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勿忘我98013472734
-
2 # 翟改琴
“六一剛過,如何讓留守兒童過上幸福生活。”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沒有錢,卻要去過錦衣玉食的生活,現實可能性太低。留守兒童,“留守”二字就決定了兒童過上幸福生活的機率是很低的。沒有父母陪伴的兒童怎麼能過上幸福生活?除非他們的爺爺奶奶,既有錢,又有文化,身體還很好,又會照顧孩子。而現實中,這樣的爺爺奶奶還是很少。
兒童為什麼要留守?高房價是最大的障礙。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打工也賺了些錢,但賺的錢無法支付高昂的房價,試想如果打工者賺的錢能支付購房成本,他們自然會考慮在城裡買房,安穩下來,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孩子會在城裡上學。但高昂的房價讓一般打工者買房艱難,沒有房子,兒童只有留在老家,託付給老人照顧。而沒有父母照顧、關心的兒童,生活中快樂會少很多,幸福程度自然是降低的。雖然,學校、社會公益團體、組織也會關心他們的生活,送各種溫暖,但學校、公益團體不可能天天都來送溫暖,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誰也不可能天天都跑去關心別人家的兒童。況且父母本來就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沒有盡責,如何苛責別人去盡責。
但我們去苛責留守兒童的父母時,再設身處地去替他們想想: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城裡居無定所,生活沒有保障,他們如何去關心自己的孩子的生存狀態?留守兒童只能處於被父母的半拋棄狀態,但這又決定了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生活幸福程度不會有多高。
所以,結束兒童的留守狀態,才是讓兒童過上幸福生活的保證。而如何讓兒童不再被留守?不僅是兒童父母的責任,也是國家的責任。國家要從關心留守兒童的父母做起,給進城打工人員辦理社保,給打工者提供更多公租房、廉租房,並在公租房、廉租房附近建立更多學校,讓打工者在城裡能夠有安居之所,讓打工者的孩子能夠在城裡上學,接受國家正規的九年或十二年義務教育,結束孩子的留守狀態,才可能能讓兒童過上幸福生活。
無論從生物學角度,還是從社會學角度來說,讓兒童生活在父母身邊,讓成年人、讓兒童共享天倫之樂,是兒童幸福生活的保證,也是兒童的父母心態健康的重要保證。
-
3 # 馨淚墨香
六一是兒童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尤其是對於留守兒童,更是渴望爸媽陪自己去遊樂場玩啊,超市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商場買漂亮的衣服,或者帶自己旅遊啊等等,然而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的爸媽丟開他們到遙遠的地方去打工,不是不願意陪伴他們,不是不愛他們,是為了想給他們更好的生活,父母們也糾結,生活總不能都讓人如意,只要家長和孩子們互相理解,生活還是會幸福的!
回覆列表
每年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我就想起倆夫妻一起外出去打拼,把年幼的孩子交給父母照顧,雖然人在外地工作,但心還是時時的掛念自己的孩子,她是不是磕著了,是不餓著了,每年外出打拼,我的妻子偷偷就不知流了多久的眼淚,每每看著孩子那呆萌的樣子,實在不忍心離開,更不願傷害那孩子幼小的心靈,都變一堆瞎話來騙她,記得有一年,孩子剛好三歲,臨走的頭天晚上,孩子哭著抱著媽媽的脖子,說什麼都不肯鬆開,說你不走好不好,要走帶上我一起走,我聽話,我很乖,我不會惹你生氣,看到孩子那哀求的樣子,妻子都會強忍著淚水,拿一些好話來騙她,說給她買花衣裳,花裙子,漂亮的書包,好多好多好玩的玩具,直到孩子睡著了,還不肯鬆開自己的一雙小手,第二天天還沒亮,我就趁著孩子還沒醒,就帶著妻子偷偷的離開了家,妻子走一路哭一路。)
現在條件好了,不管走到哪個地方,我都會把孩子帶在自己的身邊,讓她過上幸福快樂的童年,以前孩子沒在身邊的時候,每年六一節的時候。我都會買一些她喜歡的禮物送給她,讓他享受到節日的快樂。《外出打拼遊子們,不知毀了多少孩子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