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
談到鼓勵孩子,我們總會有一個誤區,覺得就是口頭鼓勵。其實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也不是好的鼓勵。
每次我們鼓勵孩子的時候,通常會說“沒事的,你去說吧”“沒關係,你可以的”……這些真的不是鼓勵。當我們在說“沒事的”“沒關係”的時候,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當時的情緒,會讓他覺得不自信、很緊張,有點兒害怕 的情緒是不值得一提的,所以父母才會說“沒事的”。
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感同身受,那就嘗試去理解孩子。這時,不妨想一想 我們自己經歷過的窘迫,不管外人看來是多麼不值一提,當下那種害怕、緊張的情緒是真實的。所以,千萬不要以鼓勵的名義,否定孩子當下的情緒。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
其次,積累正面體驗——父母示範。
嘗試幫助孩子積累正面體驗,首先是父母示範,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特別是我們把成功後的喜悅之情、自我肯定的感覺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體會到這些情緒之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也想嘗試這麼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勇於表達,就要讓孩子看到更多的為人父母勇於表達的例子。當孩子不斷地看到這些例子時,慢慢地就會知道:“噢,原來敢於表達不是難事。媽媽表達完以後特別開心,這種感覺真棒!”這就是側面地幫助孩子積累了正面體驗。
最後,積累正面體驗——從安全環境創造機會。
養孩子,慢慢來,正所謂“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陌生環境中、在陌生人面前勇於表達, 要達成這個目的,可以分策略、分階段進行嘗試。
先從“在安全環境中、面對熟悉的人,勇於表達”著手。例如,在家裡面對家人,一起創造環境,讓孩子學會表達。等孩子在安全環境中、面對熟人的人可以表達後,就可以培養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人,勇於表達”。有機會邀請你的同事、朋友、親戚來家做客的時候,試試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這些不那麼熟悉的人,有沒有可能表達。
積累了這些正面體驗以後,我們可以再跨出一步,“在不安全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人,有沒有可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試著表達。”
在此過程中,孩子一定會反覆,有時候甚至會倒退。可能他在面對“安全環境、熟悉的人”的時候做得很好,突然面對“不熟悉的人”時,一陣子就不敢表達了。這時,孩子會退回來,又躲在自己舒適的殼裡,好久不敢出去。
這時我們怎麼做?還是父母示範:別給孩子壓力,讓孩子慢慢地去體會當時的那種情緒,讓他自己去積累能量,等孩子自己感覺準備好了,我們繼續創造環境、繼續嘗試。
鼓勵,其實就是陪伴孩子。鼓勵,是讓孩子有那份安心和踏實,無論他怎樣、無論他在外面犯了什麼錯或者做得再不好,父母會一如既往地接納他。在探索的過程中,當孩子有這份底氣:“我做得再不好、外面再不行,父母的雙臂永遠是張開的,家門永遠是敞開的。”這樣的孩子才有力量,願意到外面去衝、去闖。這不僅能讓孩子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對孩子以後的獨立也是有幫助的。
首先,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
談到鼓勵孩子,我們總會有一個誤區,覺得就是口頭鼓勵。其實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也不是好的鼓勵。
每次我們鼓勵孩子的時候,通常會說“沒事的,你去說吧”“沒關係,你可以的”……這些真的不是鼓勵。當我們在說“沒事的”“沒關係”的時候,其實是在否定孩子當時的情緒,會讓他覺得不自信、很緊張,有點兒害怕 的情緒是不值得一提的,所以父母才會說“沒事的”。
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無法做到百分之百感同身受,那就嘗試去理解孩子。這時,不妨想一想 我們自己經歷過的窘迫,不管外人看來是多麼不值一提,當下那種害怕、緊張的情緒是真實的。所以,千萬不要以鼓勵的名義,否定孩子當下的情緒。口頭鼓勵不是真的鼓勵。
其次,積累正面體驗——父母示範。
嘗試幫助孩子積累正面體驗,首先是父母示範,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模仿者。特別是我們把成功後的喜悅之情、自我肯定的感覺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體會到這些情緒之後,他們就會不自覺地也想嘗試這麼做。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勇於表達,就要讓孩子看到更多的為人父母勇於表達的例子。當孩子不斷地看到這些例子時,慢慢地就會知道:“噢,原來敢於表達不是難事。媽媽表達完以後特別開心,這種感覺真棒!”這就是側面地幫助孩子積累了正面體驗。
最後,積累正面體驗——從安全環境創造機會。
養孩子,慢慢來,正所謂“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陌生環境中、在陌生人面前勇於表達, 要達成這個目的,可以分策略、分階段進行嘗試。
先從“在安全環境中、面對熟悉的人,勇於表達”著手。例如,在家裡面對家人,一起創造環境,讓孩子學會表達。等孩子在安全環境中、面對熟人的人可以表達後,就可以培養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人,勇於表達”。有機會邀請你的同事、朋友、親戚來家做客的時候,試試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面對這些不那麼熟悉的人,有沒有可能表達。
積累了這些正面體驗以後,我們可以再跨出一步,“在不安全環境中、面對不熟悉的人,有沒有可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去試著表達。”
在此過程中,孩子一定會反覆,有時候甚至會倒退。可能他在面對“安全環境、熟悉的人”的時候做得很好,突然面對“不熟悉的人”時,一陣子就不敢表達了。這時,孩子會退回來,又躲在自己舒適的殼裡,好久不敢出去。
這時我們怎麼做?還是父母示範:別給孩子壓力,讓孩子慢慢地去體會當時的那種情緒,讓他自己去積累能量,等孩子自己感覺準備好了,我們繼續創造環境、繼續嘗試。
鼓勵,其實就是陪伴孩子。鼓勵,是讓孩子有那份安心和踏實,無論他怎樣、無論他在外面犯了什麼錯或者做得再不好,父母會一如既往地接納他。在探索的過程中,當孩子有這份底氣:“我做得再不好、外面再不行,父母的雙臂永遠是張開的,家門永遠是敞開的。”這樣的孩子才有力量,願意到外面去衝、去闖。這不僅能讓孩子敢於在眾人面前表達,對孩子以後的獨立也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