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撥雲散霧

    明末的社會大背景同曾國藩所處於的清朝咸豐年間完全不同,當時由於土地大規模兼併及政治上的腐朽,社會經濟結構已經趨於崩潰,因此朝廷即使能在軍事上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但是在那種遍地流民的情況下,起義之火很容易死灰復燃,並且很快就發展壯大,官軍剿不勝剿,疲於奔命,最終耗盡了最後一點國力。而清朝咸豐年間,社會經濟結構總體穩定,尤其湖南湖北一代地主官紳勢力頗為強大,以此為基礎,曾國藩最終取得對抗太平天國的最終勝利。

  • 2 # 錢多多讀文史

    估計題主講的是楊嗣昌。

    因楊嗣昌與鄙縣頗有淵源,故略有印象。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號肥翁、肥居士,晚年號苦庵,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國明朝後期大臣、詩人。

    他是常德人,死於沙市,葬於鄙縣桃源。

    若說他採用了曾國藩的方法,這可能屬於口誤,因為曾國藩在後。

    且看看楊嗣昌如何征討張獻忠,又為何會失敗。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

    朱嗣昌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要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楨的配合。

    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勳,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於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總理。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到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受熊文燦招撫。

    撫而不殺,留下隱患

    楊嗣昌鑑於其父招撫失敗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楊嗣昌只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明朝,但張獻忠卻是假招安,最終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

    內外受敵,終至滅亡

    在外有清軍叩關,內有農民軍起義的態勢下,楊嗣昌主張先與清軍議和,集中力量撲滅各地起義。

    此議未成,邊關告急。十面張網戰略也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農民軍死灰復燃,逐漸成為一張破網。

    楊嗣昌親赴湖廣行營圍剿張獻忠。

    二月二十八日,楊嗣昌為追擊出川的張獻忠而行軍至夷陵(今湖北宜昌)時,得知洛陽、襄陽相繼失守及二王被殺的訊息時,深感無顏面對皇帝,徹底崩潰。從此楊嗣昌飲食不進,走到荊州沙市徐家園時便臥床不起,一切事務交給監軍萬元吉處理,並通知家屬來荊州見他最後一面。三月初一日,楊嗣昌死於沙市。

  • 3 # 顫動的丹田

    沒錢,楊嗣昌的計劃需要新徵十萬左右的新兵,從才有實現的基礎,可是崇禎皇帝如果真有新徵十萬部隊的條件,還需要你楊嗣昌幹嘛?所以說只是一紙面上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因此只能謹著現有的左良玉賀人龍等等隊伍先對付著用,可是楊嗣昌志大才疏,管理水平低下,搞得左良玉恨其奪帥,賀人龍怪他說話不算數,下級面前首先就失了威信,又怎麼能成事呢?

    相反,曾國藩建湘軍初始就得到了兩湖地區金主們的大力支援,使得湘勇軍餉足足超過了綠營兵的一倍。

    曾國藩對湘軍幹部的選擇上有著絕對的任免權,他可以將自己的親戚門生統統都塞進來,建立起一支絕對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武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生育完以後,臀部為什麼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