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源天馬行空
-
2 # 歷史風物誌
雷州民系,也稱雷州人,雷州民系是漢族分支之一,也是廣東省的漢族閩民系,使用雷州話為自己的母語。今日全球雷州民系總人數約1000萬人,主要人口集居於中國雷州半島及周邊一帶。現在的雷州民系發源自福建南部地區。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攻陷臨安,益王趙罡(即宋端宗)在陸秀夫、張世傑等大臣輔佐下在福建稱帝。不久元兵攻打福建,南宋朝廷逃到廣東。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陳文龍,與其叔父陳瓚在興化府(今福建省莆田市)傾盡家產募兵抗元,兵敗被俘。此後,陳瓚之子陳若水被南宋丞相張世傑召為督府架閣,陳文龍的子孫陳八宣、陳汝楫,亦率興化府玉湖陳氏的族人及義兵跟隨來到廣東,輔佐南宋朝廷。
1279年,南宋在崖山海戰中滅亡,皇帝趙昺以及丞相張世傑、陸秀夫皆死。陳氏族人和義兵散居廣東南部的吳川、化州、雷州一帶,以及海南島沿海地區。遷到雷州半島一帶的興化人形成了後來的雷州民系。目前雷州人主要分佈在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赤坎、霞山、廉江、坡頭等縣、區鄉鎮,人口大約600多萬。
-
3 # 道古朔今
雷州半島地處我國大陸最南端,屬於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三面臨海,地形平緩,海拔低,河網密佈,地理氣候條件優越,是非常適合居住的,要說雷州的祖族是從哪裡遷徙過來的,得從西漢說起。
西漢時期,雷州半島被設為徐聞縣,雷州先民從此被列為封建王朝的郡縣編民,而後也有中原人陸續遷徙到雷州,所以現在雷州人的祖先應該是西漢朝代的土著人或者是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外地人。
-
4 # 本草研究中心
雷州始名於唐貞觀八年(634年),據史家考證,雷州半島上的先民是西甌、駱越人,唐時稱俚人,即今天黎族、壯族的祖先。
唐貞觀五年(631年)陳文玉任東合州刺史,三年後奏準朝廷將州名改為雷州。陳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後被諡封為"雷震王",朝廷派禮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
後人尊陳文玉為雷祖,其祠稱雷祖祠,人們又把陳文玉神化,有許許多多故事說他是雷種、雷神。雷州境內的人民,不論是俚人還是北來移民漢人,都一致尊崇雷祖陳文玉。俚人信仰天雷,漢人信仰道教中的雷神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
5 #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講到雷州人,應該釐清兩個概念,一是可指雷州半島上生活的人。二是單指雷州半島上的湛江下屬的雷州市轄內的人。雷州半島上生活的人是在很古遠歷史上就有原住民的。不是完全由外地一次性大規模遷入的。
雷州半島上生活的古人可確證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秦始皇派50萬大軍統一嶺南之前,兩廣屬於百越地區中的駱越與甌越人聚居之地。但在這之前,在6000至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雷州半島就有人類居住。可以說,雷州半島的雷州人是有自己的悠久歷史和淵源的。比秦朝之後的漢晉唐宋各朝代出現的從中原和福建一帶先後大規模人口南遷而形成的廣東三大民系根源更早得多。生活時間更長得多。
雷州半島西岸的湛江遂溪江洪鎮的鯉魚墩貝丘,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和居住環境,出土了大批古人使用的陶器、石器和蚌殼工具。證明這裡是當時的人類活動和居住的集中地。
(湛江遂溪江洪港及對面的仙裙島)
這裡出土的人骨與廣西桂林甑皮巖出土的8000年至1萬年前的人骨的特徵很相近,證明雷州半島的古人類與灕江一帶的甑皮巖地區的人類有較多的共同淵源。
應該說,無論是甑皮巖人還是鯉魚墩貝丘人,都是這一帶的百越人的祖先。他們屬於古華南型別人種分類。與南亞人種有緊密的源流關係。
兩漢之後,先後又有大批中原漢族人南下,很快與當地人形成民族大融合這裡的原住民,在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被多被稱為俚人,唐代以後多被稱為黎人。是百越民族的後裔。
除了在秦朝統一嶺南有50萬來自中原的大軍南下兩廣外,漢朝的漢武帝將秦末南下大軍率領軍的副將趙佗趁秦末大亂建立的南越國重新統一於自己的統治之後,在嶺南設立9郡進行治理,在廣信城即今天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一帶,建立了統一管治嶺南的行政中心。
之後,大批中原漢族南下,與當地原住居相互融合,使得大量原住居漢化。雷州半島的俚人此後不斷漢化。南北朝時期的粵西俚族首領家族出身的冼夫人與馮寶聯姻,更帶動了俚漢的民族融合。隋唐的統一,粵西的俚漢民族更加速融合。
南宋末年大批閩南人隨南宋皇室大規模南遷南宋末年,在蒙古大軍的追擊下,福建閩南一帶大量當地軍民隨南宋皇室南逃,其中,湛江硇洲島曾是南宋末代王朝兩個少年天子南逃避難之地。一個在此病死,一個在此登基。帶來大批南逃人員來到雷州半島這附近一帶,這也是講屬於閩南話分支的雷州話或稱黎話的雷州人的歷史上的主要來源。
回覆列表
雷州人是指歷代從中原地區途經福建地區(大多數古蒲田中轉)而後遷居於雷州半島的早期漢人後裔。
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遷居於雷州半島的蒲田先民是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