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山大
-
2 # Alice雙雙
古話常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裡的“關”,就是指函谷關了。
戰國七雄時代,浩瀚的史家記載裡面充滿了秦國人與山東六國的慘烈征戰,函谷關的大名也讓山東六國如雷貫耳!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
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分別為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都在河南省境內。
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另一處叫做魏關,距秦關北5公里處,但已在建設三門峽攔洪大壩時被沖末不復存在。
秦關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下面說說三座函谷關的具體情況:
一、秦函谷關
秦函谷關,即古函谷關,就是現今通常說的函谷關,又稱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始建於西周時期,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是洛陽到長安的必經之地。這條古道東西長7.5公里,沿途絕岸壁立,道路狹窄,來往車輛僅得透過,“車不分軌,馬不併鞍”,易守難攻,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有人用“一泥丸而東封函谷”來形容它的戰略地位。它在軍事上居有重要的地位,戰國秦漢之際,為國內少有的雄關。始建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的西周康王時期。春秋時,秦國為了防備東方諸侯國西進,在豫西“崤函孔道”的西端進一步據險設關,派重兵把守,憑藉天險打敗了諸侯各國,統一了中國,稱秦函谷關。秦關關樓已在歷次戰火中被毀,現關樓為1992年根據古關原形復建而成。
二、漢函谷關
漢函谷關,又名“新函谷關”,在洛陽市東500米處,距秦函谷關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漢武帝元鼎三年(114年),樓船將軍楊僕出資興建。據說,自漢室興起之後,漢武帝時期曾遷山東一帶的豪強富賈至關中地區,關中腹地乃天子腳下。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許多諸侯王被封於關外,樓船將軍也被封於關外,但是楊僕恥於做關外侯,因而向武帝請求捐盡家資建函谷關一座,以雪此恥。樓船將軍楊僕,原籍函谷關以東的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漢函谷關。有了這座新關,楊僕也就成了關中人了。新建的函谷關就被稱為“漢函谷關”。現在早已廢棄,僅存遺址,底層中有拱形門洞,可供交通使用。 2014年 6月22日帝38屆上漢函谷關作為“:起始段與天山廊道的路網”的捆綁專案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魏函谷關
魏函谷關,又被稱為“大崤關”“金陡關”,位於靈寶市函谷關鎮孟村、黃河岸邊,離秦函谷關5公里。三國時,曹操西討張魯、馬超,因秦函谷關艱險難行,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大將許褚在黃河南岸劈山開道,以行糧草,即當年的“曹操運糧道”。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弘農太守孟康在運糧道的入口處新建關城,號大崤關,又名金陡關,後人稱魏函谷關。關樓毀於時期。魏函谷關遺址被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存古道、烽火臺遺址。
三處函谷關之中,以秦函谷關名聲最大,歷史、文化、價值最高,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之說。
-
3 # 小林伊影圈
三座。分別是秦函谷關,漢函谷關,魏函谷關。
一、秦函谷關。秦函谷關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最早的雄關之一。有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楚懷王帶著六國軍隊攻打秦國,秦國有函谷關,佔據天險,讓六國軍隊在函谷關外伏屍百萬。現在在河南靈寶。
二、漢函谷關。這裡是楚漢戰爭的萌芽地,也是在河南。距離秦函谷關有150千米。同時漢函谷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起初漢函谷關作為防禦,到了唐宋時期,失去了這個功用,漸漸被冷落。到了明清,分別有整修。距離我們最近的整修,是在1923年。修復後關樓高83米,分上中下三層。但是到了1958年,因為大鍊鋼鐵,破壞得很嚴重。所以我們今天只能看見下面得兩層。而近些年,因為非遺等相關工作,開始對相應的文物和建築進行保護。
三、魏函谷關。魏函谷關,距離秦函谷關有5千米。據說在三國時期,曹操要討伐張魯和馬超,命令許褚建築關樓,裝運兵馬糧草的作用。在抗日戰爭的時候,魏函谷關被毀,現在只能看見一些烽火臺了。
最後,這三座函谷關都是起於戰爭的,卻又在戰爭或者其他一些因素中被毀。近些年來,國家對非遺工作的重視,應該會慢慢恢復這些關樓的本來面目。
回覆列表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