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井屋就是電蒸箱

    關於讀書這件事,其實因人而異。

    很多書比較晦澀,反覆讀很多遍可能都只是略懂了皮毛。

    關於這類書,你不能說沒有記住就是白讀了,畢竟這些“皮毛”也可能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多新感悟。

    最近在讀蕭紅的《生死場》,其實我以前是不大愛看這類書的。一是覺得小說故事類的比較連貫,我希望有一個集中一點的時間去讀它。斷斷續續的真的很影響閱讀體驗。因為人物的線一旦太多了之後,加上閱讀時間很零碎,就比較影響記住。

    我更偏愛一些諸如《不必交談的時刻》那種風格的書,可以用零碎的時間來看,也不會對閱讀的程序有什麼大的影響。這類書也可以反覆讀,而且隨便翻到哪一頁都可以就近讀起,一點都沒關係。

    關於題主的問題,這裡可以給個建議,擔心讀過的書都記不住,其實很簡單,看到喜歡的句子及時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也可以隨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因為很多時候,突然閃現的想法不記錄下來,很快就不見了。

    好書精度,有一些書就泛讀就好了。強行逼迫自己去看一本書,自然是記不住的。

    所以,選擇一本好書,用心去讀去記錄去寫讀書筆記,你再也不會覺得是白讀。

  • 2 # 盛夏之夢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困惑,感覺讀了很多書,但似乎如過眼雲煙一般,沒有任何收穫?或者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象,時間久了,就全忘記了,感覺像白讀了一樣?

    三毛在《關於讀書》中談到:許多時候,我們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為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所以,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讀的書,它們都存在於你的氣質裡,融入到你的血液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後,就變成了你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談吐與魅力。

    記得上中學時,我總是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看了很多作文書,卻依然寫不出好的作文呢?於是我就去請教我的語文老師,老師說:在看別人寫得作文時,你是否聯絡實際生活進行了思考,是否真正地吸收了文章的精華,是否想過如果自己來寫的話會如何構思。聽了老師的提問,我頓時如醍醐灌頂一般。後來,每讀一篇作文,我都會將裡面的好詞好句記錄下來,晨讀的時候背一背,還試著去思考寫作者的邏輯。慢慢地,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就是在中學階段,讓我養成了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每當讀一本書或者看一部電影,我都會準備一個筆記本,一支筆,把好的段落或者當時的感悟記錄下來,然後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或閱歷將其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樣讀過的書或看過的電影,就不再是過眼雲煙了,還留下了痕跡,成為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總之,讀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本本的書讀下來,日積月累,才能看到效果的。不要每讀完一本書,就急於記住,急於有所收穫。當我們抱著功利的心態去做一件事時,往往是做不好的,而一旦我們放下功利,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許多事情或許就迎刃而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電影《可愛的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