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川蘇粵浙閩湘徽
-
2 # 低頭數星星1668
荷包胙是江西南康和崇義的漢族傳統名菜,它具有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還有幾味作料的烈香,吃起來油而不膩,香能飽肚,飯菜合一,家裡辦喜事一般都少不了的一道菜
-
3 # 3個小孩的生活日記
福建福州佛跳牆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建福州的當地名菜,屬閩菜系。相傳,它是在清道光年間由福州聚春園菜館老闆鄭春發研製出來的,又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
佛跳牆通常選用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墨魚、瑤柱、鵪鶉蛋等匯聚到一起,加入高湯和紹興酒,文火煨制而成。
成菜後,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味中有味。
菜品起源
說法一
清朝道光年間,福州官錢局的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席間有道叫做“福壽全”的菜、是用雞、鴨、羊肘、豬蹄、排骨、鴿蛋等以慢火煨製成的。周連吃後很滿意。回家後即命廚師鄭春發依法仿製在原菜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又加入了多種海鮮,使成菜內容更加豐富,鮮美可口。後來,鄭離開布政使衙門,到福州東街上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吟福州“聚春園“菜館的前身),在一次文人聚會的筵席上送上此菜。文人們品後紛紛叫好,有人即席賦詩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這道菜就叫做“佛跳牆”。[2]
說法二
據費孝通先生記,發明此菜者乃一 幫要飯的乞丐。 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裡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據說有一天,有一位飯鋪老闆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一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一起。這位老闆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
料雜燴於一往,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牆。
現在網上很火的大鍋菜我們本地叫燴菜或者雜燴。配料比較豐富,味道鮮美,非常受歡迎。這裡我給大家加個小插曲,介紹一下燴菜的由來。相傳有一大戶人家兒子拜堂成親宴請親朋好友鄰里街坊,但是準備的東西太多,那時候沒有冰箱又是夏天,所以在開完席以後就讓廚師把剩下的原材料燉一鍋菜全部給賓朋吃了,然而賓朋頭一次見這種一鍋燴的美食,因為材料繁多各種原材料味道融合,所以特別美味。從此以後,其他人宴請賓朋也都效仿,慢慢的形成了這種獨特的美食。現在的燴菜是一道正兒八經的菜,而不是以前剩下的原材料一鍋燴了。
其實燴菜的做法很簡單,但是原材料的準備比較麻煩。燴菜的原材料有:紅丸子、白丸子、小酥肉、豆腐、皮渣、腐竹、炸豆腐、黑木耳、銀耳、青椒、蒜薹和五花肉。
紅丸子是把五花肉泥加澱粉和麵粉炸出來的,白丸子在我以往的回答中專門詳細介紹的白丸子教程,小酥肉是把五花肉切條用澱粉拌一下炸制而成的。皮渣是我們當地特有的另一種美食,是用紅薯芡粉和粉條蒸制的一種美食。其他的一些配料都比較常見。
做法是鍋中放少許油,把五花肉煸炒出油然後下大茴香和蔥姜,緊接著放少許甜麵醬抄一下,然後加水,把除了青椒和蒜薹的所以配料全部倒入鍋中,雞精、味精、鹽、十三香調味,水開燉10分鐘下入青椒和蒜薹,放少許香油出鍋。這種燴菜做的越多味道越好,是我們本地宴席的壓軸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