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分之一是詩人
-
2 # 喬武奎
按說,國家出現之後,才會有官職。
中國的朝代就是國家,最早是夏、商、周。
夏之前是“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五帝時期是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社會,之前是母系氏族社會。
國家不可能在某一天早上突然出現,應該經歷了一個漫長時期。這個時期大約有5萬多年。從5萬多年前到公元前30世紀,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公元前30世紀到21世紀,是父系氏族社會。
在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傳說的官職,說氏族社會已經有了三公、將、相、大監、司徒、司馬等官職,其中最著名的是《左傳/昭公十七年》的一段著名的對話“郯子論鳥官”。實際上,郯子談論的只是一些氏族圖騰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官職名稱。在氏族社會,不可能有三公、將、相等官職,夏商的時候都還沒有。
雖然古籍之中對氏族社會的官職有謬誤,但經過甄別之後能夠確定的已經有13種。
最早的應該是“後”
又可稱:大人
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的共同始祖,是氏族天然首領。
他(她)都稱:後。
古籍之中,常常看見這樣的稱謂:后稷,后羿,後夔。
商族、周族、楚族,稱男祖先,也都稱“後~”。
《詩經》和《尚書》中有例句。
西周之後,將王、皇帝的正妻稱作“後”,屬於“後”的原始意思的發展。
除了“後”,還稱“大人”,在《周易》中出現很多。
“大人”則專指“女酋長”。
這應該是最早的官
嚴格意義上說,官職應該是在國家出現之後。
1.
中國的朝代就是國家,最早是夏、商、周。
夏之前是“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五帝時期是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社會,之前是母系氏族社會。
在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一些傳說的官職,說氏族社會已經有了三公、將、相、大監、司徒、司馬等官職,其中最著名的是《左傳/昭公十七年》的一段著名的對話“郯子論鳥官”。實際上,郯子談論的只是一些氏族圖騰的名稱,並不是真正的官職名稱。在氏族社會,不可能有三公、將、相等官職,夏商的時候都還沒有。
2.從夏朝開始,華夏民族有了最早的國家。
夏朝是在禹領導的部落聯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夏的國家制官缺乏系統可靠的文獻記載,但在一些古籍中有零星儲存。
不過,大都是西周到春秋戰國時人所追述。
根據後世的整理和研究,夏朝的官職,比氏族部落時期有了不同的變化。
3.春官為古官名,顓頊氏時的五官之一(見賈公彥《<周禮正義>序》引《左傳·昭公十七年》漢服虔注)。也為六官之一。《周禮》分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春官以大宗伯為長官,掌理禮制、祭祀、曆法等事。最開始的氏族部落,是非常迷信,相信天意的。部落首領為了更好的統治部落,必然會選人窺探天意。春官很有可能就是中華官員制度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