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新三農人小陳

    現在在很多地方很流行稻蝦養殖、蟹稻養殖等種植農作物和水產品相結合的農業模式,但其實,稻田不止可以養水產品,也是可以養鴨的,這也屬於一種“共生模式”,這種結合,可以減少農戶們肥料及農藥的使用,是一種很受歡迎的生態養殖,那麼稻田養鴨,稻田如何施肥呢?

    首先來說稻田養鴨,能夠降低養殖成本,減少農藥和飼料用量,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因為鴨子在稻田中不斷行走,其身體的機械碰撞、摩擦和啄食有效抑制了水稻部分無效分櫱的發生和生長,從而提高了水稻分櫱成穗率,利於水稻穗型的增大,每穗粒數增多,產量大大提高。

    其次,鴨在稻田中的活動極為頻繁,使得土表層被耕動的效果明顯,進而使水層保持渾濁狀態,促進土壤氣體交換,改善土壤通透性,有助於增加田間水層中的含氧量,也促進微生物的活動,加速有機質的分解,釋放能量,生成各種氨態氮和磷酸化合物,從而滿足稻子生長所需要的養分。

    再其次,鴨子在稻田裡放養,不斷的踩踏和採食,可代替農藥除草和滅螺,使稻田裡雜草難以生長,還可捕食稻飛蝨等害蟲,能有效避免傳統殺蟲除草農藥對農作物的傷害,維護稻田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

    最後,鴨子排出的糞便具有明顯的追肥效果,利於改善土壤的土質,同時也減少了化肥對土壤的汙染,同樣,也使鴨糞便得到了充分利用,避免了由於糞便過多而造成的環境汙染。

    稻鴨共生原則上是不施用化學肥料作基肥和追肥的,一般放鴨都是在水稻苗移插以後,那麼在水稻移插之前肯定要對稻田進行肥水施加,一般是以腐熟的農家肥和有機肥為主,混合在一起施入稻田裡面,這次施基肥,目的是為了保持土壤肥力,插秧後1周—2周,待秧苗成活後,將1周—2周齡的雛鴨放入稻田,如果是成年鴨的話,應適當推遲幾天下田,在鴨子下田以後基本上就不用施肥了,稻子生長所需的營養肥料,鴨糞都基本可以滿足。

    綜上可知,養鴨的稻田,只需要在前期施加一些農家肥和有機肥料,等鴨子下田以後,基本不用施加肥料,鴨稻共生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養殖模式,這樣既可以有效的減少成本,又能提高水稻產量,想要稻田養鴨的農戶們,可以結合一下自身環境,合理養殖。

  • 2 # 果農海鷗哥

    關於稻田養鴨的問題,由於現在在中國農村,越來越提倡新型的環保養殖方式,因此鴨子和稻米共生的養殖模式,也越來越為農戶們所推崇。那麼是否需要對養鴨子的稻田施肥,以及是否需要施肥呢?三少走訪了一下對此比較精通的農戶朋友們,得到了一些相當實用又通俗易懂的資訊。

    第一,在養鴨之前,首先是要種植好水稻,在插秧的時候,要實用適量的肥料對水田進行預施肥。成功栽種大概5天后,還要進行一次施肥,然後再把鴨子比較愛吃的螺獅啊、水草啊等等,陸續投放到水田中來。

    第二,插秧過後,隨著夏季的來臨,在大量淹水的狀態下,稻田的有機物質分解的速度比較慢,腐殖的程度也比較高,在長期淹水的情況下,會造成土壤的還原性增強了,有機物質在厭氣分解,容易產生甲烷和硫化物毒害稻米的根部,導致稻米中毒影響生長。所以就有必要進行中更曬田了,需要進行一次排水,排水過後,抑制水田裡還原物質的形成,然後再少量施肥,重新引水。

    第三,經過這兩次施肥之後,後續不需要施用大量的肥料了,特別是不需要施用化學肥料做基肥和追肥。這是因為鴨子排出的糞便,為水稻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料作為生長的基礎,對於水稻的生長很有幫助,這樣一來,水田裡水稻、鴨子、螺獅+水草、微生物等等,形成了一個有機的食物鏈,彼此間迴圈不息互相提供生存所需要的養分。

    第四,如果中期感覺水田地力不足的,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感覺土的勁兒不夠大,稻米的生長速度比預期要差了一些的話,可以適當的施加一些有機肥料,用來給水田增加活力。但同樣是投放量不需要過大,因為鴨糞基本上可以滿足稻米的需要。可以換一個思路,從鴨子食料的角度來進行改進,比如每天給鴨子餵食一次輔助性的飼料,可以以碎米,小麥粒以及米糠為主,再加一些魚粉等等。

    第五,對鴨子的保護也要格外注意,因為鴨子和稻米建立了共生的系統互相依存,如果鴨子遭受損失,那麼稻米也不能倖免。比如發現鴨子有病要及時救治,同時為了預防有黃鼠狼來吃鴨子,可以在亞群裡再多飼養上幾隻鵝,100只鴨子為一單位的話,可以考慮放養5-8只鵝,這樣可以基本上確保鵝完全覆蓋鴨群。鵝是陽氣比較足的動物,加之兇猛如獵狗,叫聲奇大無比,有它們存在,黃鼠狼等喜歡吃雞鴨的動物等閒不敢靠近,這對於飼養鴨子,是有著比較重要的幫助作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品牌折扣女裝店有什麼樣的方式解決客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