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諞秦腔
-
2 # 空無一物212
觀眾喜歡,這說明題材好,演員演的好,唱的好,話雖如此,但大多數認識奔著唱腔去的,和唱歌也是一樣的,唱的好了自然有人捧,唱的不好自然而然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現在常說秦腔改革,老祖先傳下來的東西,現在能見到的東西少之又少,程式動作刪之又刪,空有形式與名頭,失去了秦腔的根,失去了秦腔的魂,不知還能走多遠,願秦腔源遠流長,西北精神永存!
秦腔植根於民間。在發展流傳中經常要受到人民群眾的檢驗,因而不能不為人民群眾的好惡所左右。人民的是非愛憎是鮮明的,反映在秦腔舞臺形象的處理上也是愛憎鮮明的,無論歌頌也罷,批評也罷,鞭撻也罷,都是人民的思想感情的投影。含含糊糊、傾向不明或客觀主義的形象也有,但不佔主流地位。
秦腔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它包含著中國古代豐富的社會生活知識,包含著人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優美情操,包含著民族的美學思想,這些對於培養成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現代人來說,是絕對不可缺少的。由此可知,秦腔中國戲曲在本質上是民間戲劇,傳統劇目的社會功能的變化,並沒有泯滅精華、糟粕的界線,也不能否定人民性這個衡量劇目的標準。
秦腔在本質上是民間戲劇,它的最初創作往往出自社會的下層。他們思想顧忌少,封建說教不那麼濃厚,因此思想活潑,生活氣息濃烈,富有生命力;同時受文化水平及生活視野的限制,這些作品想象性強,歷史真實的成分少,有時思想觀點不大統一,在藝術形式上也不夠完整,乃至粗糙、野俗。
可是,這些民間性質的創作,以其對社會現實質樸而率真的認識,生動而形象的表現,傳達出人民對生活的熱情和關注,對征服自然、反抗壓迫的肯定和讚頌。
黑暗和光明,正義與邪惡,純潔與汙穢,高尚及猥瑣,都一無遺漏地鋪陳於舞臺,並在對現實世界的觀照中,肯定自身的存在。這是秦腔與人民最廣泛、最普及、最基礎層次上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