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曾國藩

    孫權是一位有才智、謀略的統帥。十分善於招攬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從諫如流。還具有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堅韌品格。

    在三國時期複雜多變的政治角逐中,孫權雖然也猶豫彷徨過,也犯過主觀武斷、急躁任性的錯誤,但總體看來他仍稱得上機智果斷,富有雄才大略。

    不管怎麼說孫權都不算正面人物。

  • 2 # 文心書苑百花開

    孫權,字仲謀,在《三國演義》中,吳主孫權被塑造為一個正面人物,他雄才大略,承襲父兄基業,坐鎮江東,選拔重用一批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青年人才。在曹操率大軍南征,輕取荊州,劍指江東時,聯合劉備共同抗曹,在赤壁之戰中採用火攻計,大破曹兵,從而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後稱帝建立吳國,曹操稱讚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 3 # 兩世之約i

    不是,《三國演義》裡的孫權是個可悲可惡的形象。

    出場時,孫權就是憑藉父兄的基業上位的,跟劉備,曹操從光著屁股打下江山的性質就不同。

    其次,孫權沒有眼光,魯肅像他推薦“鳳雛”龐統,他卻以貌取人,終究失去了一個不世的人才。

    孫權謀略很差,他幾次聽取周瑜的意見打算除掉劉備,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後來,他又背叛孫劉聯盟,最後導致了夷陵之戰,極大地削弱了兩國的國力,魏國坐享其成。目光短淺。

    以此可見,在演義裡,孫權其實也不怎麼樣。不是什麼好東西。

  • 4 # 誰是我知心

    羅貫中描寫的孫權是個介於曹操和劉備之間的中性人物,既沒有曹操的壞也沒有劉備的好,既沒有像劉備的雄才大略也沒有像曹操的遠見卓識,更像是一個繼承父兄基業一味守家的鄉野村夫,這是羅貫中的寫書技巧,在一本書裡既要有好人壞人也要有中人,其實歷史上的孫權是一位了不得的大英雄,要不曹操也不會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來,羅貫中寫三國演義肯定是以三國志為主要參考文獻的,但又不照搬三國志才寫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三國演義早已經超越了歷史成為了中國社會各個階層耳熟能詳的一部不朽之作,不得不說羅貫中是一位極其偉大的作家。孫權在羅貫中描寫的三國演義中對孫權的描寫勉強算是一個正面人物,一個比較中庸的正面人物。

  • 5 # 左丘望
    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一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孫權當時的地位,而且能夠擁有這樣的稱讚,對孫權來說,他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突出的。

    那麼,這能孫權是個正面形象嗎?劉備在蜀軍仁慈就是好人嗎?那我們所說的奸雄曹操在曹軍眼裡也是個“奸雄”?

    仔細想想就能得出結論。其實,整個三國中,甚至整個歷史當中,哪有什麼正面負面的定義,我們乃至作者,都不過是從自己的角度去評判他人,都是帶著有色眼鏡給別人貼標籤而已。

    說回孫權,孫權出生於公元182年,死於公元252年,歷史上的孫權活了70歲,孫權是三國中稱帝最晚的,他前期聖明而有情義,認周瑜為兄長,認張昭為叔父,對周瑜言聽計從,對張昭尊敬有加,是周瑜和張昭為他撐起了那一片天,對別的文臣武將也都很敬重,君臣感情也很好。

    但他稱帝后,到了晚年卻一反常態,疑心極重,誰都不信任。他最器重的兒子是孫和與孫霸,他立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給太子和魯王同樣的待遇,導致太子和魯王鬥起來。爭鬥的結果是廢了太子孫和,理由是“朕還在,你不能亂來”,賜死魯王孫霸,說到:“朕不給,你不能搶”。

    在他立丞相的時候,大臣們都以為他會立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張昭,但是他沒有,他不僅沒有立張昭為丞相,而且還疏遠了張昭。陸遜到後來也得不到他的信任,不僅不信任,而且還逼死了陸遜。他前期多情,到了晚期寡情,他稱帝時,追封父親孫堅為皇帝,卻沒有追封給他權力的孫策為皇帝,只封孫策為長沙桓王。

    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有其功過得失,當歷史已成為一種定格的過往,我們無法站在英雄的立場上去看待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也就永遠不能體會到他們當時的感受。

    我們只能拋開自己的個人情感,去客觀的認識英雄們的輝煌。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壓抑狀態,那麼總有一天他會忍不住爆發。孫權在前期一直處於被動狀態,忍辱負重,到了晚年,三分天下已成定局,他多年的壓抑也就會爆發,徹底拿出了一個做主子的派頭,不再什麼事都要仰仗別人,這樣一來,他晚年的那些舉動也就能夠理解了。

    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彷彿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

    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彷彿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說一個明知是坑,還心甘情願的往裡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