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熙晴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亞熱帶和北溫帶地區,這裡四季分明,因此我們的祖先很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由此總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理念。

    夏天,是萬物生長代謝十分旺盛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一切是那麼活力四射,氣血執行達到峰值,毛孔會很容易開啟,將體內的熱氣、濁氣隨汗液散發出來。

    夏季不僅是發病率相對較低的季節也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最佳時期,所以中醫提倡在此季節“多出汗,補充過多流失的津液”,“冬病夏治”“三伏天,吃伏雞、伏狗、伏羊”等一系列養生之法。

  • 2 # 中醫臨證心法

    這句話應該不是老中醫說的,是新中醫說的。

    老中醫多注重顧護津液,新中醫說是排毒、排垃圾。

    顧護津液一般是不容易聽進去的,排毒、排垃圾深得現代社會的人心。

  • 3 # 中醫二羊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是專門講四季陰陽變化規律,以及人要如何順應才能養生。

    其中關於夏天是這樣說的: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二羊翻譯

    夏季的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

    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切勿發怒,要使精神適應夏氣外展。

    使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外向,人都喜歡在外。

    這是適應夏季的氣候,讓陽氣生長的方法。

    如果違逆了夏長之氣,就會損傷心臟,秋收能量的條件不足,到秋天容易發生瘧這類的熱病,冬天再次發生疾病。

    最核心的是讓“氣機宣暢,通洩自如,精神外向”這個是氣機外放陽氣生長。

    其中,運動出汗就是所愛在外的表現,也是氣機宣暢的體現。

    夏天要多動,多外出,多出汗就順應了夏天的氣。

    相反冬天則要少運動,少出汗。

    要“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夏天跟冬天是反過來的夏天陽氣生長,冬天陽氣要閉藏。

    一天當中中午對應夏天,半夜對應冬天。也是一樣的規律。

    所以白天多動,夜晚半夜就不要再動或者出汗了。

  • 4 # 蘭州上醫堂

    夏天多出汗是一句外行且很錯誤的話,經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汗乃血成,如陰虛則血虛,而血虛再汗,豈非促其早死呼?

  • 5 # 宴春秋

    “夏天就要多出汗,出通了最好”——這是個源於《黃帝內經》的養生智慧,即“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是也。

    陽氣就是生命力,其量與陰之量配合剛剛好則中正平衡,是最健康的生命狀態,也是最理想的體質。夏天之所以適合多出汗,是因為此時人體內陽氣盛大,而我們對陽氣的需求量是剛剛好,不是盛大,因此需要藉助“出汗”的方式,把體內多餘的陽氣“花”掉。

    另一個原因就是“溼”。溼氣生旺於夏,旺極於長夏,通過出汗,可達到有效去溼的目的。

    但這裡有個附帶傷害,那就是在利用“出汗”來“花”掉多餘陽氣和溼氣的同時,體內陰氣也受到波及。在本就陰氣不足的季節,還要消費陰氣,能做的只有多喝水,多吃清潤涼性、化溼去溼食物,力求內補陰氣的同時,也起到協助消耗陽氣,清利溼氣的效果。

    “使氣得洩”的《內經》夏季養生智慧,是為中正平衡體質,在正常“生,長,化,收,藏”執行軌跡下而設定的,並不是任何體質、任何身體狀態都適合。反過來說,只要是符合該“智慧”的身體狀況,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養生。

    可見,“夏季就要多出汗”的提法太過絕對,任何東西還是分析著來好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書法大賽結束後,落選了很多作品,那麼這些作品除了退稿的以外,其它的都去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