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潤楓驥坤
-
2 # 師父的徒兒k
因為和尚是模範道德的代表,很難做到,現實生活裡,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也是大多數做不到。因此被寫入評書和其他文學記錄裡不足為奇。
-
3 # 無劍的劍客
正如評書大師單田芳書中常說的:有些出家人並非一心向佛而出家,而只想‘指佛穿衣賴佛吃飯”,他們不去鑽研佛法,卻依仗自己佛門弟子的幌子,胡作非為,做盡喪盡天良之事。比如《白眉大俠》中的臥佛崑崙僧、《刺雍正》中的諾林、《水滸外傳》中的少林寺三位門家人仇連瑞冷連明陸登雲等。
還有一些本身就是假和尚。他們很多本身就是殺人的響馬滾馬的強盜,或由於做惡太多而被官府所輯拿,或仇人太廣而被武林俠士所不容,想找個闢靜之處隱匿起來,那麼深山古剎就成了最理想之處。他們本身就是惡人。被徐良、僮林所殺的很多惡和尚大多屬於這一類。
當然,評書中也有很多好的和尚。
當然,評
-
4 # 詩工廠
豈止評書裡的和尚大多惡劣,在中華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拍》之中,僧尼的形象也多半不佳。至於原因,大致有三點吧。
一、儒生排佛。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儒家人士手中。唐宋名儒韓愈、文天祥等人,都對佛老學說頗為反感。文天祥甚至還替自家的兩個兒子起名為:文佛生、文道生。因為在他看來,僧、道均為賤人(古人常為兒女起賤名,以為如此便好養活)。
二、僧侶犯戒。僧尼不事生產,全賴四方施主供養,本應恪守戒律,靜心修行。然而,事實上,歷代有不少出家人打著佛教的幌子,四處幹一些招搖撞騙,甚至姦淫擄略之事。和尚搞基、尼姑賣身,這種現象在明清時絕不罕見。這當然便會引發社會的反感了。
三、民眾喜好。通常在世人心目中,寺廟裡那些大師都該是一副道貌岸然、正襟危坐的形象。將他們描寫、敘述為無惡不作之徒,能給人們帶來較大的心理落差,從而滿足受眾的審美趣味。
-
5 # 簫歌隱隱
和尚不耕不種卻有飯吃,不紡不織卻有衣穿。他們就是寄生於社會的蛀蟲。《紅樓夢》有言“不與僧道為伍就是好人。”好人不會選擇出家的,選擇出家的多半是那些好逸惡勞的懶漢和偷雞摸狗的惡棍。這些人終日無所事事,日久必然無事生非,非奸即盜,殺人越貨,是社會上最不安定的因素。評書中把這些說成是壞人、惡人一點也不為過。
-
6 # 全能幕僚
詩工廠說的前兩條(第三條有一半原因吧)與無劍的劍客的觀點綜合起來基本就是真相。
考慮問題必須考慮當時的社會環境。直到民國時期都認為出家就算跳出紅塵了,就不會追究世俗的責任,所以人犯了事不想承擔責任就出家,但是出家後枯燥的生活與不食人間煙火讓人受不了當然就只能……
-
7 # 一丁一
不敢苟同。
花和尚魯智深,《水滸傳》中其實並不花,只是喜歡喝酒,英雄孤膽,豪氣沖天,除暴安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 。
影視劇中濟公和尚,劫富濟貧,遊歷四方。
李連杰飾演的覺遠,少林和尚十八棍僧救唐王,兒時的一段記憶只今歷歷。
玄奘法師,中國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姚廣孝,明初政治家、高僧,法名道衍,姚廣孝既是和尚,又是軍事家,在大明朝建功立業。‘’黑衣宰相‘’之稱,《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書的編修,終得善終。
惠能法師,佛教禪宗第六祖師爺,著有六祖《壇經》流傳於世。
一行和尚,我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隨為避武則天,出家為僧,取名一行;編制《大衍曆》,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地理測量方面也貢獻多多。
懷素和尚,我國書法史上草書家,人稱“張顛狂素”,史稱‘’草聖‘’
說書人說書時需要烘托氣氛分,渲染場面,對比人物,有時更需要胡謅八扯,臨時杜撰;激起共鳴,增加印象。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這些所謂的“壞和尚”其實是假和尚,為什麼要當假和尚?因為古代律法規定,和尚一般是遠離塵世的,多在深山老林處,所以,官府對他們也是疏於管理,這也給許多殺人放火的罪犯一個最好的去處------剃度當和尚,這批人哪來的佛性可言呢?就像水滸裡的魯達,剃度過後,依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反映在部分文學作品裡也不足為奇。當然啦,原因肯定不止這一個,明朝中後期,工商業經濟得到了發展,人們的思想也開始進入了無信仰時代,社會的道德也開始淪喪,瓦欄勾肆,妓院窯子開始遍地開花,身為和尚,在佈施粥飯的時候見到世風日下,佛性不深,修行不夠的和尚自然起了返俗之心。其實,這種文學現象的出現也和作者對和尚的態度,看法,以及國家政府的政策有些莫大的干係,在此就做一個簡要的分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