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1點心理學
-
2 # 三好尹先生
這很正常,會有這種情況,是由個體(也就是我們說的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形成的主觀意見或者經驗造成的。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人類又和其它的動物不一樣,擁有一個非常發達的大腦,會思考,有意識。但是大腦是長在人的頭顱裡的,既不能脫離人的身體,也無法和其它的個體進行意識的連線。
這就會造成這樣一個事實:個體的意識是以個體的身體作為中心點用眼睛開看待這個世界的。而由於個體活動範圍和獲取知識的侷限性,個體的意識也有很大的侷限性。
而意識的形成,又是由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的影響,以及在慢慢成長過程當中透過感知系統對接觸的事、物等資訊的接收,在經過大腦的處理慢慢形成的。
這就更加進一步的說明,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個體的意識是有極大的侷限性的。而我們的所謂的觀點,也只不過是運用我們極有侷限性的意識罷了。這裡說的是人的獨立性。
下面說說獨特性。每個人透過自己的感知系統來認識這個世界,透過感知系統獲得的經驗儲存進我們的大腦來形成意識。而每個人由於生長環境、獲取的知識、不同的經歷的區別,那麼形成的經驗也會有所區別,所以,每個個體都是獨特的。
加上人類本能的希望獲得更好的生存環境,就會使用對自己有利於自己的經驗來形成對自己有利的觀點。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觀點對自己有利,意識就不會反對;如果這個觀點對自己不利,威脅到了自己,那麼意識就會跳出來反對這個觀點。說白了,就是意識對個體的一種保護。
-
3 # 話說心情
人的認知是有層級區分的,自己認可的就認為是對的,不認可的就是錯的,這是我們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看法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在山谷中看山外的風景,只能看到近處;但我們到達山頂後,看到山外的風景,那就是非常遙遠的距離。
所以,我們的認知是受到我們的眼界的影響。大多數人都會因為我們曾經看到的、聽到的內容形成個人的認知觀念,而那些沒有看到過、沒有聽到過就會缺乏認識,無法做出準確恰當的辨別。
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因為認知受限,還覺得自己啥都對,啥都懂,那就是自高自大的心理了。
在認知受限基礎上,我們該如何去辨別他人的觀點呢?第一,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當我們聽到不同的觀點時,我們的心中會生起一種不以為是的心理感受,我們要去體會這種感受,認識它,瞭解它,不去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是就那樣與這種感覺和平共處。我們主要是放寬自己的內心,做一些對自己、對更多人有利益的事情。如果某些事情會傷害到更多的人,那我們就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減少更多人受到傷害。
第二,要有寬廣的胸懷。透過對我們覺察力的訓練,我們的心中對各種認識就會生起敏銳的感覺。對這種感覺我們要以寬柔的心態來對待,不要糾結。讓內心更寬廣一點,讓心上的這個感覺在內心處自由自在的動盪,這種感覺其實就是虛心。我們也不去爭論對錯,不去爭論是非,這就是寬廣的胸懷。
第三,雖不爭論是非,但要辨明是非。對更多人有益的就是對的,對更多人帶來傷害的就是錯的。內心和思維都要善於去感受,學會去判斷分析,明辨是非,儘量多做一些對人有益的事情。
回覆列表
這種認為自己認可外的就是錯的,或者說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理,是認可自利性偏差、自證預言、自戀情結共同作用的結果。
自戀情結:
自戀是一種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綜合體, 共同傳遞著誇張、積極和獨特的自我概念, 自戀的人會誇大積極的自我概念 ,為維持這種積極自我概念所採取的自我調節策略,低共情、低親密度的人際關係,以保持所謂的獨特。自戀的人一般有一定程度的偏執和盲目自信或自以為是,常常固執己見。
自利性偏差:
心理學上的"自利性偏差"指在進行因果推論和相關分析時,對自己有利的一面來判斷客觀事物,把不好的、錯誤的原因歸於其他人或者外因。簡言之,把成功歸結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界或他人。這種歸因錯誤也很容易導致偏見和對對方的刻板印象。
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指在事情發生之前已經存在某種先見認知,並認為事情會朝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自己也會在做出預期一致的方向行動,以促使預期結果發生。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性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