儀式越來越“隨意”,到了最後,連對過年的期待也不剩多少了。
吃什麼隨便,穿什麼隨便這一天變得不再那麼特別和重要,沒有人再能感受到穿新衣,吃大餐的喜悅感,春節成為了日曆上充滿著“懷念”的一天。儀式感對於小朋友更為重要。當你有了一個溫暖可愛的小孩,他剛剛脫離懷抱可以下地走路,正睜大著雙眼探索這個世界的奇妙。以前過年毫無“年味”你可能並不覺得有多稀奇,可是轉念一想:“難道自己的小孩,要在這麼冷清的年味裡,度過本應該屬於孩子美好回憶的春節嗎?”
小時候那些過年的儀式感,讓我們擁有多少珍貴的情感和記憶?就因為現在事事都隨便、精簡,就讓孩子失去這些東西嗎?
所以,不要怕麻煩所以省略了生活中那些儀式感。比如吃飯時為孩子鋪一張漂亮的餐布,放上精緻的碗碟,精心安排一次旅行,認真準備一個春節。不要看不起這些瞎折騰,正是因為在這些折騰裡,孩子學會了珍惜、感恩、尊重,同時也更能明白時間和成長的意義。儀式感也並不是需要多少繁瑣的細節,帶著孩子買一身新衣,留著初一才給他穿上。和孩子一起動手給家裡的窗戶貼上窗花,講講你曾經過年的故事。拍一張全家福,沖洗出來掛在牆上。
一點點小心思,就能讓孩子的春節變得更豐富多彩!曾經我們捨棄了儀式感,最終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寡淡無味,那些充滿著人情味的時代,還需要我們自己再一點點的撿起來。
這一瞬間,竟然有點懷念被七大姑八大姨鬧得鑼鼓喧天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